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7-05-26黄翠银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黄翠银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但从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成效并不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从激发朗读兴趣、注重朗读指导、注重“评读”、立足理解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但从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成效并不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多管齐下,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一)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2)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民主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3)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4)利用晨读时间进行名家、名篇、名段、名句、名言的诵读赏析;(5)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6)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多种形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運用唱一唱、比一比、演一演等形式朗读,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如《两只小狮子》一课,可以让学生找出两只小狮子的不同,比一比,读一读。孩子们抓住了“刻苦”和“懒洋洋”,体会得很准确,读得也到位。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有青蛙和小鸟两个角色,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分两步进行。分角色朗读前进行铺垫,在分析课文时,先让学生归纳出青蛙和小鸟的性格特点。然后根据青蛙和小鸟的性格揣摩出读两个角色间的对话应用的语气和语调,并在此基础上,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角色的性格特征心领神会,通过分角色的表演“读”,学生真正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形”与“神”的统一。

(三)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1. 运用音乐营造氛围

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笔者尝试适时播放轻音乐,使孩子们在配乐中朗读,营造一定的氛围,再把学生的情绪引入小鱼绝望的情景中,使学生体会小鱼无奈、无助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引导下,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整齐的童声很悦耳,又带着哀愁,深深打动了笔者。

2. 运用画一画、多媒体等形式模拟情境,营造氛围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这不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如在教学《葡萄沟》时,上课伊始,笔者运用了多媒体,播放了葡萄沟宜人的景色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又让学生给葡萄涂上颜色,再把各种葡萄挂在凉棚上,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迅速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情感,体会内涵。

二、注重朗读指导,培养朗读能力

(一)打好基础,形成习惯,培养朗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练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让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注重朗读指导,培养朗读能力

1. 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朗读的基础、技巧、节奏

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读习惯后,在一年级上学期时就可进行朗读基础训练(包括发音、正音、吐字、发声等训练),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正确、流利,说话时表达清晰、铿锵有力;二年级在课文教学中逐步渗透朗读技巧训练(主要包括停顿、轻重、快慢、语气四个方面),初步做到有感情;当学生会运用停顿、轻重、快慢、语气等技巧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后,就可进一步进行朗读节奏训练(主要包括节奏、音高训练),以使学生的朗读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2. 范读领路,模仿入境,培养朗读能力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读得有感情就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因此,教师范读可以减少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例如,笔者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观潮》一课,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三、注重“评读”,读中求新,培养朗读能力

在评价时,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若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就会读得更精彩。在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提高。

四、立足理解,品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模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使每次训练都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样,学生才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的质量。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并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