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2017-05-18郭田秀侯艳艳通讯作者马玉凤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4期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患者

郭田秀 侯艳艳 通讯作者:马玉凤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山东 威海 264400 )

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郭田秀 侯艳艳 通讯作者:马玉凤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山东 威海 264400 )

2型糖尿病;抑郁症;焦虑症;应对措施

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人数高达9 240万,1.482亿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我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综合性的,与生活方式、行为及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由于需要长期控制饮食、按计划锻炼、定期监测血糖,有的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同时因糖尿病导致的各种生活不便,并发症的困扰,经济负担的加重,疾病本身的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使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患者常感到失望、无依无靠、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甚至导致自杀行为。为减轻或消除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状态,笔者对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 240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结果伴有抑郁症状者430例,约占35%,其中男185例,约占43.1%,年龄35~72岁;女245例,约占56.9%,年龄32~76岁。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兴趣减退或丧失,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早醒),自我评价下降。伴有焦虑者310例,约占25%,其中男142例,约占45.8%,年龄30~74岁;女168例,约占54.2%,年龄36~73岁。患者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易惊、心神不宁、胸闷、头晕、出汗、头痛、颤抖、入睡困难等。患者心理的变化分为气愤、否认、恐惧、抑郁、接受5个时期。

影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因素:①内因。心理因素、自信、自尊、感情、精神刺激、抑郁症、认知功能受限、进食障碍。②外因。环境因素、治疗环境、家庭社会、与医护的关系、糖尿病教育、合并症、并发症、病态。③自我管理能力。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坚持服药、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足护理、门诊复查。④强化因素。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尿蛋白、血压、心电图、酮体、身体感觉、并发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

观察项目:干预4周后,观察抑郁患者HAMD评分改变情况、焦虑患者SAS评分改变情况。

方法

针对患者所处的不同时期采取从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1.非药物治疗

(1)不同阶段心理反应的应对:①气愤阶段。允许患者发泄,待患者进入角色后再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②否认阶段。评估患者否认是完全性,还是处于自我矛盾之中。③恐惧阶段。心理支持与安慰,帮助患者尽快接受现实,树立自尊和自信心。④抑郁阶段。理解患者所经历的复杂心理冲突,转移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时发现和肯定患者取得的成绩。⑤接受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制定控制目标,制定适合患者个体及可操作性强的治疗护理计划。

(2)支持性心理治疗[1]:给予患者解释、指导、鼓励、安慰、保证、支持、教育、疏导。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评估抑郁、焦虑的程度及问题来源,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造轻松的病房环境。对患者的个别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治疗。多讲解一些治疗效果好、患者配合好的事例。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诉患者,使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身治疗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只要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就能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3)认知行为疗法:①建立正确的治疗性联盟[2]。要热情,全神贯注,关心,尊重,准确地概括患者的想法和感受。采取积极尊重、设身处地的理解和真诚帮助的态度,倾听和鼓励患者倾诉焦虑的原因。对积极因素加以肯定和强化,增强患者的希望,消除其消极观念。表明医护人员真诚地愿意帮助他,使患者体会到被人理解、尊重,对治疗持积极态度。②认知疗法的分期。治疗经过可分为3期:初期对患者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关键是什么、问题如何发生发展、问题的来龙去脉、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以及有关的负性自动想法。中期主要是引出自动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检验、修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后期进一步挖掘产生自动思维的认知方式,替换能适应现实环境的认知方式,并加以强化、实践,防止再发。③认知疗法的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首先鼓励患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同决定治疗的时间和内容,让患者决定要谈哪个话题,识别其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做出作业安排表。其次确定问题,关注目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行为术语阐述目标,如“正确遵医嘱服药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患者找出焦虑的原因,纠正错误的认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从解决问题中获益。

(4)行为改变:①针对“我没有想过改变”的患者。首先尊重患者,与患者交流、引导,教授知识,分享经验,提供信息,期望不要太多太快。②针对“我正在打算,但我依然不确定”的患者,要倾听患者的诉说,进行评价,分享讨论,给予设想、支持,不应试图强行要求。③针对“我正准备开始改变”的患者,要给予支持,协助制定目标、计划,给予评价,目标不能偏移。④针对“我正在改变”的患者,要给予鼓励,协助制定方案,目标设定不能太多。⑤针对“我已经改变了一段时间了”的患者,要给予肯定,评论,讨论,随访,不应放弃目标。⑥针对“我不必刻意想起它,我这样做已经很自然了”的患者,要给予支持、认可、奖赏,不应迷失目标。

2.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适当抗抑郁或焦虑的药物治疗。

3.社会支持。医者作为糖尿病教育者,要同时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教育,帮助患者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与理解、经济上的帮助,社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认可。

结果

抑郁组与焦虑组患者HAMD、SAS评分见表1。上述方法干预4周后,HAMD、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4周后抑郁组与焦虑组患者HAMD、S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讨论

糖尿病是一个危险因素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程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极易伴发心理障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国际糖尿病日”,呼吁全世界人们共同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糖尿病可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可影响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尽管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很高,但至今尚没有学者将“心理问题”作为一种并发症提出并予以重视。研究表明[2],糖尿病患者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23%,糖尿病病史、糖尿病并发症、子女陪伴是糖尿病患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老龄化的进程,机体器官的衰竭,体内激素的改变,也容易导致情绪的改变。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处于焦虑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孤独、抑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研究表明抑郁可使空腹血糖中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升高[3]。据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位致残疾病[4]。作为医务人员有责任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树立信心与勇气,与糖尿病做斗争,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近两年来,笔者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认知行为疗法对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或焦虑的患者进行干预,患者的抑郁或焦虑症状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行。

[1]马玉凤,杨国辉,李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2):2350-2352.

[2]唐伟,蔡娅,黄晓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9):13-18.

[3]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3-174.

[4]孙立忠,靳桂丽.精神病学分册[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99.

2016-05-25)

猜你喜欢

糖尿病心理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糖尿病知识问答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糖尿病知识问答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