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7-05-26冯丽珍
冯丽珍
【摘 要】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教学中,有效拓展教材空间要做到:立足文本,以拓展导入,丰富语言积累;扣住文本,以拓展突破,注重情感熏陶;开掘文本,以拓展深化,拓宽视野。这样,才能建构有效拓展的时空,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培养;教材拓展
新课程标准再次明确“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指出,要在语文的教学中透过多种孔道将学生的生活和教学相联系。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料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延伸,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以人教版语文教材课例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利用好课本的资料,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能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文本,以拓展导入,丰富语言积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以拓展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不断地积累语言,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名言导入。教师首先出示以下名言: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后说说这些名言都是关于哪方面的。学生大多都知道这是关于交友方面的名言,然后再引入课题。
又如教学《一面》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回顾鲁迅的名言,再出示如下内容:
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学生们在回顾中加深了对鲁迅的认识,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体会鲁迅的精神,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利用拓展引入,不但能切合文章主题,自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扣住文本,以拓展突破,注重情感熏陶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实现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情感熏陶上,在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拓展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教师抓住了课文的一处难点进行拓展。“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学生在不了解作者背景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这“梦”的含义。于是,教师透过拓展达成目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我真是万万没有想到,经过了四五十年的漫长岁月,我又回到这个小城里来了。难道是一个梦吗?这毕竟就是事实。我脑海里印象历乱,面影纷呈。我那一些尊敬的老师,他们的笑容又呈现在我眼前。我那像母亲一般的女房东,她那慈祥的面容也呈现在我眼前。那窄窄的街道、街道两旁的铺子、城东小山的密林、密林深处的小咖啡馆、黄叶丛中的小鹿,甚至冬末春初时分从白雪中钻出来的白色小花雪钟,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都一齐争先恐后地呈现到我眼前来。”(《再返哥廷根》)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拓展材料谈谈对“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句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们讨论得可热烈了,有的说:“季老先生几十年后重回德国,重遇自己的老师,自然回想起当初受老师们悉心照顾的情景,真如梦一般!”有的说:“当初季老先生带着自己的梦想到德国求学,现在重回德国,又回想起当初的梦想。”有的说:“季老先生感悟到德国民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精神境界,他也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学习这种崇高的精神。”……正因为有了材料的拓展,才能让学习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爱国情怀的熏陶。
三、开掘文本,以拓展深化,拓宽视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课题。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正确地处理语文课程资源,最大效率地发挥语文课程资源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开发和利用课外信息,作为学习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
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教师非常注重深挖文本,适时拓展内容,不但能辅助文本的理解,更能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如学生对于“如入山阴道上”的理解比较表面,鉴于此词是有出处的,如果学生了解了出处,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晓自通了。于是,教师拓展了以下内容:
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
东晋王献之有妙句:“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王献之是说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在拓展资料的辅助下,学生自然与作者产生了“走在街上,美不胜收,让人应接不暇”的共鸣,而且更是对“如入山阴道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就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储备,拓宽了视野。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文本,进行适度的拓展。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传递给我们的知识是无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向教材的纵深处挖掘,实现纵向拓展。同时,教材中的内容又呈横向联系,学习时可以由某一个点引出每一篇文章中相似的知识点,语文知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样,纵横交错,有效拓展,学生大脑中便可以形成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以此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05).
[2]冯卫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曹鸿飞.略读有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4]肖龙海.学与教的新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