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017-05-26周俊芳
周俊芳
阅读学生作文,有时就好像进入一片“语言误区”,走入一片“没有秩序的世界”,许多学生的作文逻辑思路混乱,结构散杂,形象思维单薄,语言的外在形式与表达的内容脱节,不能较完善地统一,审美对象与主体情感不能有机地融合,主题开掘不深等问题不胜枚举。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驾驭情感、组织语言、选择表达形式不能驾轻就熟;另一方面可能归结于教师的作文指导教学有欠深入与开拓。现实中,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脱节,作文教学长期处于随意与盲目的狀态,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逻辑思维,启动形象思维的发散与拓展。这些现象无疑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鉴于此,我设想了“析—标—联—仿—评—改”六环节单元目标作文教学法,试图通过此法强化学生作文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整体布局的能力,克服随意性、盲目性,同时强化培养形象思维的发散、拓展能力,使想象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完成作文形式的模拟,作文形式的积累,达到作文形式的创新,加强提炼主题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挖掘的习惯,真正明确批阅之意见,并自我矫正,从心中有鱼达到善渔的境界,使作文形式与内容统一。
一、所谓“析”就是对例文思路与例文谋篇布局的整体分析,对例文中心提炼的方法的分析
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把握、条理性辨析及加诸贯穿其中的思维活动线索往往就会形成一定的思路。按照例文的思路一定能领会文章的真谛。学生在示范和自行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审美定势。所以,思路是结构的基础,结构是思路的直接现实和外在表现形式,思路明晰了,则结构也了然。
思路训练的步骤可以分四类:
(1)根据作文目标与学生一起讨论并严格筛选例文。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并非都要分析,如果那样就会导致学生信息反馈杂乱,从而举棋不定。应选一篇最有代表性的例文,从而体现配合目标的针对性,体现作文教学以单元目标教学为背景的理论依据。
(2)根据主线分析例文思路。
例文的线索有时是单一的,有时存在复线和多线。为了让例文的思路明晰,宜抓住主线进行分析,以突出范文的可模仿性。
(3)根据例文思路探寻揭示主题之法,异向开掘主题。文贵创新,异向开掘是新的基础,作文指导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文章才不会雷同。如我在《谈骨气》一文的教学中,请学生分析“不食嗟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这一观点(文中的小论点),许多学生就对这一观点持有异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得一时之气,免受百日之忧”,并且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加以证明,这足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的异向开掘是必要的,但最好是在分析例文揭示主题之法之后。
(4)仿范文强化思路训练。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行之有效的训练思路是编写提纲,并且编写提纲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可用标题法、句子法、图解法等交替使用。
二、所谓“标”,就是单元作文训练目标。它既是训练的指南,又是作文评价的依据
析的过程是为达标作准备,是“标”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析的过程也包含对作文的目标的分析,是为达标服务的。
训练目标包括写作知识目标和写作能力目标,来源于单元知识短文、课文涉及的写作知识和单元作文要求等。写作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运用写作知识目标达到的目的。我认为要合理地运用知识目标达到目的,则析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析的过程,达标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只有重视析的过程,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统一,才能完成作文指导教学以单元目标教学为背景。
三、“联”即想象能力的培养
没有想象力就不能写出好文章,例文思路分析与强化目标的确立只能增强学生的理念,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因此,作文的教学过程以及阅读教学过程都必须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这样,作文的能力目标才能达到。我的实施要点如下:
(1)抓住阅读分析中精彩而又能触动学生心灵的诱导点,创设特定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2)抓住阅读与分析后的结局,重设文章的结局,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
(3)抓住课文语段中的重点词语扩散描写,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4)抓住与单元作文要素配套的辅助性片断训练,扩写训练、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5)抓住“仿例文强化思路训练”培养结构的联想力。
四、“仿”,就是仿写
仿写是综合运用写作知识与写作方法,根据一定的思路模拟范文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虽说模拟不脱“匠气”,但它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准备,没有模拟的过程就不能达到创新的境界。
五、“评”,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与讲评
此等评价必须以单元作文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单元作文要求为重要标准,体现单元目标作文教学的特点,体现阅读与作文的有机结合。
六、“改”,主要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批阅自行修改的过程,亦是信息反馈产生实效的过程
为了增快反馈速度提升教学效益,我常采用的是“分组讨论修改式”,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后要求每组成员确定讨论次序,集体讨论修改意见后着手修改,“使学生真正明确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叶圣陶语),从而强化作文能力。
总之,六环节既充分独立又相互渗透,打破了单用写作知识指导作文的思维框架,突破了学生写教师改的形式,增加了作文教学的容量,集中了作文训练的环节,在本人的作文教学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