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2017-05-15李士元陶芸生吴向南
李士元 陶芸生 吴向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安徽 安庆 246003)
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李士元 陶芸生 吴向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安徽 安庆 246003)
目的 评价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取择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患者,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者依据自身经验从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线交点穿刺入路,待有落空感,或患者自觉有无异物感判断是否穿刺到位,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麻醉。结果 两组均未见失败;观察组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成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效果、麻醉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阻滞起效速度快,但相较于经验引导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优势。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神经刺激仪;麻醉
臂丛神经主支配手臂运动和绝大部分感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肩、手部等部手术常用麻醉方式[1]。过去常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开展神经阻滞麻醉,可评价药液扩散、分布情况,是神经阻滞“金标准”,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药物运用[2]。但超声定位操作难度大,不利于推广[3]。神经刺激仪为定位引导提供了新途径,在电流刺激定位下,可刺激混合神经,引发相应的收缩,确认定位点,提高阻滞麻醉定位准确性与阻滞效果。本次研究试评价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共纳入患者90例,其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18~54岁、平均(36.5±5.2)岁。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择期手术,符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适应证;(2)无麻醉禁忌症;(3)年龄>18岁且<55岁;(4)认知、精神正常;(5)未合并可影响研究疾病;(6)麻醉风险等级Ⅰ级。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2)药物过敏;(3)电刺激过敏;(4)认知、精神障碍;(5)神经性病变;(6)穿刺部位感染;(7)颈部畸形。
1.4 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组麻醉医师完成,均有50例以上的神经阻滞麻醉经验。签署知情同意书,取仰卧位,开放下肢静脉,面罩吸氧,双上肢自然放置在体侧。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3g+阿托品0.5mg,头转对侧45°,肩部垫一软枕。
1.4.1 对照组 术者依据自身经验从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线交点穿刺入路,待有落空感,或患者自觉有无异物感判断是否穿刺到位,回抽无血性物质,注药,必要时压迫穿刺点上方肌间沟,注入足量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
1.4.2 观察组 基本操作同对照组,常规消毒,将神经刺激仪正极通过心电监护电极片与患者皮肤相连,负极与神经刺激穿刺针导线连接,电流1.0mA,频率1Hz,使用22#刺激针垂直刺入皮肤,进行电刺激,穿刺针与皮肤水平指向锁骨中点,观察患者上肢、肩部肌肉收缩情况,以肱二头肌收缩为标志,逐渐减低电流强度,但电流在0.3~0.5mA仍有肌肉收缩运动时,固定穿刺针,确认无回血、气体、脑脊液,注入1m实验量局麻药,逐渐增加电流强度1mA观察上肢运动,若无反应,注射剩余的局麻药物,若有肌肉收缩反应,调整进针方向,直至达到上述要求。麻醉效果由另一名高年资麻醉医师评价。
1.5 观察指标 操作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效果、麻醉临床满意度,并发症。
2 结果
两组均未见失败,观察组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分别为(2.9±0.9)min、(5.3±1.7)min、(6.4±2.1)min。对照组(3.3±1.2)min、(6.1±1.2)min、(6.4±1.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效果、麻醉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效果、麻醉满意度
观察组术中躁动2例、追加药物5例、术后不适13例、活动障碍2例,对照组术中躁动例、追加药物4例、术后不适11例、活动障碍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臂丛神经是C5、C8和T1脊神经前支组成,手法解剖定位失败率较高,但经验技术丰富的医师也可达到满意阻滞效果,采用超声引导成功率则可达到95%以上,超声可判断针尖位置,观察药物弥散情况,减少药物剂量,但超声掌握难度较大,尚未得到推广普及。采用电刺激定位,刺激某一臂丛神经引起肌群收缩,为定位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助于提高定位安全性[5]。
本次研究中,采用电刺激定位麻醉阻滞效果、满意度与凭借经验穿刺相近,这可能与严格控制医师资质有关。电刺激操作更简单,相较于凭借经验穿刺,更有助于明确支配神经,避免误伤,还可明确麻醉阻滞的效果,判断给药量,尽快完成阻滞,而采用经验式麻醉仍主要依赖医师经验,且无法有效的判断阻滞进程。需注意的是,臂丛神经丛变异可能性,进而影响定位,采用电刺激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变异[5]。
[1] 杨建平,张亮, 吕治全, 等.718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重庆医学[J].2010,39(13):1728-1730.
[2]张云慧,顾新宇,刘清仁.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3):228-230.
[3]李军祥,陈朝晖,刘洋.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5):515-517.
[4]周向阳,马刚,等.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连续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 1015-1016.
[5]熊远洪,鲁智勇.解剖定位无异感法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J].江苏医药,2011,37(16):1971-1972.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2.059
2095—9559(2017)02—2973—02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