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手,减负增效
2017-05-16肖月萍
肖月萍
[摘 要] 初中数学是学生初中阶段的一个难点,相比而言,小学阶段的数学要简单很多,以至于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很难适应,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策略
数学课堂是学生构建数学认知、提升数学技能的重要平台,在“减负增效”的课改大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效率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转换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总结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 以下就是笔者在工作中对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
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时,必须要设计精彩的导入环节,这样將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才能带着满腔热情跟随老师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来. 客观地讲,初中生偏科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误解,他们认为数学很难,自己不是那块料,也就缺乏学习兴趣,并对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排斥情绪.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师精彩的导入设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唤回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之中.
例如,当学生准备开始学习“简易方程”一节时,可以这样来为学生创设导入情境:教师先请一位学生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复述一下,然后提出问题:“曹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对大象的质量进行测量的?”一个故事化的问题没有让学生产生丝毫的排斥心理,它彻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当对故事中等量关系的思考最终非常顺畅地过渡到方程的构建时,学生的思路也就切换到数学学习中来了.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而欢快的课堂氛围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前提,毕竟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容易受课堂氛围所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知识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而愉悦的探究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氛围的前提. 初中生逐步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比较敏感,个别学生甚至会出现非常叛逆的表现. 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带着一颗充满包容的心,以诚恳而友好的姿态来面对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随意责骂或嘲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安慰和鼓励他们,这样教师才能逐渐步入学生内心深处,及时了解他们对问题的想法. 学生在认识问题时可能存在某些肤浅的观点,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武断的情形,对此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 通常学生和教师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隔阂,但是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此来消除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
例如,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处理问题时,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口和方程的构建形式可能和教师不一样,这时教师不能强行纠正学生的认识,更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从而让问题实现最优化处理.
科学而有效的提问
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科学的探究能力. 问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来完成科学探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设计问题,并以合适的方式提出问题,由此推动教学进程的发展. 此外,教师的提问还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增强他们的参与精神,而要将提问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设计和有效组织. 一般来讲,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控制,太过简单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这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太难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打击他们的信心,造成的影响更差. 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绝对值”时,教师提出问题:-3和+3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站起来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观点,从而促成学生对绝对值本质的认识.
提升数学教学的技巧
抽象性强是初中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而初中生又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成熟,在很多时候还是依赖形象思维来进行思考,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不良习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而科学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能够更早地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建构课堂时,要积极融入自己的教学技巧. 其常规操作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创设丰富而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彰显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生动的游戏,或是从数学史中选择素材,适当融入课堂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由学生先对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进行观察,当学生完成观察后,由学生初步总结图形的基本特点.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点,以及如何解读图形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通过交流和展示、形成认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统计图的概念,并鼓励学生结合认识展开实践:统计班级学生总数以及性别比例,并采用不同的统计图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这样的操作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看似枯燥而乏味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教师创设鲜活的情境,并予以适时的启发和点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鼓励他们将数学知识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探究过程之中,进而让学生在探索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其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概念和规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发现相关性质和定理. 为了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比如通过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实例:铁路的轨道、围墙上的栅栏、马路上的斑马线、体育场上的双杠等. 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将不再陌生. 在图片的引导下,学生在生活中有关平行线的认识也被充分唤醒. 他们纷纷展开讨论,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能有效实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认识
任何一项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建构、拓展和应用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只有学习者通过反复的学习、思考、总结,才能对课堂所学进行有效内化,才能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
例如,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定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涉及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等基本概念. 当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形成认识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并要求学生观察相应图形的特点以及各特殊线条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以往所学,并联系自己对图形观察所形成的结论来探索知识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反思和总结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学生才能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只有不断地总结,学生才能积累大量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项探究活动和认知建构,都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思路来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不是一个朝发夕至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实践课程变革的新思路,并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武装我们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