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返传统教育
——童蒙双轨组合式精英教育的探索实践

2017-05-17罗明生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童蒙养正中华文化

文_罗明生

重返传统教育
——童蒙双轨组合式精英教育的探索实践

文_罗明生

昆明童蒙馆,正在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孩子

教育,始于知书,终于达理;育人,始于德育,终于成人;读书,志在圣贤,以普利众生为己任。教育说到底其实是教会学生做人。

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才能使下一代拥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能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教育该怎样引导学生实现幸福的人生?教育该怎样给幸福人生奠基?我们该怎样来奠定这些基础?这些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不知道做什么,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

西方哲学提出三大终极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是教育的巨大缺失与悲哀。

南怀瑾曾说:“没有古代,哪有现代;没有父母,哪有儿女;没有祖先,哪有我们呢?可是我们现在却迷了路……”近一百年来中华文化不断被边缘化的遭遇,令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为之叹息。

被新文化运动“去中国化”打倒并彻底否定、至今被遗忘了100多年的中华民族的教育智慧及目标——童蒙养正教育,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至高教育境界。“蒙以养正、圣功也”源于《易经》蒙卦,“童蒙养正”主要是培养儿童的正知正见,培育慧命,促进受教者全面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克拉克曾说:中国汉民族的童蒙养正教育的前瞻性、科学性、先进性、可持续性,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教育理念能与之相比。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问题最突出的是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整个语文教学教育体系已全盘西化,水土不服,传统中国式的语文教育从教材到教学法已经丧失。多年来,我一直倡导“复兴中华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30年代,章太炎曾说:“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容量还不如一部《三字经》。”钱穆曾把当时的语文教材称为“乌龟教材”。1995年,《北京文学》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语文教育误尽苍生”。今天,基础教育存在整个学制有缺陷,教学体系不严谨。如一年级识字任务还不到三百字,而传统式教学法一年轻松就能识两千多个字。很多人不知,5到7岁是人一生中黄金敏感识字的最佳时期,很多学生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但我们今天都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浅显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所需,为什么还“小猫叫,小狗跳”动物化、愚痴化?

当下语文教材和教学法存在问题,造成多少年来中国语文教学质量不过关,如:不懂繁体字、不懂文言文,导致了国人对原创经典没有能力阅读,存在读不懂、对经典的理解不能融会贯通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藏传佛教有一个规定,小查巴在出家之前,要一门深入学6年的藏语,母语必须过关,才能出家,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能力读懂佛经,才不至于走向迷信,有了过硬合格的母语基础,他们才能依教奉行、弘法利生、讲经说法。

罗明生,昆明童蒙幼教馆馆长

语文基础必须在13岁前小学阶段奠定,这是基本常识。今天,有的家庭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如:炒股、打高尔夫、马术等。孩子正常安身立命最重要的规则、习惯、智力、能力、专注力、人文基础(文言文等)却没有人重视,造成了孩子成长应该具备的基础都没有,学业就更不用说了。

童蒙国学教育生活化

今天,用什么方法能化解当前的教育危机,把人才培养出来,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单一的加大投入、搞教育现代化解决不了今天中国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规范教学内容、强化教育监管”远远比增加教育经费重要得多。

教育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教、教什么、谁来教、怎样教。教育一定要把最精华、最重要的东西在13岁之前的特定时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是快乐的事。多年来,有些人和媒体仍然对传统语文教育、私塾教育加以攻击,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误解太深。

南怀瑾曾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在心灵纯净的童蒙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提倡儿童读经,是为了未来中国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经典教育不是中国独有的,西方国家也有经典教育,并且一直在坚持。

南怀瑾:“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在心灵纯净的童蒙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其实,童蒙时期的经典教育,教材应以韵语体的三言、四言蒙学和小学为主,传统小学经典指的是文字学。传统语文教育教材几千年来是文史哲不分家。教材所收录经典文章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儒释道都兼通的高人,那些经典的根本立足点在于人文学科的做人与做事。以往私塾教育只对儿童进行常规启蒙教育,传统启蒙教育讲求教学次第顺序,主次分明,教材分为蒙学、小学、大学三个阶段。

同时,我倡导童蒙国学教育生活化,因为人是习惯动物,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日生活皆有教育,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及素养源于从小养成的好习惯。13岁之前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大后就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不依靠别人。会生活就会学习,教育过程应扎根生活,让教育更有亲和力。

对于孩子,要关心不要担心,要引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好的教育一定是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任何孩子受教育的时机只有一次,不允许犯错误,不可能重来。教育“慎于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是0-6岁,6岁前最重要的教育是奠基教育,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父母必须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否则后患无穷。

我常告诫一些父母:“孩子防不良诱惑比什么都重要。”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无纸化教学,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学习机都有,为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普及多媒体教学,学生使用电子书包。依看我,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所谓的教育现代化(电子化)要慎重:原因一,老师不备课,使用程序化机械式的教学法绝对不行;原因二,学生使用电子化教学,严重地影响了专注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位优秀父母,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父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家庭教育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后盾,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完善和补充。

给一个孩子良好的教育,比给他钱更重要。一个完美的家庭,由家庭物质和家庭教育组成。作为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在于你的学历和地位,关键在于自己的学习及用心。今天,很多父母对学前教育阶段存在的危机很麻木,自己却又迷茫和功利,都在寻找教育孩子的“特效药”。父母都教不了,请问,外人、学校教得了吗?多年来,推广让儿童学习《弟子规》,为什么没有一部“父母规”让父母们学习呢?今天我们最难推进的是父母素质的提高,对于父母而言最痛苦的事则是自身的学习。

今天的中国,不需要再培养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所谓学者式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有实际动手做事能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以前,不识字的人是文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我看,不学习的人就是真正的文盲。

“蒙以养正,圣功也”

经过多年对教育的苦心研习以及具体办学实践,如今我以“童蒙双轨组合式精英教育”理念开创了养正小学班。

“童蒙双轨组合式精英教育”,本着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衔接,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上取长补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构建以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科目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弥补当今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体制学校教育的不足。

养正小学班,一周五天寄宿制,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采取混龄小班式教学,让大的学生照顾小的学生,学会有所担当,小的学生尊敬大的学生,形成和谐友爱的良好集体氛围。

我们开设了初中、高中及大学阶段语文教育文言文经典预习课程,部分学生语文水平可与大学本科生相比;童蒙书法课,让学生们都能写一手好的毛笔字;每日的阅读课,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部分学生阅读量已经超过600万字;每日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文字能力;国学经典诵读,系统背诵蒙学、小学、史学、女学、大学约30万字文言文经典。学生小学毕业之时,正常识字量超过5000,能识篆体、繁体、简体,有过硬的文言文功底及中华文化内涵。

多年来,我们与昆明市西山区徐霞客中心小学进行协作配合,她们负责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负责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孩子们高分高能,懂规矩,习惯好,乐学向上,不厌学怕学。

事实证明,世界性的中华文化热是必然的,不是一阵风的问题。童蒙养正的教育理念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重在振兴中华文明的教育和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之历史,五千年之实践,五千年之理论,五千年之教材,五千年之施教方法,五千年之文化传承,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忽略和轻视。若连传统婴幼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德四个教育阶段都不懂,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关系都不知道,我认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

童蒙幼教馆的孩子读《太上感应篇》

猜你喜欢

童蒙养正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弘道养正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