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后的海阔天空
2017-05-14李辰婷
李辰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体现,传统数学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教师经常一节课滔滔不绝,知识点的讲解面面俱到,但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忽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导致了“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适当地放手,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提问的权利、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地位;情境;合作探索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真理要由儿童自己去获得发现或者重构,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常常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其实学生就像雏鹰,假如不放手让它飞翔,它可能真的与天空无缘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放手、适当留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识。退一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绽放,自己构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数学知识才真正有用。本人立足于初中数学的未来发展,结合浙教版教材和自身多年初中数学教师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
一、了解学生、深挖教材是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还要切合学生实际,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主动构建数学概念,进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了解学生可以让教师真正做到“三不教”,作为数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状态,唯有这样才能减少课堂脱节现象,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深挖教材中知识的联系,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实现课标为准、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为主三位一体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删减,制定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浙教版教材“等腰梯形的性质”时,由于等腰梯形和等腰三角形相似性高,因此,做如下教学设计:(1)回想等腰三角形的特性;(2)猜想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再加工”的教材,让学生对等腰梯形概念的建立和性质的学习就更容易,教学效果更好。
二、创设情境,为学生自主构建概念打开大门
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情境教学法应用而生。情境教学法根植于教学内容,强调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识,勾起思维深处的联想,进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一个恰当合理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数学情境,打破数学课堂思维的束缚,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
1.新课导入情境的创设
上课伊始,为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有必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情境的创设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数学情境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高效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学浙教版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这一数学概念时,我出示以下生活情境:要测量两条直线栅栏所围成的∠AOB的度数,不能进入栅栏内,如何能得到∠AOB的度数?又如教学八年级下“数据分析初步”这一章时,我以本校历年学生考试成绩为例,分析各个班级的平均分以及本班的学生考试成绩的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由于数据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学生都愿意以小主人的身份试一试。
2.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在很多学生眼里就是抽象的代名词。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将一个自己看似简单的定理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学生直接背诵,当学生解决问题无法提取相关知识点时,竟埋怨学生背不过公式,其实学生根本不明白概念或者定理的来源,何来应用。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扇窗户,能将学生引领到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中思考,产生自主构建数学概念的需求,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浙教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准备赏赐告老还乡的有功之臣,臣子说:“在国王的棋盘上摆上麦粒,第一格摆1粒、第二个2粒、第三格4粒、第四格8粒、第六十四格64粒,我只要这些粮食就行。”国王觉得可笑,答应了他的要求。结果国王把粮仓的粮食都给了臣子,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让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让学会带着思考去学习乘法,感悟乘方的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
三、放手学生合作交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放手学生并不是指教师完全退出课堂,反对灌输不是教师一点不讲。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不用讲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就行了,老师一下子轻松多了。殊不知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一味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也是错误的,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须收放有度。曾看到一位教师执教的数学课,整堂课让学生讨论了几次,结果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让讨论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有的小组讨论的内容和教学内容无关。这是因为缺乏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单纯强调学生的自由。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分配小组时,要考虑每个组优、良、中、学困生合理分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互助提高,实现合作的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各种三角形,让学生辨别属于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对给定三角形准确分类,接着我出示3 cm、4 cm、5 cm、6 cm、9 cm的小棒,并提问哪些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能摆出三角形的几组小棒,并从中总结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得出定理后我出示以下拓展练习题,用两根3 cm和两根6 cm的小棒摆成的三方形周长可能是几?学生通过小组摆一摆不难发现三角形的周长只能是15 cm。借助放手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给定三角形分类,实现三角形性质的再生长,探索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实现三角形认识知识链的生成。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习意志
初中学生的学习已经由形象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起学习兴趣,锻炼学习意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善于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例如,在学习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学生可能回答:“黑板的两条对边、窗户的两条边、作业本的两条边”等等,接着我提问黑板的横边和门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有的学生可能回答相交,有的可能回答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我让学生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可能回答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黑板边和门边不在同一平面,所以不平行也不相交,我顺势总结:讨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同一平面。身边的实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也深化了学生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数学问题的理解
总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能被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所取代,因此,所有的活动必须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困惑、交流、探索、顿悟中经历发现这样的过程,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终生受用,相反由教师灌输得到的知识只能是昙花一现,毫无意义。课堂上教师适当放手,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退一步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杜成智.初中数学概念知识教学的求真与感悟[J].基础教育研究,2015(24).
[2]杨琴艳.浅谈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当代教育,2007(4).
[3]朱桂凤,孙朝仁.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J].中国数学教育,2012(4).
[4]沈艷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
[5]王建利.试论初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性教学[J].中学教研,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