APP下载

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解读

2017-05-27向爱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求真

向爱平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取向。语文教师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第一要务就是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求真”,即解读要关照本原性;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求针”,即解读要具有针对性;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求深”,即解读要追求深刻性。

关键词:求真 求针 求深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质,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取向。语文教师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第一要务就是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

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文本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核。我们知道,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课程。中华民族母语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中小学语文课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传承民族精神。为此,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本均是“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丰富的核心价值内涵。有人说,既然文本的核心价值内涵是一定的,就直接让学生习得罢了。其实不然,因为文本的核心价值内涵具有其丰富性,当它被放置于不同年段的语文教材里,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时,学生究竟要得其怎样的意义,这就有解读的必要。

那么,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求真,即解读要关照本原性

真,即本性、本原,指的是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核心价值要正确,要尊重文本本来具有的思想内涵,重视文本思想内涵的本原性,这种本原性就是文本核心价值的“确定性”。我们已经知道,不是任何原生性文本都可以进入语文教材的,而原生性文本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就已经具有了基本的核心价值定位,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曾经有一段时间,语文界关于朱自清《背影》核心价值的解读就出现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一位特级教师认为朱自清的《背影》 反映的主要不是“父子深情”而是“生命脆弱”的主题。认为朱自清在文章中四次流泪主要不是由于感动于父爱,而是体悟到死亡;认为促使朱自清动手写《背影》 主要不是为了讴歌父爱,而是为了展现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认为“背影”不仅仅是写实的朱自清亲眼所见的他父亲背部的影子,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生之背和死之影”。这位教师认为自己的解读是对《背影》的“新解码”。这位教師的解读引发了语文界的批判。朱自清的《背影》是如这位教师所说的“生命脆弱”和“刹那主义”人生观么?我们先来看朱自清先生本人的言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写作的最初的缘由。我们再来看语文教材编者是怎样在教材中来定位《背影》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将其编入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在教师用书的单元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无论从文本作者的写作动因,还是从教材编者的选编意图来看,都肯定了一个鲜明的主题——“父爱子孝”。这就是《背影》的本原性核心价值。我们发现,上文所述的关于《背影》的所谓“新解码”,实际上已经完全背离了这种本原性核心价值,忽略了已经作为语文教材的教学文本角色,且漠视了这一教学文本在语文教材中所承担的文化传承之重任,演变成了一种纯文学文本的个性解读,是一种肆意妄为的解读。

二要求针,即解读要具有针对性

针,即针对,也就是说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核心价值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什么?

一是要针对文化背景。诺姆·乔姆斯基曾经说过,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进入一个文化系统。关于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易中天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言说:“老外看咱们,也觉得很麻烦。又是伯母又是舅妈又是婶娘,七大姑八大姨的,搞那么复杂干什么?一个aunt不就都打发了?哈!他不知道,即便伯母、舅妈、婶娘,在咱们这儿,还分着亲伯母、堂伯母、表伯母,亲舅妈、堂舅妈、表舅妈,亲婶娘、堂婶娘、表婶娘呢!如果加上干亲,则还有干伯母、干舅妈、干婶娘。分个姑姑姨姨的算什么!”中华民族母语记载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语文教材文本内容选择的依据是基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都非常重视文化强国。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与文化强国也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对语文教材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必须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当然,关注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忽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性。相反,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解读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本,也要尊重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如果硬是将其置于黑暗的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解读,就是没有尊重其文化背景,结果会令人贻笑大方。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总之,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时,我们既要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关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寻找文本中共同的文化特质。

二是要针对教材特点。在教材建设中,对同一文本,因为编者的价值观、教材观的差异,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位置会不一样。比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被放置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至爱亲情”中,而在语文版语文教材中则被放置于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部编本的价值主题是“至爱亲情”,语文版的价值主题是“温暖的记忆”;部编本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语文版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那么,我们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就要有所不同。

三是要针对学生差异。我们以《匆匆》为例。《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脍炙人口。“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其编入了六年级下册。首先我们从“原生文本”——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它的主题,关于主题的认识就有:一是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二是认为文章“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 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还有人认为,朱自清于1922年3月28日创作的散文《匆匆》,作为短短600余字的散文,题为《匆匆》,却非“匆匆”之作,饱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从历史内容层面读《匆匆》,掠过“五四”知识青年忙于追求进步的匆匆身影;从哲学意味层读《匆匆》,饱含时间流逝的思辨;从审美意蕴层读《匆匆》,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丰富的意象。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

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能把这样的主题解读带进小学语文的课堂么?显然,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文章主题作了如下的“简说”:“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进而,“教学用书”又对选编本文的目的进行了说明:“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很明显,“教学用书”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把握注意了小学生的“可接受性”。这也是语文教材文本核心价值解读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要求深,即解读要追求深刻性

深,即深刻,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深刻,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浅尝辄止。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是在进入文本特定情境之后的“涵咏玩味”,即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深刻体验,对文本作者所作的进一步追问。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他明确指出了阅读与创作过程是逆向而行的,其中的媒介就是“言辞”,而阅读的目的则是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用心”,进而获得思想和情感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较强的“追体验”能力。对此,著名学者徐复观也有这样的论述:“若说到文学欣赏的过程,乃是一种“追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指作者创作时的心灵活动状态。读者对作品要一步一步地追到作者这种心灵活动状态,才算真正说得上欣赏。”但是,在实际的文本解读中,我们有时确实缺少一些“追体验”的动作。

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散步》写的是“我”和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不該选作语文教材的文本。一是认为文章的语言浅显,随意而不着雕饰;二是认为内容平淡无奇,一家人散步,其事着实太小,实为平常。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定位于“爱”和“责任”。事实是这样的么?不是!这篇散文在平淡无奇的语言背后,深藏着作者的“刻意为之”;在我们认为的小事里,蕴含着作者深层的思考。作者莫怀戚在解释这篇散文创作契机时,如是说:“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很明显,作者写作《散步》是基于生活的感性和对感性生活的理性思考的结合。至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则是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可以看出,《散步》所表现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所能概括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责任”所能言说的,而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平淡”,它包含着作者对各种不同生命个体、对社会伦理的复杂情感。所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追体验”。要在“追”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文本语言,由表层走向深层,由肤浅走向深刻。只有走进了文本的深处,接近了作者的心灵,我们才能享受到“禅房花木深”的快乐和惊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西北风东南雨》(序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薛功平:《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第7期。

3.曾玉:《品析<匆匆>的文学意蕴》,载《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4年第2期。

4.徐复观:《中国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见《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5.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载《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求真
张锦绣
阎生德
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求真 向善 尚美
陈延君 作画中“求真”
习作本位:摒弃“套话滋生温床”的应然之路
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探索“求真”的数学课堂
史料教学须“求真”、“求准”和“求巧”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