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2017-05-16殷柏基

关键词:写作阅读兴趣

殷柏基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四中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运用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两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中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上都没兴趣,不喜欢阅读,写作文更是如谈虎色变。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写作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4-066-02

我国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都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运用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两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并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到他们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积累广博学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语言基础与提高运用技能,强化作文训练,在灵感迸发,“不平则鸣”时,把心中所想所悟准确优美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志公先生也说:“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但现实上,现在的中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上兴趣缺缺,不喜欢阅读,写作文更是如谈虎色变。为什么会这样呢?

究其原因是中学生阅读与写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在阅读上,第一是不喜欢阅读。不少中学生不喜欢看书,即使喜欢看的也只是为放松消遣,读物多是网络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等休闲轻松类,很少学生去看中外名著等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第二是不会阅读。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随意性太大,喜欢的就看,不喜欢的就不看,或读书不求甚解,或不仔细咀嚼,看书多而收益浅,或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会摘抄、概括、写心得、做笔记;第三是没时间、没精力阅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讲课也只挑选与考试有关的课文和知识点来讲练,沉重的学业负担,闭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心、无力、无暇顾及阅读,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时候,语文课竟成为学生反感和不受欢迎的课。在写作上,没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囿于狭小的空间,成为“井底之蛙”,患了“贫血症”,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深厚的语言基础,再加上没有独立思想,只会人云亦云,假话、空话和套话一堆堆,相同思路、相同的素材随处可见,如贝多芬、爱恩斯坦、司马迁等素材泛滥成灾,写的都是程式化的八股作文,学生们无法真正、真实地体验到阅读与写作所能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积极主动阅读与写作的内在欲望、浓厚兴趣已经丧失殆尽。久而久之,兴趣全无,写作能力差。

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热爱读书,开阔视野,使他们乐于抒写出洋溢真情、富有个性的文章,步入阅读与写作的快乐天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进行探讨。

一、激起兴趣,感悟生活,做一个愿写的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丰富多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然而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也较为有限,而大量的阅读就成为他们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唤起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因为美文名著都是来自作者亲身经历,抒写着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这些感悟,可能来自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一些微小的细节。这些事件被作者捕捉到了,触动他们的情感律动,然后流于笔端,形诸文字。学生阅读这些文章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不单是学生的一次情感旅程,也是一次体验生或的机会。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三、四、五自然段,文辞优美,描写细腻,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带给读者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用歌声形容荷香,用旋律、名曲形容光和影,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引起丰富的联想,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二是比拟,运用众多的比拟手法,形象生动,把荷花、荷叶描写的形态万千,风姿绰约,物静而情动。三是叠词,运用大量的叠词,产生回環往复的艺术效果。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在作者短暂的人生自由和宁静中有了自然生命的灵动,朦胧绰约的风情,雅淡和谐的境界。通过阅读,学生既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方面有收获,感悟到在描写叙述时的优美语言,更是感悟到作者流露出来的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和对过去幸福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的感伤之情。

又如在阅读张洁的《捡麦穗》时,学生很不理解小女孩为什么会喜欢那个卖灶糖老汉,而卖灶糖的老汉又真心的疼爱着这个长的不起眼又比较丑的小女孩,把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悄悄送给这个缺乏爱的小姑娘的行为。在现在物欲横流、拼爹炫富的社会中,很多时候人性的自私让人们以一种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不再相信生活中的无私和单纯美好的爱。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历程,常常会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很难理解文章所描写那一段历史中的人性的光辉,打破世俗的无欲无求的爱,它是一种美的经典。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悟生活,从中学会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把握,丰富自己的眼界与情感,增加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进行联想与感悟,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事物、景物、人物、情感化成写作源泉,汩汩而出。兴趣产生了,写作能力自然容易得到提高。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做一个会写的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朱熹也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当前许多中学生因为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而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强。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成为新课标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独立思考,评价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他们思辨能力,锻炼写作思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教学理念呼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乐于阅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脑洞大开,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再人云亦云,在写作上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在学习白居易作品时,我问学生有没有学过白居易的诗,学生很快地做出回答,并把《草》背出来。接着我告诉学生他们所学的只是《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半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前四句应该如何理解?整首诗诗人又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质疑,讨论,思考,作答。原来这首咏物诗,前四句写出古原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特性,虽被火烧,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但作者写古原草,目的只是营造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萋萋,似乎每一片饱含别情的草叶,带着自己的愁情,陪伴着朋友,一直到天边。诗中写“古原”,写“草”,只为“送别”。分析完以上内容后,我又提出问题:这首诗也可作为寓言诗,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如《唐诗三百首》说:“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也说:“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但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呢?你对此有何想法?学生讨论气氛热烈,真谓见智见仁,无所不可。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做一个爱写的人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带动阅读。重视读与写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布置一些与阅读文章相关片段的写作,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写身边的真事、内心的真情,激活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更加深刻,这样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写作成为乐趣。

如我在教学《祥林嫂》时布置一个作业:“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活动,在极度失望中,她拿起斧子,怒砍土地庙门槛……”结合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社会情况,以小論文的形式,评价增添这个情节是否妥当。又如在教《项链》中,针对“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设计了一段文字“A老板,这牛肉还是那个价吗?B、你总是问又不买!A、这西红柿多少钱一斤?B、不要问了,你买不起的!A、那有什么便宜点的菜吗?B、便宜的,你自己看吧!A、这堆老白菜呢?B、老白菜啊,这些至少两个铜子。A、两个?能不能再便宜一点?B、还再便宜?算了算了,一个铜子拿去吧,其他人还等着我呢!”要求学生从神态、动作、语气、心理等细节对这一段文字进行扩写,并能体现人物玛蒂尔德的性格和生活现状。

又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我说:诗人笔下的琵琶女的身世是可怜的,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以我们的观念来看,你认为琵琶女是不是真的值得同情呢?然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我眼中的琵琶女》写一篇小论文,论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纷纷叙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琵琶女身世悲惨,内心痛苦,值得同情;有的说琵琶女不知足,虽然嫁给商人,但生活无忧;有的说琵琶女不仅是不幸,而是可怜,可悲的;还有一个同学写道“我眼中的她是一位自私、爱奢华的歌娼。”因为只有这一位花钱为她脱藉的小商人才是真心对她。“可琵琶女并不领情。她认为‘老大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但她不嫁给商人还能嫁给谁?是嫁给官人?诗人?还是‘五陵年少?他们能为她脱藉吗?除了一位老实的商人愿意娶你还有谁?”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后,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兴趣化为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愿意去写,从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傅爱心《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反思及其对策》《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5).

[3]于建茹《论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甘肃教育》2014.07.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7.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兴趣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