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成因及利用策略

2017-05-26莫灿军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利用策略成因分析错误

莫灿军

【摘 要】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是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的。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为教师“淘宝”指明了方向。为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允许学生犯“错”,适时抓住学生出“错”的契机,并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使课堂变得更加真实、生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成因分析;利用策略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有用的资源,它是促成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对教师而言,错误的适时利用也是衡量其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

一、课堂中学生错误的原因分析

1. 生搬硬套,不明题意

课堂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时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按照已有的思维活动经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错误。例如五年级学生在解决“比单位‘1多(少)”的问题时,不考虑单位“1”是否已知,往往会受到“多”就“加”,“少”就“减”的思维定势影响,造成解题的错误。

2. 先入为主,理性不足

這里的“先入为主”指的是学生看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比较熟悉的成分时拿来就用,忽略了对整体的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比如计算1.25×8÷1.25×8,学生对1.25×8=10非常熟悉,就会错误的先计算两个1.25×8=10,再计算10÷10=1,正因为学生感性色彩的干扰,导致学生运算顺序上的错误。

3.“权威”影响,思考受扰

在课堂中,有一种现象时常发生:对于某一个问题,当班长、数学课代表等一些在班级中“公认”数学好的学生举手回答后,老师问其对错时,其他学生往往不假思索,认为他们回答的一定是对的。从而失去了个人思考的时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懒于动脑,产生依赖。

4. 习惯缺失,“直觉”泛滥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读题、审题能力缺失,通常“一扫而过”,或者读了一半题就匆匆下笔,大都依靠以前的练习经验和个人直觉解题。尤其是在学习分数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减法性质时,学生拿到题目时很少仔细审题,经常会受到个人直觉的干扰而产生错误。如在用简便方法计算 ■+■-■+■时,有不少学生因为做过类似题目■-■+■-■,题目一扫,凭借直觉,错误的解成(■+■)-(■+■)。

二、实现以“错”点“睛”的有效教学策略

1. 耐心等待——细品,“莫计收获何时来”

记得有一位名校长说过一句很贴切的话:“暂时的遗憾是以后完美的催化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总是急于反问:“是这样子吗?”“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也许教师怕错误答案会给另一些学生留下负面印象,于是总是希望学生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甚至在公开课上刻意去回避一些错误。每一个老师都明白在教学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现象,刻意的回避不仅伤害了学生,而且让课堂教学成了一场表演秀。

2. 思辨识错——交流,“蓬门今始为君开”

在一次校推门课活动中,有位老师在PPT上出示一题:“师徒两人要加工600个零件,师傅每天加工10个,徒弟每天加工5个,如果师徒同时加工,几天可以完成这批零件?请列出综合算式”。

不一会儿,学生列出600÷10+600÷5与600÷(10+5)这两种算式,那这两种方法哪个正确呢?学生认为都正确。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急于作出评价,只是让学生把两种算式的答案求出,进行比较。通过先组内交流再全班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找出得数不一致的原因。最终学生不仅弄明白了600÷10+600÷5是错误的,而且搞清楚了600÷10+600÷5与600÷(10+5)之间是不可利用分配律互相转化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没有立即指出,而是顺势诱导学生将错题解答,学生从不同的答案中自觉反思乘法分配律在除法中并不适用,又让学生通过争论,进一步加深对产生错误的原因的理解,这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将错就错——感悟,“知错能改潜修行”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激发学生思维。

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判别题:“上虞区百官广场主楼的高度大约是1千米”。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建立1千米的概念。然而竟有一半同学认为是对的。这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这个主楼看起来很高很高,那就是1千米,对吗?

生:对。

师:那我们的教室大约有多高?

生:3米左右。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门约高2米,门上还有1米左右。

师:那这个主楼共有几层……

生:40层,哦,只有120米左右。

师:有1千米吗?(全场寂静后,突然发一声“没有”)

学生的错误中可能包含着有价值、有争议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教学资源。另外,错误对学生而言是经过严密思考后作出的“科学”结论,在他们身上必然存在着支撑这个结论的知识框架,如果只对这个结论进行更正,那么留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还会产生类似的错误,只有先消除产生这个错误的途径,才能达成彻底更正的目的。

4. 直面“错误”——转身,“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某教师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首先在盒子里放了4个白球、2个黄球,然后让学生摸球。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什么球的个数多,摸到的可能性也大”的道理。结果,在全班10个小组中,有一个小组记录的10次摸球结果中竟然出现了6次黄,4次白。因此这个组的同学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个数多摸到的可能性不一定大。

这时,就把老师推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到底怎样才能让老师从尴尬中走出来呢?这位教师直面孩子的错误,不慌不忙,灵机一动,说:“你们刚才摸球的情况,老师没有看见,所以不相信,请在全班同学面前再摸一次。”于是,这个小组的同学也按照原来的方法再摸一次,如果还不行,那就让学生再摸一次,虽说不能百分百行,但也八九不离十了。果然得到了7次白,3次黄。这时他们有点半信半疑。于是老师告诉学生,白球比黄球多,一般情况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大,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也会发生相反的情況。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比如买彩票中大奖,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可能中的,因为大奖的号码毕竟只有一个。但是,他这个号码毕竟存在,因此就有中大奖的可能,尽管这种可能小得可怜,但仍然引起很多人的向往。又如在路上捡到100元钱,道理也是这样的。通过这些例子,这几个学生也基本上理解了,赞同了“个数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的道理。一次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化解了。

5. 收集“错误”——积累,“学富五车不为多”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课后应及时收集记录,对学生个人而言,也应该记录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一个星期自己做一个小结,一个月班里做一次总结。让每个学生都品尝错误的“苦”味,也品尝道理的“甜”味。只有不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经营”错误,在比较、思辨中巩固理解,才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才能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正是因为教学中有了“错误”,才得以让学生在接受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感知。当错误产生时,让学生以同样的自信去面对错误,反思错误的成因,以使其更快、更真地掌握正确的知识,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作为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错误,巧妙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J].小学数学教育,2009(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景盛.错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J].小学数学教师,2012(7-8).

[4]周玲棣.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3(1-2).

[5]金丽敏.从学生的数学错例中挖掘教育价值[J].教学月刊,2009(06).

猜你喜欢

利用策略成因分析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
巧用“错误”创高效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