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哪些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及分析
2017-05-18吴丽梅刘海燕冯会民
吴丽梅 刘海燕 冯会民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4-0-01
糖尿病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的一种代谢综合征,病程漫长,不能治愈。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因此应积极治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低龄化。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
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不是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治疗:针对病因治疗,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
相关因素对血糖控制的分析
针对各种病因的治疗产生的各种因素
1.口服药物治疗
2.胰岛素治疗
严格遵守治疗计划
3.饮食治疗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体型、劳动强度、血糖、血脂、血压等制定不同的饮食计划,做到定时、定量、合理、营养平衡、粗细搭配。
4.运动治疗
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缓解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制定不同方案。对于单纯性糖尿病选择运动强度为心率130次每分钟,运动方式选择跑步、游泳、或有节奏的全身运动。每次时间60分钟。分3次完成。每次运动在饭后50分钟进行。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运动强度心率次每分钟120,选择有节奏较轻松的活动。所有运动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心理治疗
糖尿病(DM),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与心理有着密切关系。有资料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忧郁状态的发生率34.6%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3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是血糖达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的重要治疗措施。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患者需要长期面对饮食的调整、控制、用药、血糖监测、并发症风险等问题。加上庞大的医药支出及劳动力下降因此易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其机制,焦虑抑郁刺激下丘脑-垂体-靶线轴,引起神经内分泌改变,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升糖激素增多。糖尿病慢性应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血浆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抑郁状态时,内分泌紊乱,可引起内脏脂肪堆积,中心性肥胖形成,增加胰岛素抵抗。同时合并忧郁焦虑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知识水平、自我效能、治疗依从性低于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脂、腰臀比、体重指数、等指标控制不理想,也是加重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加强心理干预对改善抑郁状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知识层次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有计划的进行糖尿病的知识宣传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过程和自身调节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自身机体的变化,会产生各类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退休综合征从忙碌到休闲,角色转变,经济收入下降,郁郁寡欢。
2.身体状况的衰退,叹人生短暂,叹光阴如劍,叹身体。。。。
3.反刍现象所谓无事生非就是这个年龄段。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过去的光荣事迹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心理,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反刍医学上被称之为“回归心理这是一种负性心理”
4.思想的固执与狭隘老眼光看人看事,总是以一个点的负面影响全面的正面。一味指责的带来家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疏通干预心理
1.鼓励走出家门,鼓励学习,培养个人爱好,培养自信年轻的心态
2.家庭和谐有利于心理健康
3.合理的饮食、锻炼
4.正确的对待衰老和死亡
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