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
2017-05-18王月
摘 要: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偶然的、盲目的,而是在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史变化的结果,因此从认知角度下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本文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
作者简介:王月(1990.5-),女,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1.概念简析
近几年,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赢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成为大量学术期刊和碩博论文讨论研究的焦点。
1.1一词多义
作为科学术语,一词多义首先由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于1867提出。Breal认为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Breal对一词多义的定义有效限制了一词多义研究的范围,明确了科学意义上一词多义研究的对象。例如,英语中名词“bark”拥有三个基本义项:(1)狗叫声,吠声;(2)吼叫声,很大的响声;(3)树皮。其中,前两个义项为相关义项,属于一词多义范畴,第三个义项与其他义项并不存在共享的语义内容,属于同形异义的研究范围。
1.2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域”的不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而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第二,隐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单向的。例如(1)她的微笑像阳光般灿烂。句(1)是隐喻,“阳光”充满了温暖,使人感觉舒适,把“阳光”映射到“她的微笑”上,说明她的微笑予人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转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双向的,事物的突显性呈现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视觉而转换。例如(2)美国白宫最近出台了一部新的政策。句(2)是转喻,属于转喻中的“地名与机构”思维结构,“美国白宫”替代“美国政府”。
2.从“脑”认知——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现象
A.脑是实体
脑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颅腔里,主管感觉和运动。有时,使
用者习惯用“脑”来指代“头”,此时“脑”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体,可以抽象并隐喻为容器。
①脑袋、脑壳、脑瓜、大脑、小脑
②头昏脑涨、脑满肠肥、瘪头瘪脑、置之脑后
脑由于是容器,因此如②所示,体积可大可小,有不同的容积。另外,由于脑内装有大量的脑浆,成液体状态,因此有“肝脑涂地”、“绞尽脑汁”。此外,心还有二维空间隐喻,如“脑海”。
脑的实体隐喻表现为具体形象,易于认知和表达,是对脑的初始的、基本的认知方式。
B.脑是高度
脑在人身体的最上端,有时可表达“高度”的含义,属于转喻。这可以反应在三维实体上。
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③的意思:古时人的身高为八尺左右,举起手来不过是一丈,而和尚的身高是一丈二尺,所以说平常人是摸不到和尚的头脑的。“头脑”是和尚身体的一部分,此处用“头脑”指代和尚的身高。
C.脑是智力
④呆头呆脑、笨头笨脑、有头没脑、憨头憨脑、没头没脑、木头木脑、楞头呆脑、虎头虎脑、脑瓜不灵
脑是思维的器官,是智力的象征。在认知上人们用脑来映射智力,这是一种转喻认知。其实④中所有的例子,是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智力属于脑的功能之一,属于“整体代部分”型的转喻;其次,脑是具体的实物,而智力是抽象的东西,此处用具体的“脑”形容抽象的“智力”,因此也属于隐喻。
D.脑是意志力
⑤倔头倔脑、一股脑儿、倔头强脑、猴头猴脑、枯脑焦心
⑤是④进一步转喻的结果。脑的“智力”义可具体转喻为做某事的意志力。
E.脑是品质
⑥贼头贼脑、狗头鼠脑、兔头麞脑
⑥是⑤进一步转喻的结果。脑的“意志力”义可转喻为某人拥有的某种品质。
F.脑是情感、情绪
⑦蔫头聋脑、低头搭脑
⑦是⑤进一步转喻的结果。脑的“意志力”义可转喻为某人做某事的所持有的情绪。
经过对“脑”的多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思维模式对词义的引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总结
有研究证明,人体词“(脸)面”的引申方式主要为隐喻(张建理2003),而本研究显示“脑”的引申方式主要为转喻。这是因为“面”是外置可视的,易于形成意象图式,因此用隐喻认知比较便利、有效。而“脑”是内置不可见的,主要是其功能重要而突显,因此用借代比较有效。也许不同的实物对人类有不同的功能和利益,才导致它们的相关义项有着不同的认知引申方式,此结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给予证明。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22.
[2]Taylor, 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06-115.
[3]戴敏.隐喻认知视域下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以“hand”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报,2011(9):58-61.
[4]李瑛,文旭.从“头”认知——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7):23-25.
[5]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5): 362- 367.
[6]马明.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2011,(6): 544-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