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教研工作重构初探

2017-01-13黄玉清侯秀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队伍建设重构

黄玉清+侯秀梅

摘 要:在新一轮中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学面临重构的压力与需求。教研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实现研究、指导与服务的职能,助力龙江教育、满足社会需求是当前备受关注的教研热点问题。结合调研工作,从教研机构整体运行现状、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校本教研工作现状三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当前的教研工作进行初步的分析。针对现状与基础教育的未来需求提出若干教研重构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教研工作;重构;校本教研;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2-0056-03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新一轮高考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各省应声先后出台了本省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4月黑龙江省下发了《黑龙江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 系列文件的出台在学校、家长与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考试招生作为教育领域的风向标,教育工作的指挥棒,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应对新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群体面临着教育教学重构的现实压力与迫切需求。教研机构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形式,一直以来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承担着研究、指导与服务的任务。 面对新一轮中高考改革,肩负着国家重托、社会关注、家长期盼的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如何整装再出发,是现阶段教育人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黑龙江省教研工作现状分析

2016年黑龙江省开展了基础教育四级教研体系建设及运行现状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基于网络平台的问卷调研与深入实地的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回收《全省基础教育教研机构设置及教研工作开展情况调研问卷》有效电子问卷60份;《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员队伍现状及专业发展需求调研问卷》有效电子问卷1 439份;校本教研开展情况的问卷调研,回收有效电子问卷5 207份。另外,在现场调研过程中获得了大量一手文字资料。 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于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总体而言,各级教研机构的运行状况良好,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绩,积累了若干教研工作经验。但是面临新时期龙江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教研工作还存在着若干不尽人意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研机构整体运行情况

1.教研机构自身的运行处于惯性发展轨道,部分教研机构呈现出组织结构陈旧、运行低效、活力不足的倾向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部分教研机构对于自身定位认识不够准确、客观,对于教研工作理解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缺乏有机融合,满足基层学校需求不足;教研机构工作方式存在行政化、经验化和形式化倾向, 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需要;教研内容广度不足,缺乏全覆盖。尤其对于三级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及指导的研究与探索还显不足,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研究还有待加强。

2.各级教研机构工作职责边界模糊,功能交叉,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层级差异化职能服务系统

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面对国家基础教育的一盘棋在战术布局与各自优势的发挥方面还存在错位、缺位现象。业务工作中整体协同性不足,对于基层学校关注度分布不合理,覆盖面有限。多为总结推广经验而追热点,少为解决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做诊断、出方案。基层学校难免感到冷热不均,机会殊异。教研机构对于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

3.各级教研机构在黑龙江省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程度各异,体系自身运行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近两年,在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机构自身的发展进入到最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但是各种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使机构的运行状态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在服务基层一线方面,具体表现为省级教研机构功能弱化,地位边缘化;地市级教研机构行政化倾向明显;县区机构教研自主性、开创性不足。

(二)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

1.教研员队伍整体亟待转型升级

当前教研部门仍面临着机构改革、人员编制限制、职能定位调整等问题和困难,整体建设缺乏政策、经费保障,内部发展尚未真正建立起引领教研方向的导向机制、激发教研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和体现教研管理的约束机制。这一切,制约着教研员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同时, 教研员队伍面临着不能及时更新的困难和专业发展问题,即优秀的一线教师本人不愿意或学校不愿意让其转岗成为专职教研员,教研员队伍的更新和补充遇到困难;高师院校和教科研等单位缺乏专门针对教研员发展的职前职后培训,导致教研部门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教研工作力不从心。

2.部分教研员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有所迷失,职业活力不足

为适应新课改与“互联网+”时代的教研工作需要,教研员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研工作的能力与水平迫在眉睫。现实中面临以下困境 :(1)部分教研员虽然年龄偏大,但是从事教研员工作的时间短,下基层学校指导、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2)少数年龄偏大的教研员面临退休,存在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学习机会少、创新能力不足、主动性不足的现实情况,对于基层教研的引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及时有效。 (3)非主流学科受制于考试指挥棒,学科教研员的教研工作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 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这几门分值高必考学科受到学校、家长高度重视的现实,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诸学科往往在日常教学中被不同程度弱化。这一现象在初中阶段学校尤其严重,甚至还有一些在中考中不占分值的其他课程更严重地受到边缘化处理,日常教学中被挤占的现象相对普遍。呈现出课程表上学科课程齐备,日常教学落实力度不足,非主流学科有时会遭遇被下课,为主流学科各个阶段训练、备考让路的无奈局面。与之相应的是,非主流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学科教研举步维艰,教研员的职业生命活力难以体现。

(三)校本教研工作现状分析

1.各地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程度与水平参差不齐,校本教研工作还应在务本上下大功夫

学校之间比较,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不容忽视,其中硬件设施的差距容易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进得到改善、解决。但是各个学校在师资力量、学校文化方面的差距短时间内难以拉齐。学校内部比较,主科与小科、副科之间在师资力量、学校重视度、学生参与度、家长认同度各方面的差距有目共睹。 各个学校之间,学校各学科之间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比较突出。

各学校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后,部分学校对于改革产生心理疲态。少部分优质学校吃老本,极力推崇已经成型的校本教研成果,对于课程开发缺乏持续的投入热情;另有部分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基于主客观原因对于校本教研缺乏能力自信,使校本教研活动表面化、陈旧化。大部分学校在积习已久的只注重考纲考点、反复机械训练的功利教育模式以及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辛苦奔劳,校本教研难免出现例行常规模式、摆花架子、不下真功夫的怪现象。

2.部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仍然有形式化、行政化倾向,求真务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与氛围不足

“十三五”期间,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开展教研活动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教研工作共识。多年以来,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依赖教育行政命令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依靠教育行政机构推广的现实局面,使部分学校对于自身的发展缺乏主动探索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作为教研工作主阵地的基层学校对于校本教研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足。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对于校本教研工作重视不够或者认识错位导致校本教研流于形式、行政化倾向仍然存在,缺乏求真务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与氛围。

二、关于教研重构的思考

鉴于当前教研工作的现状,重构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教研焕发活力的关键。教研工作必须通过系统性整改,以适应中高考改革落地要求,满足基层教师群体需求,实现转型升级、活力再造的发展目标。

(一)教研机构方面

1.各级教研机构要努力去行政化,明确边界,各有侧重,统分结合、协同一体,以服务基础教育一线为共同目标,实现教研职能多元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着重推进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研行动计划,为中高考改革的落地实施奠定基础。教研机构要重点将学业发展指导研究、课程实施过程研究、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研究与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研究纳入教研工作视野,把握好基础教育改革的各个重要节点,为每一名学生的充分发展领航助力。

各级教研机构要形成简洁、有效的常规运行机制,使教研员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地区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与创新利用,为教研工作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强有力的支撑。

2.各级教研机构通过打造“点阵型协作体”强化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

创新常规教研行动机制,形成辐射周边的引领示范效应,使基层学校普遍通过资源共享、互动交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的“点阵型协作体”建设,通过混合式、多节点、多维度的教研组织系统凝聚教研智慧,激发教研活力。

(二)教研员队伍建设方面

1.建立一批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吸纳社会力量,吸引有识之士走进基础教育,丰富教研员队伍的结构组成

所有学科都应该形成教师与教研员双向流动机制,通过流动进行补充与调剂。适应今后打通学校边界,探索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整体育人模式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研员入职与退出机制,形成能进能出、双向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对于艺术类、综合类以及应对新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全新研究领域,要整合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社会专业力量丰富教研员队伍。

2.开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职业能力系统培训与提高工程,打造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需要的教研员队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研员要做到用未来引领现在,让路径替代说教,努力培养能独立创新、具备核心竞争力,适应未来学校的学科教师,首先考验的就是教研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水平。因此,针对教研员开展胜任力培训十分重要而关键。培训与研讨交流应该成为教研员生命成长的重要方式。教研员职业能力培训不仅仅是教研员面对新课改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应该是教研员自身发展的权利。系统的教研员职业能力培训不应该只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课标解读、课堂评价等一系列内容,还应包括大数据背景下的教研工作再认识,教研员自身能力养成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可行方案。

教研员专业发展培训中应该引入诊断性评价量表。首先对于教研员胜任力进行客观评价。在评价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指导。教研员培训模块应是可以扩展、可以规模化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空间与平台为教研员提供最适合的培训课程和教学研究空间,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教研员的个性化成长。教研员的自主成长过程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自由选择权。通过主动诊断、主动选择、主动研究、主动反思,在教研机构队伍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形成自身的个性化职业成长方案。

3.顺应国家教研工作发展方向与基层需求及时出台各类文本文件,使教研员职业身份、专业地位、工作属性得到更明确界定

应对新的中高考模式,教研员的能力水平既要适应学校教师的现实需求,又要保证在教育理念、操作策略、职业生命活力、职业幸福感提升等方面对于教师群体有一个示范导向的作用。教研员队伍需要明身正位的职业身份标志与权利保障。当然,出台教研员考核评价标准要注重弹性、持续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束缚职业生命活力的紧箍咒。

(三)校本教研方面

1.课程开发当为校本教研之根本,课程实施当为校本教研之重点

课程是学校的根本。校本教研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课程开发层面。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大力整合校内外资源,线上、线下资源,挖掘学科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以教材为线索,以生活为土壤、以全面育人为目标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系列课程。

建立各学科学校课程研发团队,可以考虑吸纳教学一线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教师与教研员共同组建成混合式组织结构,充分利用不同年龄、学科、经历的差异性激发研发活力、碰撞教研灵感、借鉴各自优势,努力实现研发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2.通过有效合作,破解部分学校自身教研力量与能力水平不足的难题

通过开展校际合作,协作体互助,教育联盟强校带弱校,委外诊断等方式,形成解决方案,提升教师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破解部分学校自身教研力量与能力水平不足问题,满足社会大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

校本教研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符合学校里每个学生独有的个人发展计划的深层教研活动。各基层学校要以变革的视角重新审视校本教研活动,不能只满足于过去成型的经验、通行的做法。学校不能仅仅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新颖,更应该认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按照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对于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视角、跨学科的综合性诊断。在明确方向,准确把握学校发展脉搏的前提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三、结束语

抓基础教育需要真心、精心、恒心、耐心与一颗抛却功利的平常心。教研工作只有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主动重构,才能迎来转型升级、迸发活力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助力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当然,重构如何具体操作,进程如何把握,与国家层面的相关改革如何跟进、协同等等问题都是不容回避、需要深入探讨的。本文仅是粗浅的思考,期待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队伍建设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