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 以重庆市产业工会和区县工会为例
2017-05-15王静
王 静
(重庆工商大学 工会,重庆 400067)
“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 以重庆市产业工会和区县工会为例
王 静
(重庆工商大学 工会,重庆 400067)
“互联网+”时代为工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本质就是链接一切,它的广泛性、交融性、平等性等特点,使其能够更加广泛覆盖和联系社会各方,这与工会工作的群众性极为相似,所以把二者“+”起来,通过不断拓展联系层面、延伸工作触角,使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更好为会员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民参与性,也为提高工会组织的覆盖率,提高工会工作效率和增加工会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提供了可能性。
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创新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工会工作的创新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也成为亟需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一些学者如薛丁齐,乔昕(2016)[1]、范丽娜(2016)[2]、马珠(2016)[3]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中理论探讨的比较多,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少。近期,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调查、电话访谈和专家座谈等方式,对重庆市工会组织(包括产业工会、区县总工会以及镇街、部分企事业单位工会)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文仅从重庆市产业工会和区县总工会的层面,对“互联网+”时代创新工会工作进行初浅的思考和研究。
一、“互联网+”时代工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比提升至92.4%。可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空前的线上大规模、超常规发展将为工会组织建设和提升工会履职能力、服务水平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新机遇
1. 推进工会组织建设更加全面规范
互联网的广泛性、交融性、平等性等特点,使其能够更加广泛覆盖和联系社会各方,这与工会工作的群众性极为相似,所以把二者“+”起来,通过不断拓展联系层面、延伸工作触角,使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更好为会员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民参与性,也为提高工会组织的覆盖率,提高工会工作效率和增加工会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提供了可能性。通过互联网,广大职工群众可以实现24小时入会转会,及时得到组织的帮扶和救助;工会组织也可以实现资源和力量的下沉,把服务和活动延伸到职工群众生活的最小单元,使工会组织深深扎根于基层群众。
2.推动工会履行职能更加便捷高效
互联网具有信息资源共享、高速传播互动、跨越时空限制等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工会履行工作职能,节省工作成本,接受会员监督,增强工作实效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为工会会员反映合理诉求、参加工会活动,接受工会服务,评价工会工作提供了便利性。各级工会组织利用互联网,可缩短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节省服务工会会员的时间,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服务,并随时接受服务对象的动态反馈和在线评价,实现工会工作职能的优化和提升,不仅能大大弥补传统工作方式速度慢、成本高、覆盖小等缺陷和不足,还能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
3.促进工会开展工作更加科学化精准化
大数据、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正深刻改变世界,也有力推动工会工作的“转型升级”,由简单的“+互联网”走向“互联网+”深度融合,由关注工会自身走向关注会员群众,由自娱自乐的“内部循环”,逐步走向交流合作的“外部循环”。通过互联网,能较好实现会员和组织的互动沟通,有效防止工会组织“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的倾向。一方面广大会员能及时反映意见和诉求,接受帮助和服务,加入组织和参加活动;另一方面工会组织也能更好地倾听会员心声、收集会员意见、反映会员诉求、解决会员问题,针对不同会员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二)新挑战
1.新模式对思想观念的挑战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会因此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这种改变还会因职工群众所处地域、年龄阶段、文化水平、适应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网络的公共空间里,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逐渐增强,参与网络活动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参与方式简洁化,参与成本大大降低,参与过程也因其互动性而更具有吸引力,职工群众自发参与网络活动的可能性也因此极大增加。同时网络传播主体的复杂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以及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必然对工会工作提出更高更多的新要求。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兴媒体做好工会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必须面临的首要挑战。各级工会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克服懒散和懈怠情绪,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饱满的精神主动融入互联网,让工会工作插上网络的翅膀,形成工会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2.新模式对履职能力的挑战
通过召开会议、收发文件、组织活动、信访调查等面对面方式履行职能传统工会工作模式,曾经在以往工会工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职工群众也产生过积极影响。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社会形势和职工群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工会工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和满足会员群众的需求。当前不管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识分子,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中有些人长期脱离组织,缺少组织关爱,对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了解不多,有的甚至还存有一些误会和偏见。广大职工群众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个性化、多元化,与日俱增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在无形中共同增加了工会组织履行职能的难度,对工会干部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此外,网络信息发布的简易、便捷和零门槛,导致信息泛滥和信息垃圾,使广大会员所处的网络空间更加复杂多变,网络事件和网络舆情的直接性、突发性、破坏性和偏差性等特点,无一不使工会干部的履职能力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3.新模式对人才技术的挑战
要让“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落地生根,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局面,离不开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基层工会组织人手不足和专业技术缺乏,正是制约“互联网+工会”最重要的因素。在区县、镇街以及企事业单位中,不少工会干部属于兼职干部,承担了大量较之工会工作“更重要”的任务,客观上造成他们无暇顾及或疲于应付工会工作和会员群众,工会工作被严重弱化、淡化。同时,由于大多数基层工会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老龄化趋势较严重,中老年人在开发、利用和管理互联网技术方面明显弱于青年人。部分工会干部缺乏基本的网络素养和能力,个别干部甚至从未接触和使用过网络,更谈不上利用和开发网络为职工群众服务。此外,工会工作长期被人们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搞搞活动、发发东西或娱乐娱乐、慰问慰问,工会被普遍视为养老的地方。不少工会人数多人手少、干部配置高做事少,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工会干部大多处于离职离岗状态,而在岗的年轻工会干部又多数缺乏存在感和职业荣誉感,职业懈怠感较明显,缺乏创新和拓展“互联网+工会”工作的动机和动力。
二、“互联网+工会 ”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通过走访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单位和部分区县工会,向区县、镇街及企事业单位工会发放回收384份有效调查问卷,我们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级工会对“互联网+”工作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实施和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工会工作的氛围日渐浓厚,重庆市群团改革各试点单位“互联网+”工作更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尽管如此,各级工会在网络平台的建设、推广和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今后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网络平台建设利用不够
据调查,虽然大多数工会对“互联网+”工作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因起步较晚,现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互联网+工会”的平台搭建不够,缺乏建设网上工会的有效载体,“互联网+工会”的优势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显现。虽然61.5%的工会干部反映经常利用网络开展工作,但利用的网络平台大多属于他方平台,自建与合建的网络工作平台相对较少,综合运用多种自建平台的更是少之又少。从45家产业工会和区县总工会建设网络平台的情况来看,32家工会开通了QQ工作群,占比71.11%;15家工会开通了官方网站,占比33.33%;开设微信公众平台的有11家,占比24.44%;其余开设微博、手机APP、手机报等平台的工会相对较少(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重庆市产业工会和区县总工会网络平台开通情况表
与此同时,部分网络平台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度不高,平台功能少,信息更新慢(详情见图1),内容较陈旧,网络点击率、利用率不高,不少网站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网站”,有的微博、微信建而不用,变成了无用的摆设。
图1 工会网络平台更新信息周期图
(二)平台功能开发利用不够
调研显示,各级工会搭建的网络平台,其功能设置、版块类型、信息内容、传播方式等都比较单一,平台建设的互动性、灵活性、实效性不够。多数平台仅局限于工作通知、情况通报、政策宣传,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反差较大,与社会发展形势、工会职能职责和职工实际需求脱节。“互联网+工会”平台存在重消息发布轻意见反馈,重活动娱乐轻思想引导,重单向输出轻双向互动的倾向,以致难以充分适应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比如平台信息基本属于单向传送,群众对消息的点评和反馈功能尚未启用;有些平台虽有设置互动模块或服务菜单,但实际功能有待完善,群众并未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信息传递方式显得过于严肃和死板,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音乐视频和动漫图片,不能引起职工群众的关注和共鸣,更不能使之入脑入心。此外,有关行政审批、创业培训、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心理咨询等职工群众真正需求的服务功能不多,不能帮助职工有效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导致官方网站的点击率和浏览量不高,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关注度低,各种平台受众面小,影响力有限。
(三)网上工会社会联动不够
调研发现,各级工会“互联网+”工作各自为政,社会联动不够,呈现出“四缺乏”的特征,即与其他群团组织缺乏互联互通,与社会力量缺乏互惠联动,工会内部平台缺乏互动交流,以及新旧媒体之间缺乏资源共享。各类工会网络平台的形式、功能和操作流程等都没有制定统一规范,各自为阵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群众找到网上工会的难度,使工会组织和工作的影响力受限;也不利于整合各方力量,打造“互联网+工会”工作品牌。以微信平台名称为例,有“娘家人”、“工会”、“职工之家”、“群团之家”等不同命名,不仅造成群众对其难以识别,也不利于上级工会进行指导监督和平级工会之间进行学习借鉴。以已经开通的区县总工会官方网站为例,它们与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共享较少,与其他群团组织网站互联互通较少,工会组织之间横向链接较少,同一主体不同平台之间互联互通较少(详见表2)。这些现象不仅有违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同时也使网上工会的平台功能受限、内容简单、信息不多,不能满足职工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四)网上工会队伍建设不够
网络技术和人才相对缺乏,是制约工会推进“互联网+”工作模式的关键性因素。调研发现,虽然所有工会干部都认为“互联网+”工作模式较之传统模式更具有突出优势,“互联网+工会”是未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有38.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是否利用网络对开展工会工作影响并不大,因此在很少利用网络开展工作的工会组织中,仍有50%的工会组织近期没有启动“互联网+”的工作计划。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仍有不少工会干部存在对传统工作路径的依赖,传统工作方式和习惯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工会”的发展。此外,调查还发现,基层工会干部文化素质不高(详情见图2),部分工会干部不熟悉网络操作技术,不了解“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他们缺乏必要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传播思维”,根本无法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会工作,这也是造成网上工会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
表2 区县总工会网站联动情况表
图2 工会干部学历结构图
三、创新“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搭建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互联网功能,推动互联网与工会工作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实现工会工作线上线下的相互促进,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科学精准的服务,已势在必行。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和创新“互联网+工会”工作。
(一)创新“互联网+工会”组织建设模式
我国职工人数多、分布广、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工会组织覆盖职工群众和职工群众找到工会组织的难度都较大,因此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实体工会组织搬到网上,建立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网上工会组织,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全覆盖、服务时间的全天候,方便职工群众加入工会组织、参加工会活动、接受帮扶援助、实现办事审批等功能,打造触手可及的网上工会组织。建立网上工会组织,开展网上工会工作,一要建立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地、工作单位、家庭成员等基本信息的“会员大数据库”,要通过建立“电子身份ID”实现网上服务对象实名制,确保会员数据库信息既准确全面、又安全可靠。二要尽量简化网上工会组织的准入程序和操作步骤,对各级工会网络平台名称、服务功能的开发以及工作流程等,要制定统一标准,明确操作规范,便于职工群众通过手机、网络快速找到和加入组织。除了自建网络平台建设网上工会外,专业技术和人才相对缺乏的基层工会还可借助主流网站和会员喜爱的他方平台,或与其他群团组织共建共用平台,建设网上工会组织,逐步实现对职工群众的全面覆盖。此外,还要加强平台保护,防止网络黑客和漏洞,确保平台安全和网上工会的正常运转。
(二)创新“互联网+工会”服务群众模式
以会员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一切为了会员,为了会员的一切。把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工作落到实处,要尽量简化流程,减小操作难度,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为广大会员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服务。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做好网络热点危机事件的处理。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群众反馈机制,引导会员网上反映诉求,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开展网上群众满意度测查,为广大会员提供精准服务。二是要拓展网上工会服务功能。要加强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相互合作,动员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利用网络优势,将线下服务搬到线上,不断完善网上服务功能,为职工群众提供政策宣传、思想引领、教育培训、创业支持、困难帮扶、健康咨询等所需、所盼、所急的服务,实现全天候个性化服务。三是要创新网上工会服务方式。以职工群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漫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改进互联网内容供给机制,开发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增强网上工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互联网+工会”社会联动模式
由于受职能分工差异、技术人才缺乏、经济条件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工会仅靠自身力量,必然难以满足广大会员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加之工会与其他群团组织和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和互惠联动,也为工会履职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要科学高效地推进工会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社会手段为其所用,鼓励和支持各种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民众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和帮助工会工作,逐步形成“党政支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会工作联动模式。要通过活动集中策划、行动联合开展、信息共享互通、工作相互配合、经费联筹共管,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会工作合力。其中重点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募捐、企业赞助、海外捐赠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购买网络技术服务,推进服务手段社会化;通过招募、聘用专家学者、爱心人士和青年志愿者等参与工会公益事业,推进服务队伍社会化。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平台、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动和深度融合,不断拉近工会和职工群众的距离,创造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发展的新常态。
(四)创新“互联网+工会”队伍建设模式
目前,大多数工会干部只熟悉传统的群团工作方法,如果将传统方法照搬照用到网上,会因话语体系、行事风格不合时宜,对网络社群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因此,推进“互联网+工会”工作,必须要有具备互联网思维,熟悉网络规则、网络语言文化,善于策划网络活动,开发网络服务功能的新型人才。通过外引内培,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热爱工会工作、熟悉网络技术、政策水平较强的网络宣传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三方面构成:一是以工会干部为主的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定期关注并发布重要活动信息和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信息,收集和反馈群众民意、利益诉求以及解决群众难题的互动信息;二是联系一批以社会知名人士为主的网络“大V”,对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加以及时引导,开展正确的舆论评价和思想引导;三是以青年职工为主的网络志愿者队伍,将线上的信息发布与线下的服务和活动项目结合起来,让职工群众感到工会组织就在身边。要加强对网络宣传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提升运用网络技术和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疏导公众情绪、引导舆论焦点、通达社情民意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建立网络宣传队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互联网+工会”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
[1]薛丁齐,乔昕.关于创新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探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3).
[2]范丽娜.“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会工作创新[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6,(3).
[3]马珠.工会运用“互联网+”推动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工会信息,2016,(6).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rade Union Working Mode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Industrial Union and County Trade Union
WANG Jing
(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67, China )
"Internet plus" era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rade union work. The essence of the Internet is to link everything. With the universality, blending, equality and so on, Internet can be more extensive coverage and contact the social parties, and this is very similar to the mass work of trade unions. So the two "plus" up, through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contact level, extending the work tentacles, can make trade union work closer to the grassroots, close to the reality, close to the masses, better to do practical things, problem-solving things, good things for union members. The openness and participatory nature of the Internet also provides possibilities for increasing the coverage of trade unions, increasing the eff i ciency of trade union work and increasing awareness,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union activities.
Internet plus; trade union; working mode; innovation
D412.6
A
1673-2375(2017)06-0119-06
[责任编辑:刘 晴]
2016-12-20
本文为重庆市科委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stc2016jccxAX008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静(1974—),女,重庆人,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重庆市女性人才研究会理事,重庆工商大学妇委会主任,主要从事妇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