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ACK框架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实践

2017-05-18刘立云葛福鸿段楠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刘立云++葛福鸿++段楠

摘 要:TPACK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视角,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并灵活使用TPACK的知识进行新的教学融合,不仅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对教师统筹整个教学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一年级语文《ai ei ui》为例,阐述了TPACK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TPACK;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82-02

一、TPACK框架

TPACK框架分解为核心元素与复合元素。三个核心元素为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三种核心元素相互融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并产生其他三种复合元素,即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TCK),其中最主要的就是TPACK。这一框架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重申教师的职责是设计教案、执行教学、指导和监督学生学习。

二、小学语文概述

1.学习内容分析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对学生知识学习、个性养成、道德熏陶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语言。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工具性表现在:①语文是生活交际的工具,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中熟练地使用语言;②语文是开发思维和智力的工具,语文教学是通过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③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④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工具,小学语文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人文性表现在:①语文内容中包含着主体意识、人格独立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对中华的传统文明和各国先进文化的浓缩,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素养。②语文教学中充满着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

实践性表现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其实践性,其内容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运用到语文,因此在学习中,尤其要注意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学习者分析

初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没有养成学习的兴趣,主要学习特征包括:①思维比较形象,直观的事物、形象的情景容易吸引其注意力。②组织性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③学习动机较弱,容易受到学习内容、教师的影响。④学习起点较低,对于简单内容比较容易接受。⑤接受表扬后正强化效果明显,需要得到教师、父母的认可。⑥好奇心强烈,但对于知识的了解不会刨根问底。

三、TPACK各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分析

基于 TPACK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知识、相关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各方面因素,选择最优形式呈现学科内容,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科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一年级语文《ai ei ui》为例进行介绍。

1.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内容知识(CK)

学科内容知识是运用TAPCK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就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来说,上册主要包括入學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四部分,每节课都有不同的任务跟目标,重难点也有所差异。前面学到的内容通常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上好每一节课对后面的教学都很重要。教师应该对学科内容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在课前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和计划有序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习先后知识比较连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例如一年级上册《ai ei ui》这一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三个复韵母的音、形及四声,并练习拼读能力,学习这节课所需的先决知识为单韵母的认读及音调的标法,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单韵母及复韵母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将标声调的方法进行迁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小学语文课程的技术知识(TK)

技术知识是可用于教学实践的工具和技巧,除了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技术,如投影机、多媒体、电子书包等外,还包括先进教学技术的使用方法、操作技能和过程。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形象,且知识点起点水平较低,因此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满足其认知需求,教师口头的讲解比较单调且不具有直观性,借助计算机制作动画、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形式,构建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用直观的形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ai ei ui》的主要教学内容复韵母的读法、拼写等,利用PPT、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形式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同时学会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迁移、使用,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3.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法知识(PK)

教学法知识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学科内容的各种形式。在教育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出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法是根据学习者特征以及讲授内容进行的综合考量。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的特殊性,通常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效果比较明显,学生的认知起点低,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将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认识迁移到学习中,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通过一个个任务,不断吸引学生注意、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一年级上册《ai ei ui 》一课中,教师直接提出复韵母并讲解其读音字形等比较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引用龟兔赛跑这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引出“白”再过渡到“ai”的认读,依次再引出“ei”“ui”两个复韵母,依次进行后续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比较连贯,同时也明白了韵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出处。

4.小学语文课程中的TPACK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在进行基于TPACK课程教学设计前,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对象分析。通过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的合理抉择和应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突出,且小学生的学习者特征比较明显,因此教师在利用TPACK框架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与语文基础课程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技术、恰当的方法使呈现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落实其学科性质,实现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丰富学生基础知识等目标。

《ai ei ui 》一课中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进行情景导入,一方面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这一故事的认识,然后在讲授本节课重点时,通过回顾旧知识单韵母,实现自然过渡,使学生不仅掌握正在学的知识,而且加强了旧知识。在讲授新内容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复韵母拼读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迁移联系,学习另外两个复韵母的读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穿插龟兔赛跑的故事情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引导、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并对表现积极、回答准确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最后整体回忆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TPACK是一种新的教学融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提出了教师统筹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教师何时、何地利用何种技术呈现知识、进行内容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有着极大影响。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并熟练使用TPACK知识理念,提高自身的TPACK素养,从而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要素,突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推动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徐鹏,张海,王以宁,刘艳华.TPACK 国外研究現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9).

[2]李海峰.基于 TPACK 框架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植物与能量”一课的设计与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3]李海峰,吴建华.TPACK 框架下的教学设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

[4]詹艺.基于TPACK框架的话语分析: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什么?[J].远程教育杂志,2011(6).

[5]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6).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