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分析的视角改进教师教学行为
2017-05-17陆莉玲瞿燕
陆莉玲 +瞿燕
摘要:课程分析,是基于一定的课程观,按照特定的框架,对某一课程文本或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的过程。就其本质来说,课程分析是一种课程研究模式,不同的课程观有不同的分析框架。太仓市朱棣文小学试图在泰勒、波斯纳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出发,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为目的,形成一种校本的课程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制度。
关键词:课程分析;教学行为改进;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52-07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程分析:基于校本资源的教学行为改进的研究”,经过历时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建立了课程分析框架,保障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精细化。我们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范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和校本研究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思维,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育质量。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通過课程分析研究,厘清了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行为改进的关系
(一)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
校本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合所教授的学生,教材和课程安排是否贴合本校学生,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一个学校运用成功后能否迁移到别所学校,这些问题都与校本资源有关。面对丰富的校本资源,如何开发及利用就需要依靠课程分析。学校实施有效的课程分析,必须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利用。校本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要依托课程分析,只有让校本资源走进我们的教材,走进我们的课堂,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程分析,为校本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课程分析,为判断校本课程资源在利用后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让我们看到校本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课程分析是开发校本资源的必要工具。
(二)课程分析与教学行为改进
根据不同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尽管如此,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教得有效”,就要不断改进各种教学行为;而要做到“教得更好”,就不能将目的仅限于此,而是必须站在整个课程的高度,基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改进。通过课程分析,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改变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而维持教学的现象,在研究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由经验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转变。基于此,我们认为,课程分析是促进教学行为改进的必要手段。
(三)校本资源开发与课程能力
校本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种课程能力提升的过程,但是如果教师的课程分析能力不够,校本资源开发就是一种冒险的行为。我们不能等待教师课程能力提高了再进行校本资源开发,也不能只顾开发而无视后果。我们只有给教育共同体开发课程的机会,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从而逐步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促进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教学行为的改进,使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个体发展展开。基于此,我们认为,校本资源开发与教师的课程能力密切相关。
(四)课程分析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行为
校本资源是一个基点,课程分析是一个支架,而教学行为是最终的呈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从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出发,在研究中密切联系学校特色资源,深入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架构,编制适切的课程,通过课堂观察、理论分析、实践反思等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全程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包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彰显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与课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教师与课程实现了相互包容。这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了学校课程分析的能力及校本资源的开发情况。
二、通过课程分析研究,构建了课程资源、教学行为改进、校本课程开发三大分析框架
(一)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分析框架
本课题研究,指的是针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关于朱棣文的校本教材、提炼出的“朱棣文精神”的内涵等,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理论为参照,运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对这些资源的开发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适切性、是否考虑师生的自身特点、是否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主张等,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分析框架,为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供实践依据。
学校现有很多被闲置的校本课程资源亟待教师们根据学校的现状、教育教学的需求来进行开发。怎样开发?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是否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及能力发展的需求?如何判断?基于这样的认知,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朱棣文精神”为核心价值,综合平衡各学科在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确定观察视角的八个维度,以此形成主要分析指标,并通过“分析要点”进行详细阐述,明确具体分析指标,主要实施途径和操作模式则通过“评估方式”来体现,形成了以“朱棣文精神”为价值核心的课程资源分析框架。
(二)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
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此框架是指导教师开展课程分析的重要工具。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需体现学科性、主体性、校本性的原则。
1.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要素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的视角进行教学行为改进,把课程分析作为教学行为改进的手段。教师如何开展教学行为研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程分析,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具体要重视理念的更新、目标的落实、过程的安排、氛围的融洽、兴趣的激发、信心的培养等方面。结合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结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要素从八个方面进行考量:课程理念、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工具使用、活动组织、动态生成、课堂环境及学生情态。分析要素的提炼有助于教师评判课堂教学情况,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依据。
2.构建学科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
教学行为改进是基于反思的一种行动研究,指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弄清它的合理性、创新性以及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参照,来设计新的教学行为方案,实现教学行为品质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觉得构建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需关注教学行为要体现怎样的课程观、教学目标该如何设计、哪些课程资源应予以关注等等问题。因此,我们以课堂观察为研究手段,寻找教师在课程理念、目标设计、资源开发、工具使用、活动组织、动态生成、课堂环境及学生情态这八个主要指标上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以案例呈现的形式分析教学行为改进方面的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既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又使课程分析的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框架。
3.确定学科教学行为的分析方法
对于课程理念、目标设计等八个要素的分析,不是分块割裂开来进行的,而是一种以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做到既分别考量这些要素的达成度、又关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观察时间、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研究形式四个维度对分析方法进行科学划分。
(三)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指的是运用课程分析的手段,在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深入剖析后,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分析框架。
1.确定了校本课程分析的价值追求
我们通过研究,较为准确地梳理了校本课程分析的价值取向,即校本课程的终极价值和校本课程的工具价值。校本课程的终极价值是指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以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为主要任务。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既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和终极追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校本课程的工具价值是指学校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与方法。本课题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在理念、目的、实施、评价等方面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以此来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清晰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分析框架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而且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也需要实践的检验,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醒开发者及时调整课程。如何能准确、客观地分析校本课程是否适合本校学生使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前瞻性等,这些分析的视角都是分析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单纯靠个人的主观印象去评价某门课程好或不好,明显是不科学的,也是片面的。因此,分析框架的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
校本课程开发分析框架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分析框架,对校本课程进行分析评价,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障系统。换言之,就是利用分析框架的作用来确保校本课程的健康运作。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分析框架的主要作用有:
(1)诊断。通过分析和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及其原因,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这是课程分析的基本含义。运用分析框架进行诊断,可以提供关于被分析的校本课程的优缺点,获取被分析的校本课程的各类信息,发现教育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后续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2)反馈。所谓反馈,是指教师、校长或学生等分析者,有目的、比较系统地采集被分析校本课程的信息及意义,把采集到的内容传递给相关人员,然后搜集他们的返回信息,以此来实现分析信息的循环,提高分析活动的合理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逐渐深化对于校本课程现状与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认识,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校本课程的调节和控制。
(3)改进。改进的主要含义是及时反馈信息,调控行为,促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与优化。运用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也不是为了判断,而是为了改进。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需要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因此更需要注重“分析”的改进作用,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校本课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课程方案、教学策略、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选择,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需要发挥课程分析的作用,为决策提供详细的信息依据,在实施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3.构建了校本课程分析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主要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分析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建构校本课程的分析框架,再去分析一门具体的校本课程,旨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彰显。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觉得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需要关注六个问题:基于怎样的理念去开发课程?采用怎样的方式去开发?校本资源如何转化为课程资源?课程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教师如何教?如何评价?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课程理念、方案设计、资源开发、组织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分析框架中最重要的六个基本要素,共同存在于一个框架中。分析一门校本课程,就是通过全方位考量,厘清这六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整体认知和全面评价。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的构建首先以这六个基本要素为指标。同时,每个基本要素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清晰的分析框架必须要对这六个基本要素指标进一步解析,通过对这些要素内涵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符合这一要素内涵的细化指标。
课程理念、方案设计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的分析,组织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的分析,资源开发是对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的分析。初步构建的分析框架,全方位地体现了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分析目标。我们试图从这六个维度,十六个分析要点,对校本课程的优势、缺点进行部分或全面的分析。
三、通过课程分析研究,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实现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的科学建构,将教学行为以整体而有结构的分析呈现出来,使分析者与教学者清晰地看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要素的具体分布和实施。
基于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如何来发现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所体现的合理与不足,制定修改方案,全面改进教学行为?这要求我们在构建的分析框架之下,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量表是针对教学行为开展分析的工具,所以它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观察要点是每一个分析要点的细化、量化,因为框架式的分析只能形成模棱两可的结果;其次,观察要点要具体、准确,可观察、可记录、可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理解、内化分析要点,开展分析活动;其三,观察量表上指向的教学行为要更具体、更明确,一线老师通过认真学习课堂观察量表,能从理论上整体把握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为工具,学会科学的课堂观察的方法。
图1以“活动组织”为例,从“活动有创意”“组织过程有序”“人人都是活动主体”三个方面考量,具体呈现可观察的行为。
基于分析框架的课堂观察量表,指向的是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可以是他人的课堂,也可以是自己的课堂,然后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实际的课堂观察中可以只取其中一点,让复杂的课堂简化,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或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某个侧面,并快速洞察、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通过课程分析研究,构建新型的校本研究模式
课程分析研究作为一种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模式,结合校本研究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这三个要素,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共同探索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来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发展平台。
(一)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的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已经构建的课程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出发,形成一种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这种校本教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设计明确的活动主题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之前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让每一个参与者均有一个前期的准备过程,如研讨之前做好资料收集、观点整理等,最后带着思考进入主题课程的研讨。以一个个明晰的话题,来实现主题的突破。有了明确的分工,研讨过程中人人均有岗位、人人均有任务,缺一不可。这样,每一个参与研讨的成员必须全力以赴,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主动思考,从而参与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长此以往,每一个教师均能在课程分析教研活动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
2.促进教师的深度反思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以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點,由学校自行设计和策划一系列能供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研修活动,使教师学会从理念层面、实践层面(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不同角度去进行自我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经验反思、教训反思、教学感想与灵感、教学补缺、他人的长短处、学生的创新等,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所存在的问题会引发参与者的深度思考。特别是在亲身实践过后,在同组教师的相互探讨中,教师能展开深思——反思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改进之处,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向。
3.实现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
立足课程分析角度开展的教研活动,把教导处和教科室的教学、研究功能相融合,将教研组和课题组相融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在课题组下设“课程研修中心”项目小组。组长由课程研修中心骨干担任,统筹安排本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具体做好课题活动方案的撰写、教研组课题研究活动的落实、主持本组的教科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新闻的上传以及课题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工作。项目小组的骨干教师辐射全员,带动全体。还下设学科组(与教研组相结合),课程研修中心成员与本年级组同学科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保证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课程研修中心成员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在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
(二)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的整体规划
以课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需求。为了提高校本研究活动的实效,我们基于课程文化转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校本研究进行了系统、整体的规划。其活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主题:校本资源主题、校本课程分析研究主题和学科改进活动主题。
1.校本资源主题
校本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以校本资源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活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将“朱棣文精神”作为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之核心,引领教研组建构属于学校特有的课程资源库。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使用效益,服务于师生教学。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多样,保持库里资源的充裕丰富。二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这是一种指向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资源个案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根据师生的特点,对个案的确立、个案的形成过程、个案的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考察、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三是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研究。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使全校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转变自己的课程资源理念,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资料的学习,通过对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反思,提升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2.校本课程分析研究主题
校本课程分析,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为工具,对主题单元课程、兴趣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从课程的文本形成和起源、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实施等进行部分或全面的分析。一是主题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从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出发,结合学科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开发主题。选取相关学科,确定主题课程开发内容。既注重在不同年级形成一定的内容序列,又要关注主题内容的综合性和拓展性。二是兴趣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确定兴趣性课程的开发内容。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充分利用社区及学校的本土化资源,开发以科技为特色的具有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科改进活动主题
学科改进活动主题,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为研究对象,以校本资源开发为改进的视角,以课程分析为改进的工具的一种主题活动,以此来达到契合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具体包括课堂观察研究、教师个案成长研究、自主观察研究。课堂观察的对象是不同年级的教师的课,教师个案研究观察的对象是同一個教师不同时期的课,自主观察研究观察的对象是自己,可以是录像课,也可以就某几个观察点进行课后回忆,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改进教学行为。
(三)以课程分析为中心的分布式教学管理模式的形成
以课程分析为中心的分布式教学管理,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策略,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分析框架的引领下,指导课程开发者选择、挖掘一些合适的、契合我校办学宗旨的各类课程资源,并不断分析判断,从中选出能服务于学校特色彰显,服务于师生发展需要的各类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在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已经建立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的引领下,指导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各类能发挥个人特长的校本课程。分布式教学管理强调分权和合作,把开发课程的权力分布于各个组织层面,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也让合作精神氤氲在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还可以指导学校管理层、校长和课程开发者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做好校本课程的质量分析和监控,保障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精细化。第三,把课程分析作为一种范式,构建“教师教学行为跟踪制度”“基于课程分析的实证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运用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框架,指导教师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思维,看透课程变革的实质,找出隐藏在课程背后的预设,进而为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从而探索一条适用于我校的校本研究新模式。同时,分布式教学管理视角下的学校管理,从传统的“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关系中走出来,每一个教师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可以让教学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更具有效果。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