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5-26刘丽萍
刘丽萍
摘 要:在新课改大形势的驱动下,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素质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方面,数学思维也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它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实践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思维能力对于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很多数学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这大大地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手段,展示出教学的丰富多样化,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改革措施,希望促进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不仅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和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更是为了学生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数学思维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并且需要从多种角度来全面规划和考虑,这种思维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事实证明,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和方式学习,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从教学的基础改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教育、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进生活化教学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并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1.强化数学思想教育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能力,只有先让学生领悟了数学思想,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理解,并更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数学思想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必由之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强化。例如,引导学生对同类题目进行分析和转化,在教学相关内容中,让学生对不会的题目分组进行探讨,并归纳、整理、总结,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再根据学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当中,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合适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另外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钻研,深入了解,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设计,使创设的情境符合实际,在学生的思想范畴之内,并以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这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互动,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加强自身数学素质建设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性格和数学基础也有所差异,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总结、归纳和联系,并能找出问题根源快速解决,而基础较差学生却很难做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逻辑思想,判断数学公式和定理是否合理,要突出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严谨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尽量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正确、阐述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三、结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创新的思维意识教学。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带着热情与兴趣进入学习。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水平及素养,用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突出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兰光书.浅议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教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5):123-134.
2.都躍林.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03):33-34.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