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宝桢与“贵州兵乱”析论

2017-05-22袁文科

关键词:贵州

袁文科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丁宝桢与“贵州兵乱”析论

袁文科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咸丰年间贵州爆发大规模的叛乱。清政府因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贵州兵乱无力应对,丁宝桢在1854-1859年间以在籍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组织团练,参与了对贵州各地叛乱的平定和助剿,并因功受到清廷的褒奖升迁。在平定贵州兵乱过程中,丁宝桢逐渐形成了刚正清廉的优良品质和办政风格,成为其正式治军和步入仕途的开始。

丁宝桢;咸丰时期;贵州兵乱

1853年丁宝桢中进士后回籍省亲,此后因丁母忧而留于贵州。时逢贵州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苗族等少数民族叛乱,清政府因忙于剿灭太平天国而无力应对。丁宝桢联合乡族力量组织团练,参与对贵州多处叛乱的平定,这成为他正式入仕的开始。学术界对于丁宝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时期的军政,而对他仕途早期参与贵州平乱的历史则基本未涉及。本文主要探讨贵州兵变发生的历史因素、丁宝桢参与贵州平乱的过程,及平乱经历对丁宝桢仕途的影响和意义。

一、“贵州兵乱”的历史因素

咸丰时期,贵州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苗族等起义,遍及贵州大部分地区,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在贵州的统治。这一时期贵州兵乱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它是当时贵州经济、政治、民族矛盾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沉重的经济剥削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更加软弱腐败,政府、官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盘剥以及盗贼对百姓的盗夺,使贵州农民、苗民极端贫困,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清代很多汉族地主进入贵州后与当地的官商、军队勾结,通过各种方式夺取农民的土地。其中放高利贷是最主要的手段,在农业欠收、农民生活困难时期,地主商人通过放高利贷榨取百姓资产甚至子女。胡林翼在贵州任知府时记载:“良苗终日采芒为食,四时不能得一粟入口,耕种所入遇青黄不接之际,借谷一石,一月之内须还至两石、三石不等,名为‘断头谷’,借钱亦然。甚至一酒一肉,积至多时,变抵田产数十百金,心怨之而口不敢言,其黠者则怨恨所积,引群盗以仇之,而汉奸终不自悟,方且失之于盗劫而取偿于盘剥”。[1]118地主奸商通过高利贷敛财,无疑加剧了农民的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

同时,当地屯军也进行土地兼并,对贵州人民大肆掠夺。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或沦为佃农或依附于地主,生活更加艰难。此外,政府为维持日常开支和战争筹饷,推行“采买”等各种陋规对百姓进行勒索,采买“名为官发价,买苗民米以养兵。苗民实不得价,而取求无制,害更甚于征粮”[2]卷二26。在失去土地的同时,百姓承担的差役并未减少,“苗产尽入汉奸,而差役采买仍出于原户,当秋冬催比之际,有自掘祖坟银饰者矣,蒿目痛心莫此为甚”。[1]118贵州人民因受到残酷剥削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摆脱艰难的生存困境,多抱着“犯法可以赊死,忍饥则将立毙”[1]117的心理铤而走险。

2.政治腐败和民族歧视

晚清时期,清政府对于贵州地区的政治统治更为严密,健全了各级军政设置,强化对人民的控制。政治上清政府又腐败不堪,捐买官职的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贵州官场贪腐积重难返,当时的官僚中利欲熏心者比比皆是,有载:“近年嗜利之人,岂惟官哉,凡在官之人皆然也,即在野之人亦驺驺乎”。[1]117在官吏任用上,“丁忧革职及出身微贱甚至有外省人员,一经投效,即得美差,即委优缺”。[3]11这些人进入政府之后,即“一切食米、烟火、丧葬、嫁娶、夫马供应之费,无不取之于苗民。此外,又复千百其术,藉事勒索,不倾其家不止,而苗民之生机绝矣”。[4]168这些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进一步激化了官民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在贵州地区加强防范,在苗族地区建立保甲制度,实行残酷的连坐法,同时又在贵州驻屯大量的军队,地方一旦有乱即用大军镇压。加上清军“官兵数万已成废器,即令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屯军九千余名布置各堡,本极周密,然虚籍徒存,实政无补,数十年之积弊不能一旦挽回,今日之食屯田者,半是刁生、劣监”。[1]119军队战斗力极差且纪律松弛败坏,致使当地军民矛盾不断升级。

贵州地区是多民族集聚地区,有汉、满、苗、布依等多个民族,清朝统治者在处理该地区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同化和民族歧视政策,把苗族划分为“民苗、熟苗、生苗”三类加以区别,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致使苗族等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黔满人、汉民典卖苗民土地,对其资产进行侵夺,部分地区出现“苗产尽为汉有,苗民无土可依,悉皆围绕汉族而居,承佃客民田土耕种,昔日之苗寨今尽变为汉寨矣”的局面。在官员任命上苗族也备受歧视。然而,苗民受到政治差异对待的同时却要面临着更多的差役负担,“官取于苗者十之三,土司通事差役取于苗者十之七,取苗民之精血以供其宴安酖毒之资。台拱、丹江、古州、八寨、清平,其敝尤深”。[1]118此外,当地的苗、布依等少数民族还受到汉、满族的欺压,“汉人视苗人如奴隶,多方凌虐,以致激成变端,皆由地方官不能豫为劝导之故”。[2]卷十九533-534以至于出现“汉奸恐喝苗民无所不至,即如上年十月倡言,某人带兵见黑便杀”的情况;又如“因李博平粜勒价二千一石,而市价止一千六百文,又因差役讹诈凌辱雷再浩之妻室,以致民心不服,遂致李沅发之倡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贵州地区紧张的汉苗民族矛盾,长期受到压制欺凌的苗族等少数民族积怨甚多。

3.社会及自然因素的诱导

咸丰年间清政府面临着空前的内忧外患,爆发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兴起影响至大,清廷方竭全力以赴,故各处之变乱渐萌,嶺峤以南骆,越滇黔诸山中奸宄亡命,狐嗥枭啸,四出剽掠,勾结营兵胥吏为民大害”。[1]116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的同时对贵州农民起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贵州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均遭到政府镇压,所谓“黔中军事,若元之平八番、明之平奢安,雍正中之平古州、嘉庆中之平南龙,虽曾大费气力,历年后定然”,[1]113因而贵州人民具有反抗压迫的传统。当时贵州地区充斥着各种教会组织煽动地方起义,“邪教之兴随地皆是,根柢既深,萌芽已露,惟大臣持正而不阿,小臣奉公而洁己,则无隙可乘,尚可不即举发”。[1]119由于农民贫困,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失业破产之人增多,盗贼增加,农民“连年盗劫,积蓄一空,为良则畏盗而又畏官畏差,为盗则一无所畏,是将迫之为盗”。大量外来人员逃匿于贵州,“刺臂奸细反来黔地,即是逃匿之余,亦恐勾结之祸”;[1]122社会失业闲散之人增多,“麻阳船户,辰沅水手,皆强悍有力,镇远以上驿路脚夫亦游荡不羁,两三月来客商裹足不前,无所得食,人心惶惶,殆不可支,夫以官养民不如使民自养,为盗而死,忍饥而死,等死耳”,[1]117此时贵州存在的大量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的动乱不安。这一时期贵州又连年遇灾,农业收成锐减,清廷对此不加救济反而加重剥削,贵州广大人民生活举步维艰,导致贵州兵乱一触即发。

发生在咸丰时期的贵州兵乱是当地经济、政治、民族、社会、自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贵州人民经济上受到残酷的剥削,政治上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外受列国侵凌之侮辱,内遭异族歧视之刺痛,已忍无可忍,又復连年荒歉,人民流离饥寒,无以自全自活,于是揭竿起事,铤而走险者实繁”,[1]115加上该地复杂的民族问题,致使盗贼横生,遇到连年灾荒,在秘密社团组织和煽动下,动乱便随之而来。

二、丁宝桢与“贵州兵乱”

咸丰四年,贵州各地相继发生叛乱,“杨元宝发难于独山,杨隆喜起事于桐梓,凃令恒突发于安南,梅济鼎戕官于铜仁,下游则黄平、清平苗教交讧,上游则安顺仲家同时并起,兼以黄号白号叠起環生,回众槓众抗拒扰害中间,石达开部曾两次来黔,李復猷深入腹地,何得胜窥逼省城”,[1]123此时的贵州动荡不安。丁宝桢于咸丰三年会试中进士,受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四年丁忧在籍。恰逢遵义杨隆喜叛乱,波及贵州平远地区,突发的兵乱使人民慌张无计。丁宝桢于是毁家纾难作为军费,组织乡族力量编成团练进行防卫。这是丁宝桢办理军务的开始,随后他参与了对贵州各地长达六年之久的平叛,直到1860年他调任湖南岳州知府。

1.对杨隆喜、龙丹山叛乱的平定

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杨隆喜在遵义发动叛乱,丁宝桢组织团练以备防卫。次年(1855年)杨隆喜叛乱扰至黔西州,此时距离平远只有八十里,丁宝祯招募乡勇八百人,由其表兄武生杨宝琳督练,在平远的姐胡卢河渡口设防,不久撤回平远。在得知当地土匪蹇三三等谋划接应杨隆喜叛部后,丁宝桢令杨宝琳前去驻扎,使得蹇匪潜伏而不敢动,又逮捕了接济盐米给杨隆喜部的屠户和黔西大盗刘保保。随后他带领乡勇渡河与杨隆喜起义军连战三天,擒捕叛首杨隆喜、伪将军史八千岁等九人,送往臬司将他们斩首,杨隆喜叛乱基本被平定。杨逆残余逃窜到贵阳下游的八寨厅,平远得以保全。

1856年,贵阳府学附生龙丹山被地方逼反于清水江,由于省城兵力不足、银饷缺乏,情势岌岌可危。吏部黄琴坞鉴于初办团练,经验及战力不足,请援于贵州巡抚蒋霨远,丁宝桢受其派遣前往平乱。丁宝桢力排众议认为“二月朔日出兵吉,至旋师不过十三日耳”,随后他带领乡勇至清水江连战连捷,击溃龙丹山部众。在得知龙丹山藏匿于岩洞之中后,命令军士在洞口焚烧秦椒,迫使残余叛逆难以支撑皆愿投降。此役生擒龙丹山及其党众一百三十多人,巡抚蒋霨远派人审讯后皆判定为斩刑。在即将行刑时被丁宝桢制止,随后他入请蒋霨远使投诚的叛众得以保全,最终仅斩首龙丹山及首乱几十人,龙丹山叛乱被平定。

2.对布依族仲家叛乱的剿抚

1855年六月,安顺普定的大河十三寨仲家发动叛乱。因普定令吴德溥前去剿灭不利,威宁副将兵也被击败而溃散,使得仲家叛贼更加猖獗。吴德溥与丁宝桢本为亲家,听闻丁宝桢击败杨隆喜叛乱,所以筹备兵饷邀其来往援助。丁宝祯招募旧部前往普定大桥,此时普定地区的叛贼正值强悍,本应驻师城中以备防御,而丁宝桢锐意前进剿乱。随后他和威宁副将合兵一处,令总团练周国泰为开队前锋,威宁副将兵于后策应,与其王鸿钧、宋景山部共击贼军。仲家叛逆大败后逃往平武,王鸿钧、宋景山分三路穷追不舍,最终迫使叛贼远逃。随后移师平武左山,为防止叛贼反扑,丁宝桢令各部相隔三四里扎营。次日仲家叛贼果然前来反扑,丁宝桢指挥部下首先对叛众首领给以射杀,“见迤右山下一红衣狆目,指挥多人度地置炮,命杨正邦表兄火枪击之,中肋毙。迎面又一红衣狆目执旗呼叱,率众攻营。予以火箭射之,中,焚死”。[5]45贼首被杀致使贼众大乱,乡勇奋力突击,斩首叛贼几百人,余众逃窜到杉木窑。余下叛众抵挡不住丁宝祯的围攻,双方约定在平武受降,降者“牵牛羊负酒来者不可胜数”。但考虑到叛贼多奸诈,便先将强悍者招入营中看守,并招待以酒食,仲贼皆感激恩威不再反叛。对于仲乱的平息他曾说:“全省之夷,靡不反覆,而狆夷帖然,则剿抚兼施之力也”。[5]45丁宝桢采取剿抚结合、恩威并施的办法使贵州仲夷再未复叛。

3.对贾福保、何得胜扰乱的助剿

贾福保叛乱发生在咸丰八年十二月,千总贾福保发动叛乱袭陷瓮安。咸丰九年三月,贾福保联合黄平苗教,被龚得胜和李春华先后击败。随后月灯花教首何得胜发动叛乱,踞平越上大平,并与贾福保联合攻陷平越西北要塞王卡。起初石虎臣督办瓮安军务,率军至中平,贾福保退踞平越险要之地玉华山,并在此修筑城垒固守。由于贾、何二人为军人出身,骁勇剽悍,巡抚蒋霨远派丁宝桢前去助剿。丁宝桢率军由平越出发,在玉华山附近的五作梅花安营。由于玉华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丁宝桢率兵攻打一个多月毫无进展,后通过逮捕的叛众得知有间道可通。丁宝桢令练勇猛攻叛军巢穴,直到贼军回救才收兵而止。是年八月,叛众进扰开州,丁宝桢前去救援,到达开州时叛兵已窜至水银洞,叛军焚烧各寨,此时势力正盛,并试图夺取贵州盐商云集的富裕之地杂佐。丁宝桢认为“无杂佐,省民皆淡食,不可不援”。[5]49随后移师杂佐,斩杀抢劫盐商的土匪二十多人。后盐商多避贼它处,丁宝桢和盐商约定“尔等避贼,予保尔盐,盐交予,各给印票为据,如被贼掠,十偿五”。[5]49丁宝桢竭力据守,全部食盐得以保全。

4.对苗族叛乱的防剿

发生在咸丰五年(1855年)夏的苗民起义是当时贵州规模最大的叛乱。由于清廷忙于剿灭太平天国,对苗民的叛乱无力顾及,布置的一些围剿收效甚微,使得苗族叛乱迅速蔓延。张秀眉发动叛乱后,贵州各地苗民起事者极多,出现“千里苗疆,莫不响应”[6]卷下的形势,丹江厅、凯里、古州、都匀、台拱、黄平、清平、瓮安城、平越府城等均被苗兵攻陷。苗教在各地叛乱,省城戒严,贵州巡抚蒋霨远约其前往守城,丁宝祯开始了他在贵州长达五年对苗民叛乱的防剿。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贵定铁厂堡苗教上窜,丁宝桢出省城督办,夜袭贼军,歼敌无数,铁厂堡遂平定。八月苗族叛乱者围攻平越,丁宝桢在巡抚蒋霨远的支持下又招募兵勇一千多人,加上云南都司褚克昌部共计四千余人,前往平越救援。至马场坪、马场河发生激战,歼敌一千余人,平越州城得以保全。次年(1857年)苗族叛乱者再次进攻平越,丁宝桢再次前往援助,恰逢平越地区的摆郎、摆酉等苗部叛乱,于是首先破郎酉等部的苗乱,获得了大量的牛马辎重。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桂蕊香、刘文魁进剿清平,夺获伪印旗帜军粮;另一路由丁宝桢偕同褚都司奔赴鸡场河,收复了阳老场,清平诸县得以平定。此次战斗,丁宝桢率部杀敌两三千人,平越一年内再无苗族叛乱者。此时,都匀府遭苗族叛乱者围攻一年有余,丁宝桢受约前去援助,鉴于平越刚刚平定,兵饷不足,商议由其兄会同四川都司张正纶前往都匀援助,丁宝桢为其筹饷。援军于都匀城外驻扎,随后夺获敌军顺天营军粮,斩杀敌军几百人。其后云贵总督恒春来贵州督办军事,因恒春不懂军事又不善用人导致都匀失守。鉴于平越空虚,丁宝桢仲兄遂回师省城,都匀最终被苗兵攻陷。都匀沦陷致使“徊乱从此始,历二十五、六年乃平,中更督抚十余人,全省糜烂”,[5]49苗乱愈演愈烈,此后近二十年才得以平定。

表1 丁宝桢1855年-1859年参与平息贵州兵乱的情况

资料来源:丁宝祯《丁文诚公家信》,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43-50页

三、贵州平乱对丁宝桢的影响

丁宝桢在贵州的几年时间里筹资编练乡勇,对各地的叛乱进行剿抚和平息,史载:“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战始不利,继获大胜。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7]卷四百四十七12491贵州巡抚蒋霨远上奏为其请赏,清廷谕旨“该庶吉士,令其招集旧练一千余名,会同官兵剿捕,历著战功,查该庶吉士捐给练勇口粮已费银五千余两,应请赏戴花翎,以示奖励”[8]卷二4。随后丁宝桢又因募勇杀贼,防护贵州省城出力,被清廷“授在籍翰林院庶吉士丁宝桢为编修并赏花翎”[9]卷一八八9。这些经历对于初步仕途的丁宝桢来说影响巨大,为他日后仕途的施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二十多年中,他的很多思想也来源于此次平乱。

首先,在平定贵州兵乱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叛乱中,丁宝桢很注重剿抚并用。对于布依族仲家的叛乱,丁宝桢在围剿的同时辅以招抚之计,避免了武力带来的屠杀和流血,真正达到了使仲家几十年不再叛乱的目的。后来在任山东巡抚围剿捻军时,僧格林沁主张剿灭,丁宝桢则因主张招抚遭弹劾而革职留任。虽然如此,但他仍认为“是民非贼,今不问曲直,一切用兵剿洗,贼何日平”。剿抚并用是他在贵州平定叛乱时就采用的方针,事实也证明这样更能实现贵州社会的长治久安。

其次,丁宝桢刚正清廉的品质也可以说发轫于贵州平乱时期。丁宝桢丁忧在籍时期爆发杨隆喜、舒裁缝等人领导的斋教起义,丁宝桢“感仁嫔之一言,遂取义而赫怒”,毁家纾难招募乡勇,做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在都匀府沦陷后,丁宝桢力请贵州巡抚蒋霨远弹劾云贵总督恒春刚愎自用,可见丁宝桢的刚正。后来在山东剿匪见僧格林沁时胆言“同役国事,坐则见,不然勿通”;再后来他抱定“虽然重谴无憾”的决心斩杀慈禧亲信太监安德海,被赞为豪杰之士。平定捻军之后,他又“尽整吏治,砺僚属务持大体,不为刻溪,而器量恢豁,廉刚有威。苟遇暧冘之夫,猥缓之政,则必痛摘深剔。事之所系在国在民,则必行其志而后已”,[5]379丁宝祯在此后历任督抚时均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品质。同时,丁宝桢也以清廉著称,1860年调离贵州时他仅用五百金遣散乡勇,乡勇皆曰:“公毁家纾难,吾辈亦以义起,且公素无毫发私,今库款实绌,敢怨公乎?”[5]125后来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也称赞道:“讵知公一清如水……一切幕僚薪工,均取给于斯。加以公自奉甚俭,待人甚厚,亲戚故旧所识穷乏,希冀恩泽者不计若而人。”这些足见丁宝桢的清廉品质,而这在贵州平乱时已根植其心。

此外,在平定贵州兵乱的过程中丁宝祯也体恤将士、举贤爱才。平定仲家叛乱时,年仅十七岁的桂蕊香执意从戎来投奔,后屡立战功而成为名将,最后在岑头盖因贼众兵寡战死,丁宝桢闻之痛哭哀嚎,数日难食,为其上书死伤勇额。调任岳州时原来的哨弁吴廷標、吴大林、龙凤飞投奔丁宝桢,丁宝桢将其推荐给新任贵州巡抚张亮基。后吴廷標因病去世,丁宝桢十分悲痛,将其厚葬。在山东用兵六年,丁宝桢也“善恤将士,能推有功。贼往来飘忽,公乃卷甲穷躯,人乐为之急。又锐于乘势,不主划疆自守,而与跨壤诸连帅和衷戮力”。[10]68最终使捻军首领任柱、赖汶洸、张总愚均在山东被歼灭。在后来的仕途中,他重用唐炯、王闿运等人也是他的爱才之举。无论是平定贵州兵乱还是捻军叛乱,他体恤将士、珍惜人才,都无疑有助于他更好地实现抱负。

结语

咸丰年间爆发的贵州兵乱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丁宝桢积极组织团练,前往贵州各地助剿,因平乱有功受到清廷奖励,为其正式步入仕途奠定了基础。此后丁宝桢兴办军务,在山东协力剿灭捻军各部,官至边疆大吏。在平定贵州兵乱的过程中,丁宝桢注重剿抚并用、恩威并施的方针,使得布依族等部长期稳定。同时,他为公废私、清廉刚正、体恤部下而又爱才的品质令他赢得了尊敬,有利于他在平乱中脱颖而出。平定贵州兵乱的过程中,丁宝桢形成的优良品质和办事作风,为其以后的仕途中大有作为准备了条件,从这点而言,贵州兵乱无疑是丁宝桢人生的转折点。

[1]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2]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黎培敬.黎文肃公遗书[M].湘潭:湘潭黎氏,1891.

[4]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上海:三联书店,1947.

[5]丁宝桢.丁文诚公家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6]徐家干.苗疆见闻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7]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奕讠斤.平定贵州苗匪纪略[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

[9]清文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罗文彬.丁文诚公遗集[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Class No.:K207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nalysis of Ding Baozhen and the Guizhou Insurrection

Yuan Wenk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China)

During the Xianfe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n insurrection in Guizhou.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busy to suppress 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which Ding Baozhen played an role . Form 1854 to 1859, as a Hanlin bachelor, Ding organized the local troops and siege against the Insurrection in Guizhou, for which he was praised and promot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pacification of the Guizhou Insurrection, Ding developed his own good quality and honest upright style of a government officer and also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his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and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career.

Ding Baozhen; Xianfeng period; Guizhou Insurrection

袁文科,在读硕士,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1672-6758(2017)05-0040-6

K207

A

猜你喜欢

贵州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州,我还会再来——一个北京理工男自驾独行环游贵州14天
打造贵州路政升级版
贵州处处有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