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情理相融”法则关爱问题学生成长
2017-05-26罗东娟
罗东娟
【摘 要】“情理相融”是千百年来教育界廣泛使用的教育法则,对于改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有很好的效果。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让许多班主任束手无策。本文从“情理相融”法则出发,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化解问题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此体现“情理相融”法则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情理相融;问题学生;成长;初三学生;管理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介绍
阿华,男,16岁,初三学生,成绩中下。阿华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是家中独子,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时常忙于生意。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如果阿华不听话或者做错事就会大声呵斥,甚至拳打脚踢;母亲对阿华则是疼爱有加,而且对儿子的话深信不疑。阿华家中还有爷爷奶奶,老人们对孙子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是阿华也算是过得舒舒服服的。家长们对阿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更谈不上交流和沟通。对于阿华的错误行为,他们往往采取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办法——打骂。阿华在这其中耳濡目染,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霸道、蛮不讲理、冲动的性格。
二、学生的问题及行为表现
阿华在学校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学校领导和很多同学都认识他,他喜欢去管束同学,甚至使用暴力;不服从老师的管束,甚至顶撞老师。他体格健壮,但脾气暴躁。在家里常与长辈顶撞,动辄扔摔物品;在校经常因小事而打骂同学,有较严重的攻击行为,因此人人畏而远之。阿华经常迟到,不做作业,上课不专心,随意说话影响老师。阿华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情绪容易激动,自控力弱,对他人有攻击性。
三、应用“情理相融”法则的辅导过程与辅导效果
阿华上初三后,笔者成了他的班主任,他的行为表现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 根据阿华的情况及性格特点,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情理相融”的法则,并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一)加强与其父母的沟通,以亲情教育技巧辅导
阿华一直以来所得到的爱都是不正常的,爷爷奶奶和妈妈对他过度溺爱,父亲对他过度严厉,同学嘲笑和疏离他,让他形成孤僻、横蛮的性格特点。作为老师,笔者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尽量多给予关心,利用“情和理”营造友好的氛围,鼓励他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笔者利用“情理”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人,有获得平等和尊重的权利,任何歧视、挖苦都将扭曲孩子的心灵。虽然阿华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班主任,积极与阿华的家长联系,肯定家长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告诉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强调家长的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对阿华教育要有方,严爱要有度;同时,要求家长花多一些时间和精力与阿华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务必改变以往的教养方式,让阿华充分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希望。
因此,家长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以此减弱孩子心理上的失衡感,整治其产生攻击行为的源头。
(二)利用“情理相容”和班主任特权,助其重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笔者先是与阿华沟通,取得他的信任后,笔者让他回想小时候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经历,他很自然地说到父亲对他的暴力和母亲、奶奶、爷爷对他的溺爱,他觉得父亲很威风、很男人,而母亲很无能。笔者再让他说说小时候被父亲打的感受,他说身体上很痛,也恼火,觉得自己当时无能,所以他现在想证明自己是有能量的人,他还认为做他父亲那种角色的人很有面子。笔者再问他,觉得母亲对他父亲的看法是怎样的,他表示偶尔也想帮助母亲出口气,只是感觉自己还不够强大。
此时笔者读懂了阿华真正的意思。笔者问他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对被人欺负的想法。他表示想知道,于是笔者针对这个情况设计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针对以上内容,让同学们尽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记名。上交上来的同学中,很多都看过甚至有过被同学欺负的经历的人都表示对这种行为很愤怒,有些甚至认为要打回欺负自己的同学,还希望学校严惩他们;有的同学甚至希望警察抓这种人去坐牢;有的同学表示以后会尽量回避这种同学,不与他们玩。笔者让阿华也了解同学对这种行为的想法和意见,指出同学们的想法与他很相似,表示同学不是对他这个人有成见,而是对欺负同学的行为不认同。然后笔者引导他消除这种隔阂。阿华最终表示以后不再欺负同学了,也愿意配合老师与同学。
因此,笔者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消除隔阂和偏见。通过各种班团队活动,如体育比赛、劳动、出宣传板报等,让阿华在体验交往快乐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班集体,从而满足其交往的需要,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并以集体友好互助的氛围减轻其无助感,矫正其由于不良人际关系引起的消极情绪所诱发的攻击性行为。同时,同伴的认同促使其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以避免再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三)利用“情理相容”,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在辅导中,笔者尽可能地引导阿华挖掘并欣赏自身的闪光点,让阿华建立起“我能行、我也不错、在某些方面我也很棒”等正确的观念,以提高其自信心,减弱其挫败感。此外,还不断地鼓励阿华在集体中表现自我,以提高其在同伴中的威信。例如在校运动会中,让他参加200米和800米赛跑,以及男生4×100米接力赛。他一开始担心自己跑不好,影响班级成绩和自己的形象。笔者不断鼓励他积极参加,相信自己的实力,最终他拿到了年级第二名、第三名及接力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在校运会中获得的成功,他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笔者想办法创造条件,运用迁移、降低难度等方式,让他获得成功感,强化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而且鼓励、支持阿华积极参加班级决策,让他在活动中出点子;以及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阿华认识到“以攻击提高威信”这一观念的不合理性,并使他建立起正确的观念。
(四)利用“情理相容”纠正其不良行为
在与学生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前提下,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矫正,以有效地改善其行为。
1. 奖励法,有效调控情绪
在辅导中,针对其情绪易冲动、易激惹、体验强度大等特点,指导其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控制情绪及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适度的宣泄法、自我暗示克制法和注意转移法等,通过创设情景并反复练习,以奖励的形式使其学会调控情绪的正确方法和行为。
2. 厌恶疗法,主动抑制攻击性行为
厌恶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人们需要改变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利用被攻击者痛苦的声音及表情、同学轻视的眼神、强烈的谴责、暂时被孤立、暂时禁止篮球训练等不愉快的刺激,使阿华体验到由攻击带来的痛苦。在辅导中,指导阿华通过想象感受攻击性行为所带来的种种后果,经过反复的呈现和训练,使痛苦、厌恶感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形成一个新的条件反射,促使其为避免不愉快刺激的出现而自觉地阻止、消退攻击性行为。
3. 用“代币制”订立“合同”,塑造良好行为
代币法是一种通过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在辅导中,在取得阿华同意的前提下,经过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协商,决定最终以中考成绩为代币,以全家一起到海南岛旅游为最大的奖励,共同制订一份为期一个学年的“合同”。阿华可以以不同数量的塑料筹码换取不同的奖赏,如与父母一起选购喜欢的物品、非休息日看电视半小时、休息日玩电脑游戏一小时等,从而达到控制阿华在家里的行为的目的。在“合同”执行期间,阿华为了换取期望中的奖赏,不得不努力克制自己的攻击行为,从而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适应性行为。最终,阿华以比较理想的成绩考入了他的理想高中,并且获得了全家去海南岛旅游的奖励。
孩子需要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学习的空间和心灵的空间。我们要给孩子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自由,多一点关爱;给孩子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如果能从父母和教师身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得到关爱和呵护,孩子便会走向独立,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