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高中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2017-05-27刘本德
刘本德
(衡阳县第五中学,湖南衡阳,421236)
摘 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意识 应用意识 高中
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端,很多学生为了应试考试而把时间和精力仅仅用在验算和知识的单纯背记上,忽略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过程,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的枯燥情绪。
一、高中数学意识概论
高中数学的应用囊括很多方面的知识,简单概括为知识的基本应用和思维的开拓应用。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相对于具体的知识来讲更为抽象难懂,需要以假设、判断、运算为载体进行研究和探讨。数学知识固然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其并不脱离日常生活,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促进着彼此的进步发展。在当今社会如此学习的热潮下,数学教学变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不再是为了应试教育而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应该把教学重点倾斜到引导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注重让学生动手去做,自己去探究、验证数学规律,这样既可以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兴趣,又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做到将别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思想的开拓性一步,这充分证明了知识实际应用的意义。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自主的应用数学原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先决条件。引导学生有效应用数学是教学形式的革新,它将不断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提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人的好奇心往往是因为对新鲜事物产生了兴趣,而兴趣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动机和源泉。学生学习数学亦是如此。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本节课的知识创设一个情境,并预设一定量的引导性问题,再去确定学生探究的方向,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愿意从内心的深处去探究。相反,教师上来就“开门见山”,则会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主观能动性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时可创设“按折贷款买房”的情境;在“解三角形”这一课时可创设“中国海军追击索马里海盗、飞机航行路线”等热点问题;在立体几何中可以更多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模型来引导出各种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总之,学好数学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和力量。
2.精心設置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精心设置问题是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会产生探究的内驱力。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一定要适时适地地推动学生这种内驱力。教师问题的设置非常关键,要尽可能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启迪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中,在推导完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标准方程之后,可以再设置如下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其标准方程又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去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问题一旦给出就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操作,因为这个时机才是使学生将知识的本质和来源真正理解的关键过程。对于学生期间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应该适时地给予点拨,使学生准确把握探究的方向,这样就不至于偏离目标过远。
3.鼓励学生表达与探究,提高探索发现能力
课堂中,教师应多注意给予学生平等、民主的机会,不要过于“统治”课堂。教师有的时候过于强势,可能会使学生不敢去表达,很多问题就不会暴露出来,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知识教授系统中的隐患。多去让学生表达,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总结,积极地去进行评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增加自信心。引导学生之间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调控,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判断、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的总结与归纳
有些课堂可能教师过于“放开”,使得学生的探讨偏离了主航向,最后莫衷一是,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其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掘学生探究能力,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在本节课结束前很好地总结和归纳出所学习或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归纳总结往往是由教师来实施的。但实际上,要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就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所以教师需在课堂中起到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怎样思考”,让学生接受“怎样正确思维”的训练,这种信息储存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意识,也就是量变促成质变。然而,学生在总结时很可能存在疏漏,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实践证明,给学生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带着热情去学习数学。
三、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
1.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审题;(2)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明白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替;(3)建模。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及时结合所学章节,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发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针对问题情境,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利用联想,建立数学模型。
四、结语
新课程对高中数学的要求可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借此东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与教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谢曰山.浅谈高中数学应用性教学[J].毕节日报,2011,(5)。
[2]李玉亭.浅议中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2,(12).
[3]王海龙.关于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