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2017-05-19黄小平曾辉余韵张丽峰佘颜
黄小平 曾辉 余韵 张丽峰 佘颜
【摘要】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提高中医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步。本文针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改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措施,以为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研究生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9-02
随着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多,其特殊要求也日益凸显。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将从研究型向创新型和应用型转变。因此,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提高中医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步[1]。本文针对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对中医药学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目前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学研究生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和外语)、科学方法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学)、中医基础课程、中药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分类。马婷等[2]通过对山东中医药 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共计11所调查发现,目前公共必修课所占学时偏多,公共课及中、西医课程比例约为5:2:3,实际用于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学时数仅占50%左右,医学相关课程的学时数过低,研究生实际用于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时间相对不足;课程间彼此脱节,尤其是基础与临床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缺乏整体优化和灵活性。对课程设置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研究生占到70%以上。
2.授课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法仍然停留在本科生阶段的那种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上,虽然大多采用多媒体手段,仍然是以任课教师为中心 的“一言堂"模式,不利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本科重复内容多,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认为课程学习对提高自己的科研或临床水平没有明显作用。
3. 使用教材参差不齐
虽然研究生公共课的教材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专业课方面,研究生教材则相对匮乏,大多没有固定的教材,有的甚至以本科生教材为蓝本,或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更新较慢,不能与时俱进。
二、改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措施
1. 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
中医研究生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善于学习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医药院校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注意吸收现代科技新知识,有选择性地增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以拓宽研究生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领域、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与中医药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前沿学科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不断开拓中医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因此,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要做到继承不泥古,做到在继承中创新[3]。同时,适当减少公共课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比例。
2. 丰富传统中医药学科专业知识内容
为了开阔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建立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增设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桥梁课程,以培养研究生多学科领域中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开拓科 研思路,运用现代科技理解和解释传统医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学科融合意识和创新能力,摆脱封闭的科研和学术思路,开创中医药学研究的新局面。为了避免研究生在面对庞杂的医学期刊尤其是一些艰深的国外医学及生物学文献时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还开设了“医学科技的进展”系列课程,专门介绍现代医学、生物学科技的进展,防止了学术思想的滞后。另外,还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课程,并推出三大系列讲座,即中医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讲座,名医名家中医临床研究与进展讲座,以及创新、创业、创造综合素质讲座,以加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4]。
3. 改进教学方式
研究生教学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也具有了探索知识的经验和基本的自学能力,研究生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单一固定的方式,尤其是受传统思维限制的中医药院校更应该将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以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 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可以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等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此外,针对中医学临床研究生,还可加强了床旁教学,定期举行临床病例讨论会,在各所附属医院搜集有意义的典型病例,邀请名中医参加讨论,以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4.加大教学投入
一方面聘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学校积极联系中医知名专家来为研究生开学术讲座,营造学术氛围,感受中医药熏陶,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宽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将每次讲座的视频录像上传到图书馆网站上供学生观看,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大课程建设投入。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素质的高低。学校应设立研究生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研究生课程改革中,努力培育研究生 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对于新开选修课,研究生院均给予课程建设立项,用经费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5]。
5.指导教师双轨化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而校外导师对临床或实践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6]。
6. 培养国际化思维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想在全球竞争中不被落下,必须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比例的還远远不够,这就很难保证指导教师指导其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视野。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到国外大学做交流,随着新一批教师归国成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势必会给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增添新的力量。也可鼓励研究生参加中外短期交流项目,把中医药思想带到国外,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共同学习、交流;我们的学生也尽可能把更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以促进中医药的长期发展。另外,还可实施短期讲学计划,根据学科课程建设需要,聘请一些国际知名的中医学专家,包括外国专家、在国外科研一线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外籍华人,来校进行讲学,使师生不出国门便可快速、直接了解到国外中医药的发展情况,熟悉国外教授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学科前沿[7]。
总之,中医药教育如何顺应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开发中医药教育人才资源,以适应国际市场对中医药教育人才的需求,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既具有先进的科技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又能掌握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探究疾病和方药实质的科研型人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不仅要有本专业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充分了解与之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及大量的社会人文知识,在此基础上培育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并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在积累宽厚的知识基础之上,才可能做到各取所长,在专业上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英姿, 杜守颖, 冯艾灵. 中药学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 (26): 53-54.
[2] 马婷, 欧阳兵.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调查报告[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 12(5): 154-155.
[3] 何建成. 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增刊: 118-120.
[4] 潘华峰, 冯毅种, 杨智辉, 葛昕. 创新中医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 30(3): 454-456.
[5] 陈嘉蛲, 任宏丽, 陈晓. 中医院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5): 11-12.
[6] 黄金宇, 高慧.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 药学教育, 2013, 29(3): 12-14.
[7] 万志强,温红娟, 阚俊明, 李楷楠, 王洪峰. 中医药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J]. 科教导刊, 2014, 5-6.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项目(JG2 013A0 21);2015年湖南省高校教改项目(10210001002058);2014年校级教改项目(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