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诗文何处去
——教育如何面向世界(上)

2017-05-17张艺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景山古诗文诗词

本刊记者_张艺芳

经典诗文何处去
——教育如何面向世界(上)

本刊记者_张艺芳

朱畅思老师的诗词吟诵课

电影《星际穿越》的开头,大片的玉米地遭遇枯萎病,农民只能无奈地焚烧掉。在追求高效、高产的价值观下,现代农业极容易陷入危机,大规模种植同一农作物,增加了病虫害泛滥的概率。

与此类似,全球化,似乎正将全世界打造成某一主流文化的熔炉。继承文化的传统,发展文化的个性,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隐性脉络。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谈教育面向世界,首先,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

编《诗词吟诵》,打通古典与现代

近两年,习近平同志的演讲多处引用《论语》,高考语文亦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古诗文作为一直以来的教学难点,再次成为教师间关注的话题。

温儒敏解读《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认为:“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也是必要的。这将促进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出版商最能摸准大众需求。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素读本·蒙学编》(12本)出炉,面向小学生,主编陈琴从经史子集中挑选出系列原典,以开辟鸿蒙。2016年3月,《中华经典素读本》第十三册出版,面向中学生,按时代顺序编排,主编王海兴认为,“这可以让学生尽量全面、系统地感知我国各个历史时代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思想潮流”。

与多数只按部就班教书的语文教师不同,王海兴是学者型教师。景山学校最近贴出的招聘公告里,应聘初中部的教师起码得是硕士以上的学历。身为北京语言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王海兴是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古诗文单元的编写者,也是中国出版集团待出版的初中《诗词吟诵》系列教材的执行主编。

他通身书香气,戴一副黑框眼镜,拥有静定而思索的眼神,缓慢的语调。“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不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古代文学印象,所以主编这本书时,作为补充,在框架安排方面,我们是按照文学史的思路和脉络来编写的。同时,每个朝代里,又兼顾到不同的文体。诗歌,我们可能会放在一起,骈文、小说等等,以此类推。尽量让学生学完这几册书,就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史框架。”

选择篇目也有讲究,“一方面要照顾到人教社的版本,在这方面,我们加入了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篇章,比如,写儿童的,我们选了一篇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首诗是以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学大人乞巧,跟生活较贴近。”王海兴老师本人甚爱古体诗,也是一个六岁女孩的父亲。对中学生古诗文读本的编排,不知不觉间,有身为父亲的视角在内。

另外,还有诸多考量。“有时候,我们也会选择一些与当前社会生活相关的古诗。我们选过一首仆人送袁枚进京赶考的诗《别常宁》:‘六千里外一奴星,送我依依远出城。知己那须分贵贱,穷途容易感心情。漓江此后何年别,别泪临歧为汝倾。但听郎君消息好,早持《僮约》赴神京。’虽然与古诗词的时代相隔遥远,但感情都是相通的。”

“还有一类,就是在写作手法上,能给学生提供帮助的文章。我们还选了《唐传奇》里的《离魂记》,现在《倩女幽魂》的故事常被拿出来,学生也会看一些玄幻小说,但在古代,作者已经写得很玄幻了。在给学生讲诗词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很多现代的写作手法在那时已经产生了。在这方面,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是相通的。”

盈视讲坛,且把吟诵作灵丹

王海兴赞同徐晋如的一个观点,“真正重要的,是学会分辨平仄,掌握诗词格律,能写出情文并茂的诗词。这才是判断一个人真实水平的最佳标准。”

2017年1月19号,王海兴老师在“东方名家”讲座录制现场

说到学习古诗文,景山还有另一大特色——诗词吟诵。在这方面,朱畅思老师声名远播。

朱畅思老师的衣着时带古风,长衫或中式盘扣、小圆领。在优酷上传的一堂网络诗词课堂里,他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讲南宋词人李清照,先讲“小苏门四学士”,引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再讲李清照的童年。历史故事贯穿其中,固定在某个点儿抖包袱,像是在说单口相声。学生应和着,听得仔细。课上,朱畅思随意点一名学生来吟唱,颇有趣味。

学生受其风格和魅力感染,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增。吟唱只是诗词课堂的一个环节,或者说引导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方法,占课堂的极少部分,但朱畅思老师吟诵时的形象却被更多学生记住。微信头像便是他手捧吉他做吟唱状。他性格外向,饱有激情,吉他是他一直喜爱的乐器,便被加入到吟诵教学的伴奏中。

“2002年来到景山教书,也有过七年之痒,想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推陈出新。”做了十年写作教学的探索之后,2012年,借由王海兴老师‘诗词吟诵课题’,朱畅思老师接触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建顺,学会吟诵。

朱畅思老师讲吟诵的既有规则,“所谓依字行腔、入短韵长、平长仄短是也。”但并不提倡严格按照规则吟唱,“有时发现有些老先生也不‘遵守’。可见,这些或许并非‘规则’,就是说并非有人制定出来约束别人的。吟诵的快慢、高低、轻重,都是根据吟诵者对于诗歌的不同理解而现场把握的,不是有人制定出来约束人的。所以,该怎样就怎样,理解后的吟诵才更能直达作者心意。”

朱畅思自小受熏染,与传统文化较为亲近。父亲平时喜爱书法,在朱畅思老师幼时的记忆中,便是充满墨香。朱畅思,字盈视,学生常尊称为盈视老师。

盈视老师开有公众号,称盈视讲坛,“充盈视野,通畅思维”是他传播国学的设计思路。按节气发布24节气系列文章;另有他的好友嘉文老师读《史记》《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读书笔记系列。还有他的学生录制的《嘉兴讲故事》系列,截止到2017年1月1日,已更新到十八集。

2016年5月底,录制《嘉兴讲故事》系列,缘起于美国波士顿第一中文台的邀约,由两位原国内媒体主持人发起,邀请嘉兴录制节目,播放给当地的孩子听。朱畅思老师介绍,“我喜欢让孩子听孩子的声音,嘉兴是我的学生,他还没变声,我相信他可以打动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孩子用他的表达习惯转述他的学习成果,相信会引起孩子的共鸣——同龄人间的影响其实比成人大多了。”

“教学十五年,一周有7节语文课,并且有大量的古诗文。小组学习,情境小剧,背诵大赛,这都是语文课的包装纸。情境小剧有演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吟诵教学很好地打破了孩子与古诗文之间的隔阂。”

朱畅思老师带领学生在故宫游学

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为去展示吟诵的孩子们颁发的米奇金色奖杯

诗社雅集,将古诗文内化进生活

吟诵在王海兴的教学中同样重要,但导向不同。

身为北京教育学会吟诵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华吟诵学会理事,王海兴也常出去讲座。“我走了很多地方,有时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诗词格律,一讲就明白。我觉得,中国人的体内就有诗的基因。”

“传统文化的作品,首先它是文言的,离现在这个时代比较远,我们一起诵读,让学生感受平平仄仄的美。或者,我们带学生品读意象。再者,我们可以还打通学科,把历史的背景加进去。但教师要把握一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这个分寸在哪里?你要讲的是诗歌,历史背景只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吟诵只是王海兴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之美的途径之一。

王海兴为北京外国语学校青少年国学班设计了学习对联诗词创作的系统课程,学生从《声律启蒙》入手。王海兴解释,“走完了吟咏背诵这一步,孩子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学会创作对联、诗词。读是内化的过程。美了才会去学,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去创作。”

王海兴赞同徐晋如的一个观点,“真正重要的,是学会分辨平仄,掌握诗词格律,能写出情文并茂的诗词。这才是判断一个人真实水平的最佳标准。”

关于作诗,王海兴亦有自己的标准,比如《红楼梦》中的诗作。“为什么黛玉的诗每次都是评价最好的,我们可以在黛玉的诗里看到她自己,看到她对未来的担忧,对生命的深刻感受。其他人的诗歌,多是即景写景,或者玩弄词章。我们读诗歌,第一个看情感的表达要真,看龚自珍的诗,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一种强烈感受。发自内心,不是为了写而写。第二,才是我怎样运用技法来表达。”

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王海兴略有经验,“一个是教技法,一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红楼梦》里展示了中国诗教的传统,但这样的生活需要去引导。”

2015年,为了迎接北京景山中学建校五十五周年的校庆,王海兴倡议成立天籁诗社,为全校师生吟诵了学生创作的古诗文。天籁诗社有六七十位成员,人人皆能作诗。学生出门游玩儿,即兴作诗以娱情。比如奉元那首《过贾谊故居而悼之》写道,‘湘江对岸走长蛇,阴雨云边先哲家。治策朝天惊万世,秋风嘶马傅长沙。至今空井长怀旧,吊古秋堂总叶斜。莫道游人魂断客,应怜堂下哭君鸦。’王海兴击节称赞,“这个时候,古诗文就内化到学生的生活里去了。”

天籁诗社定期举行雅集,主要是作对联、作诗、吟咏,其次是玩诗牌游戏。诗社有一副专门的牌,上面印有押韵的字,学生通过用打牌的方式,作诗歌。

“学生把这些都做到之后,我的一种说法就是‘诗意人生’,不再是‘我跟古诗文有仇’的那种状态,而是自愿、自发地去读。我曾经有学生抱着全唐诗整本地读。”学生找他推荐诗集,他会推荐诗歌原典,比如:《李商隐诗全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再者,叶嘉莹先生记录,顾随先生讲诗词的书。

“我觉得,一个老师可能教他四年(景山的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学生读诗,可能是四十年。这才是教育应该做到的。”

关于吟诵的两重声音

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热度频增,褒贬不一。

在豆瓣的叶嘉莹小站上,李明在《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一文谈到吟诵的价值: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人声演绎,表达诗文内在的气韵和精神。一般来说,朗读和接近语音的吟诵,适宜表现刚健豪放、率直明快的各类古文,而接近音乐的吟诵、吟唱则适宜表现温柔敦厚、含蓄秀美的诗词韵文类作品。

看到自己的学生受益于此,朱畅思老师乐于向更多教师分享自己的吟诵教学经验,“为传播吟诵办了三个千人QQ群,做了两年多了,每周二有一个小时的视频直播课。除此之外,由我负责讲课的微信群,有七八个。每天晚上,我都要讲课。”

天籁诗社招新

朱畅思将自身定位为一位一线的吟诵教学实践者,“我不是学究型的,我不是一个作家,也不是一个演讲专家,更不是一个古诗文研究学者,但我可以不断地向他们学习,把这些方法落地成为教学手段。在吟诵方面,我也不是一个吟诵专家,但我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吟诵教学者。”

贴吧里,学生评价朱畅思老师,“性格天真,有对于知识的探求。”说给朱畅思老师听,他只是一笑:“那只是学习的方法罢了。2002年,我刚到景山的时候,时任校长范禄燕就说,‘来到景山,就不是来做教书匠的,而是来参与教学改革的。’当时,我花在课外课程上的时间是很多的,年轻人也很有热情,但是不一定成体系,不一定很清晰。从那时开始,我教古诗文,就考虑符不符合孩子这个阶段的特性。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要符合当代要求。”

2015年底,朱畅思老师受邀去美国奥兰多迪士尼展示吟诵,在那之前,迪士尼所展示的中国文化部分,只有在街头杂耍的民俗。当跟随朱畅思老师去的十几个孩子穿上曲裾、深衣等传统服装,吟诵声起时,引来台下观众的掌声和赞叹。迪士尼还为孩子们颁发了米奇金色奖杯。言谈之中,能感到朱畅思老师为刷新了外界对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有些快活。

也有人极力反对吟诵的过热,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在“晋如曰”公众号谈到“把吟诵当作救命稻草,其实可能是一场教育泡沫。”

概因中国文化一直是由内而外的,顾随《中国古典文心》一书,前六分之一单讲《论语》,首讲“君子”:君子向内方面多而向外的少,向内是个人品格修养,向外是事业之成功。

在“晋如曰”这个公众号,有教师问系统学习吟诵的方法,徐晋如回答:“万不可去学普通话吟诵,更不可见猎心喜,哪家的吟诵调都要去学。这样的结果,一是对传统失去敬畏,永远无法进入古典之门;二是学成五花韵,四不像。”

王海兴观察到,“台湾会把新的吟诵方式叫做吟唱,而吟诵是沿用古法的,同样有些很美的音调。就像,我们现在所常见的武术,招式非常好看,但跟真正的武术不同,是舞蹈的舞。对吟诵教学的另一个误区,是把吟诵诗词终极化,以为学了诗词吟诵,就是学了传统文化。更有甚者,校长支持推广吟诵,是适于表演。”

不同的见解,使得朱畅思老师和王海兴老师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也正是北京景山学校的包容性所在。在做教学设计和研究中,如遇困难,他们仍会互相讨论,亦师亦友。

高处着眼,低处着手

景山学校另有一位古文字学博士程少峰,专攻文字学。探寻从字形开始,到字的本源和引申,考察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程少峰老师的“文字一得”公众号每隔一日发布一个汉字研究,从2016年10月25日,至今已得四十多字。课程的初衷,“只为树立学生的部首意识,建立完整的词义系统,减少刚入初中时,学生常常犯的认知错误,奠定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础。”

程少峰引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言,“说到底,文言文的最大障碍就是常用词。常用词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单音节的字,有多个意思,它的来由、文化脉络,如果都关照到的话,能有一千多个高频的汉语常用字的量,阅读古书就不是很难的事。”

程少峰老师为人谦逊,虽已研究说字小半年,仍在实验阶段,下学期,他才真正面向学生开选修课。“小学”的训诂、洒扫庭除,皆是“大学”格物、致知、明明德的基础。王海兴在朋友圈转载,并称赞程少峰老师的研究精神。痴迷和研究,互相感染。

顾随曾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诗词,后由弟子叶嘉莹将笔记付梓,集成讲坛实录。其中《中国古典文心》一书,顾随先生曾言,“人心是以生活做根基,过此生活便有此心。”对联,可以说是古诗文最生活化的部分。

2016年底的最后一节书法课,书法教师陈永兴裁好红纸,守着一间古韵十足的教室,为学生洗好笔,让学生学写春联。课堂一开始,先向学生发问:我们常贴的门神是哪两位;给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让学生根据先前学过的对联知识,从现有的对联中分出上下联。

景山学校自创校就重视书法课程,每个班都会有专门的书法课。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硕士陈永兴介绍:我算是景山的第三代书法教师了,刚来景山学校教书时,还是跟随老教师学习了一年。后来老教师退休,我才独自授课。那时,我们学校的书法课程体系已近成熟,秉持着“写一手好字”的理念,北京景山学校有系统的书法考核手册。

陈永兴老师拓碑作品

陈永兴老师书法及拓砖作品

生活中,陈永兴老师所晒,不过是拓了哪块砖瓦碑版,写了几幅字,淘得几部旧书。生活、工作、教研,已经分不清楚。

对于古诗文的品读和创作,影响到王海兴的审美和价值观,王海兴直率地认为,“一个人只读经学,会变得死板。把诗歌加进去,是想让学生去观察世界,看世界。像苏东坡那种人才是最完美的,既有对经典的熟知,又多才多艺,可能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更能接受。”

近期,王海兴从自己的阅读和教学中,也有反思,在学习传统的方法上,由“经史互参法”转为“以经证经法”。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经典诵读如何才能不虚掷光阴》中总结,“入门既正,方法又恰当,学生才不至于浪掷光阴,才能从德行及智识上取得进步。”

同时,在学习内容上,王海兴意识到,“如果只学传统,很多现代问题仍无法解决。”他认同加培根的那句话,“一个人只学一种知识,会形成一种思维霸权。”并认为,“学生应该开阔视野,尽可能汲取人类各个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

有对传统文化的不断追求与思索,几位教师都很繁忙。王海兴老师前日作诗感慨:岁暮年初债几多?更深犹自慨如何。一帆真欲天涯去,最羡人生是蹉跎。朱畅思老师也有诗作《丙申腊月十三寄吟诵空间》:墙角黄梅信手栽,著花且待有人来。一番春意枝头放,君欲何时珠锁开。

猜你喜欢

景山古诗文诗词
关注诗词
功亏于溃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专注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