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能力评价的培养策略

2017-05-26许魏梅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策略

许魏梅

【摘 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作为一种能贯穿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各种能力处于培养的起始阶段,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探究为基本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交流评价活动中,应根据学生个体能力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学生既可以获得感性的知识、技能与体验,又可以获得宽松而理性的发展空间,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研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评价活动;学生能力评价;培养策略

通过有效的评价,学生既可以获得感性的知识技能与体验,又可以获得宽松而理性的发展空间,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研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淋漓发挥。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就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实施的《花卉与我们的生活》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中的交流评价活动,谈谈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一、实践能力评价由目标主导

1. 实践能力目标体系

我校构建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实践能力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将培养目标分为一至三级水平。

一级水平:初步学会并运用观察、访问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记录过程;能根据活动主题,在家长陪同指导下,能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能在社区开展简单的实践与探访活动。

二级水平:在老师或家长引导下能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背后的“某种”原因。

三级水平:根据活动主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初步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某种”原因,并能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资料整理分析、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能整理编写小报告。

2.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目标定位

交流评价课着重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实践与探索”、“归纳与总结”的能力。《花卉与我们的生活》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班级是六年级,已有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多个主题活动,已比较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程序,并掌握了一定的活动方法。六年级学生各项实践能力应达到三级水平,但也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小部分学生因能力差异或只达二级水平。因此,交流评价课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设定。

(1)设计与规划能力:在交流评价活动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较规范的活动方案,并把在活动过程中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等材料整理归纳好,在活动过程中呈现出来。

(2)沟通与合作能力: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能熟练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经常与同伴交流活动过程的收获与困惑;乐于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能分别完成多个的单项调查任务,在课堂上能运用合适的表现方式展示活动过程和收获,获得合理的、有建议性的评价。

(3)实践与探索能力:能运用资料整理分析、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能整理编写小报告,学会简洁、清晰地汇报活动情况,提高表达能力。这是交流评价课,也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4)归纳与总结能力:在交流评价课上能够及时记录和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感受,知道保存研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和数据,能够及时总结活动过程中的得失;学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懂得评价和欣赏别人,并吸取他人经验完善自我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评价

1. 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观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過程往往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往往能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观察可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然地进行,可以是广泛地对全体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关注——如学生活动过程、步骤,中间出现的意外情况,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某个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跟踪式的观察,比如在每一次活动中是怎么表现的,存在什么不足,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表现,给以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批评性或矫正性评价。为了避免遗忘观察到的信息,可以随笔记录学生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使观察方法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在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的目的、确定记录的方法、制定观察记录表等,有计划地展开观察评价。观察结果的记录可以按学生活动的顺序做实录,形成完整的原始资料,也可以事先把想要观察的事项列表,将观察到的有关事项标记出来,还可以为学生的行为制定一定的标准,将直接观察到的学生行为表现进行分类。

2. 分组展示活动中的档案袋评价与量表评价

交流评价活动中的分组活动阶段,从活动主题确立,到形成活动方案,再到实施方案,最后到活动结果展示,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的真实表现及所形成的成果都蕴涵着丰富的评价信息,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积累这些评价信息的很好的载体。成长记录袋是一种多维履历表,能够让学生自己、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有关人士从中看到学生:每一次参与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承担任务情况;在参与和完成每项任务过程中,学生多维发展目标方面的各种表现;同学、老师和家长,以及自己对这些表现的描述;个人积累的日记、反思等文本资料,个人在活动中完成作品等。量表评价也是分组展示活动阶段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设计评价量表项目包括小组互评、自评和指导教师评。小组互评,即小组长组织大家用举手表决的办法来评定;自评就是给机会让学生指出小组评自己评得不合适的地方;教师协调就是教师介入,组织学生重新评,帮助学生公正地评价。在评价完成之后,充分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评价结果,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体现了评价是民主、平等的过程。

3. 交流分享活动中的问卷评价与自我评价

交流分享活动是学生能力展示的一个重要过程,交流既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一个小结,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计划与方案制作,学习了调查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活动。此时,学生对自己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效果充满信心,同时又有一些新的构想和疑惑,为了评价学生在前一阶段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评价与自我评价法。

(1)问卷调查评价法。可以在学生活动开展前后对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前明确主题目标,指引学习方向,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掌握他们对活动的意向,还可以了解学生家长对此活动的意见、看法及支持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在课程实施前后的变化,学生也可以在这样的问卷引导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把家长引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一方面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学生表现的评价信息,另一方面也促使家长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师在运用问卷法的时候,要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和评价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可以是开放题,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设计选择题,即在问题后给出备选项,这样的题目可以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把握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

(2)自我评价法,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主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进行主观性评价。自我评价不是从教师的角度给予某一方面的评价内容,而是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实施具体的学习活动,通过对照学习的结果与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为学生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记录活动原始感受,以及由此产生自我内省提供了机会。

自我评价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考虑,设定的方式有多种:一是由教师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然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教师给予几个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学生从中进行选择,然后进行自我评价;三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而进行的自主性的自我评价。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策略
对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