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2017-05-26叶琴心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策略小学

叶琴心

【摘 要】随着课程的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以新的学习领域、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式等吸引当下的学生、教师、学校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实践。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最大的收获呢?这应该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策略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实践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 创设问题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是主题活动实施的关键,要求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量有限等原因,教师必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指导三年级学生的“我与网络交朋友”活动中,先播放了一段关于网瘾少年的新闻,学生一看这个视频就很感兴趣。接着又播放了我校电脑小组参加区科幻绘画比赛的现场视频。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使用电脑呢?”大家各抒己见,激烈讨论,学生对这一话题的探究欲望越来越强烈,并最终确定要进行一次“我与网络交朋友”的主题探究活动。从发现问题到形成活动主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同时,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形成有价值、有可行性的活动主题,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往往难以把握,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很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或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趣味性、生活性、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年龄、心理特点,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 提供生活中的实践资源

如果说“我与网络交朋友”是在教师的激发学生的讨论中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的话,那么像“走进大夫山”、“广州南站使用价值的调查”、“钟村的传统风俗”、“教师的作息时间大调查”这些主题活动则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课程资源。因为如果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那就更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去挖掘,去发现。经常性地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对象,学生会倍感亲切,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

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为学生留有探究和思考的余地,要为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提供机会。

1. 给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时间

在活动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还要给他们提供充裕的共同讨论的时间。以四年级主题活动“走进大夫山”为例,从确定活动主题到制定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当中需经历共同的讨论商量、方法指导,学生需要一周的时间。实践过程则需要两周至四周,视各活动小组实际情况而定。大部分的外出调查采访,学生往往只能在周末开展,过程中还需要为调查做准备,后期则需要分析与总结,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至于中期的交流,后期的展示,教师只有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和思考,他们才能真正从活动中得到发展。

2. 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

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对于学生一些离奇的想法,不要立即给予否定,而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说对了,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有创见地大力表扬;即使说错了,也要热情帮助,找出错因,纠正错误。同时在活动中采取小组合作活动形式,让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保证学生活动参与率,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方法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指导。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但是,如果学生能力有限,完成条件有欠缺,教师就要提供支持;如果学生未掌握活动的方法,教师就要给予指导。

1. 提供具体帮助或必要知识的普及

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自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如在“走进大夫山”活动案例中,“动植物小组”需要进行植物标本的制作,但他们又未能掌握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知识技能的指导了。

2. 关注方式方法的指导

虽然在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但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不能离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灌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知识,更不能放任学生自己毫无目标地乱撞。在学生实施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以三年级学生开展“家乡污染环境大调查”活动为例,他们的实践活动经验不足,尚未掌握在活动中实际需要的方法,这时,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方法指导。比如对于采访问题的设计,采访中的礼仪,采访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像这种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教师应在采访活动开始前进行统一指导,而针对在活动过程中个别学生或小组的不具有普适性的,且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单独点拨与引导。

四、为学生活动提供多元的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的方法及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测试、衡量的。因此,逐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是保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教师在指导活动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要做到立体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以整体观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他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如课件、手工、手抄报、调查报告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

2. 以多元化方式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内外人士、家长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在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以此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采用交流、讨论、展示、比赛、汇报等方式作为评价手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及时的评价鼓励,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3. 评价应贯穿整个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的评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个性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策略小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影响学前幼儿图书阅读理解的因素分析及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