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千手观音画像与敦煌文书千手观音崇拜及其传承

2017-05-13高国藩

西夏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观世音观音菩萨

□高国藩

西夏千手观音画像与敦煌文书千手观音崇拜及其传承

□高国藩

本文以敦煌壁画西夏榆林窟千手观音画像为轴心,概括敦煌文书和唐宋俗文学古代文献,从唐宋信仰传承、大悲咒内核、佛道合璧以及全国古迹名胜四个方面,展现千手观音崇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流变。

西夏;千手观音;敦煌文书;千手观音崇拜;唐宋俗文学

六观音,佛教用语,密宗观音六形象:千手千眼观音(简称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据称,千手千眼观音就是大悲观音,旨在破“地狱道”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何谓“三障”?梵文Tri-varana的意译,佛教用语,谓信行佛法的三大障碍。据《大智度论》卷五等载,是:1.烦恼障(Klésvarana),即贪、瞋、痴等一切烦恼;2.业障(Karmvarana),由身、语、意所造成的一切不利于佛教修习的思想行为;3.报障(Vipkvarana),也作“异熟障”,即地狱、饿鬼、畜生等恶报。

一、西夏《五十一面观音像》传承于敦煌唐人千手观音崇拜

藏传佛教自松赞干布时期翻译《千手千眼陀罗尼》[1]65佛典入藏而后汉传,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高宗永徽至永淳年间(650—681)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观音崇拜遂在唐代各地兴起。千手千眼观音,梵文Sahasrabhujasahasranetra-avalokites′vara的意译,佛教菩萨名,六观音之一,又名“千手千眼观世音”。据敦煌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言,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四洲、四恶趣、六欲天等),而成千手千眼。

敦煌唐人中流行密宗千手千眼观音崇拜,传承有绢画,见图1。

图1 敦煌藏经洞所出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绢画 中唐制作[2]232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 彩色绢画。Ch.lvi.0019.中唐绘制。高222.5厘米,宽167厘米。出自莫高窟藏经洞。全图以蓝色作地,中部以圆形构图,画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跏趺坐于莲座上。十一颗头作叠塔状,中有一化佛,千手手心俱有一眼,白眼黑睛,目光炯炯。千手中执有几十种法器等物,有日(中画一金乌)、月(画玉兔在树下捣药)、化佛、楼阁、莲花、葡萄、弓、盾、宝珠、锡杖等。千手千眼观音周围,左右对称构图,由上而下分别画有:十方化佛、月光菩萨、天盖、日光菩萨、十方化佛;散花、不空绢索、如意轮菩萨、涂香;梵天王、天帝释;摩诃迦罗、摩醯首罗天王;孔雀王、二天王、龙王、金翅鸟王;火头金刚、功德天等。全图内容丰富,技法工细,色彩鲜明,并有榜题标明所画内容,字迹清楚。(杨雄)”[2]232以上介绍千手观音绢画,突出中国神话嫦娥奔月、白兔捣药,是佛教中国化明证,其说甚是;但介绍忽略对千手大悲陀罗尼经的重点,未抓住要领。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以上敦煌唐人观音崇拜的画像催发了西夏榆林窟千手观音壁画的产生。榆林窟第3窟,是西夏石窟艺术的代表窟之一。其中更有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像,其西夏石窟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见图2。

图2 榆林窟第3窟(西夏) 东壁五十一面观音像 《敦煌学大辞典》

西夏观音菩萨塑像和如意轮观音,也是六臂,但却演绎出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画像,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中奥秘介绍说:“榆林窟第3窟 代表窟之一。建于西夏统治瓜州晚期。窟内纷呈汉、藏民族及显宗、密宗的内容和艺术,是这一时期艺术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独具特色。”[2]66“汉密五十一面观音立像,头顶五十一头像垒叠如塔,千手自观音背后伸出,如圆光辐射,每手有一眼,手上分托锻铁、酿酒、踏碓、耕作、舟船、寺塔、乐器及龙、麒麟等事物共四十余种,为敦煌石窟中所仅有。(刘玉权)”[2]66

西夏的《千手经变乐器图》亦精彩纷呈。“千手经变乐器图 壁画中乐器图像。在榆林窟西夏第3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绘制,简称‘千手经变图’。属于密宗系统,本图中心绘五十一面观音,为站立像,有五十一头,头有三眼,头叠数层,最上为佛像。千手中每手各持一物,全图布满日常生活的器物图形,由手工作坊、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花卉、水果以及佛教专用法器、乐器等,种类十分丰富。而乐器这一项,则有:横笛、拍板、笙、钹、方响、琵琶、钟、金铜铃、排箫、箜篌、胡琴、鼗鼓、阮、锣、扁鼓、腰鼓等,是壁画乐器图像中最集中、最完善、最具写实性的一幅。其中凤首箜篌和扁鼓是此图所独有,弥足珍贵。(郑汝中)”[2]261

直到西夏中后期,不少藏文佛经才被译成西夏文和汉文,如《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译成西夏文[3]。于是传承了唐人以大悲咒经为主的千手观音崇拜。

莫高窟第3窟(元)北壁,也有千手千眼观音变的敦煌壁画,见图3。

施萍亭对第3窟南北壁的千手千眼经变也作过介绍,她认为:“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经变 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代表作之一。元代绘制。南北两壁 均 画 此 经 变, 但内容略有不同。南壁正中画千手千眼观音立于莲花上,身后为月轮,千手均在月轮之中。观音菩萨为‘十一面’:最下层为三面,一正面二侧面;第二层为七面,一正面,二半侧面,四侧面;第三层一面,为佛面。除‘佛面’以外,其余各面额上均有眼。千手之中,有四十二只大手,除当胸两手合十、腹前两手捧法器外,余皆空手,各手心均具一眼。菩萨之顶上为一‘化佛’,左右上方各一飞天,左右两侧站仙人、天女,左右下方为结跏趺坐于莲花上之天女、仙人,皆双手合十作礼拜状。如按经文,形状大同小异者众,因壁画无题榜,上述人物为谁?难以认定。北壁之‘千手千眼观音’虽同为‘十一面’,但第一层为五面,第二层也是五面,唯‘佛面’之安排相同而已。菩萨之千手,亦具四十二大手,最上之左右手,举‘化佛’安于己顶,据《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此像应定名为‘灌顶观自在’。经云:‘若人欲得一切如来灌顶授记者,应修顶上化佛法,其灌顶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上无异(指所有千手千眼观音),唯二手举顶上安置化佛’。中间之左右手,作莲花合十,安于胸前。腹前两手捧物,莫知其名。下面左右二手,左手持‘军持’,右手持佛。菩萨之左右上方为飞天。左右两侧之仙人、天女,一似富贵长者(衣领、袖口皆黄金为饰),一似雍容华丽之夫人,历来之出版物皆比附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之绢画,命名为‘婆仙’、‘辩才天’(或曰‘功德天’)。但绢画上凡有题榜之‘婆仙’皆作‘瘦皱裸形相’,与此壁画人物相去甚远。因此,尚难定名。就绘画艺术而论,布局严谨,造型准确,仙人、天女神秘色彩较少,多为中原人物形象。其线描多样、纯熟,面部、肢体以圆润媚秀之‘铁线’勾勒;衣纹摺襞之厚重轻薄,用‘折芦描’表现;金刚力士隆起之肌肉,用顿挫分明之‘丁头鼠尾描’;怒发、胡须用飘逸之‘游丝描’仔细描绘。此窟壁画既是莫高窟元代壁画代表作,也显示了此时绘画艺术之高度发展。(施萍亭)”[2]152施萍亭研究员也给予高度评价,并且还指出,观自在是否就是婆仙、辩才天,尚难确定名称。

图3 莫高窟第3窟(元)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 《敦煌学大辞典》

敦煌莫高窟还有另一种北宋时期的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 敦煌佛教经变画之一。位于第76窟南、北壁。北宋绘制。据唐伽梵达摩译本绘制。这是新出现的一种经变,莫高窟仅此一铺。南壁画以戴化佛冠的观世音菩萨为主尊,左右配以‘得十五种善’小故事画。北壁绘以十一面八臂观世音菩萨为主尊,左右配以‘不受十五种恶’小故事画。每幅小故事画旁有墨书榜题,内容与经文基本一致。画面清晰如新。在南北壁对称地画同一经变,而内容又不相同,这在敦煌壁画中属孤例。(贺世哲)”[2]152

亦强调以上经变画是根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又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千手陀罗尼经》、《大悲总持经》、《千手千眼大悲心经》、《千手经》。印度大乘佛教密教经典。唐伽梵达摩译,一卷。北图有始47、腾21、宿44、制48等四号,另有字82、帝63,所录全为咒语。文字与前几号略有参差。又北图之藏55录文多种,第一段系节抄此经经文。英、法等亦藏有S.509、P.2291等五号。属杂密部千手法,先述因由与发愿,接着宣说依此功德可免饥饿困苦等十五种恶死。得到所生之处常逢善王等十五种善生。然后正式诵出大悲心陀罗尼,叙述其特诵功能和成就法。下面叙述观音四十手法,每手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最后说日光、月光两菩萨拥护咒。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保留了译本较古老的形态,可供校勘。音译之咒语,可供音韵学研究。P.2291题记谓:‘开元二十七年(739)弟子王崇艺写’。S.509题记谓:‘西凉府施主阴治荣写记’。(方广锠)”[2]701-702

法国集美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中国敦煌莫高窟流散出去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彩色绢画。《樊继寿供养千手千眼观音像》介绍说:“彩色绢画。法国集美博物馆MG.17569。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绘制,高189厘米,宽125厘米。出自莫高窟藏经洞。观音跣足直立于置在供坛上的莲座上,有背光,周围画多侍从和变相,如:华严菩萨助会、飞仙赴会、梵王助会、如意轮菩萨助会、孔雀王菩萨助会、饿鬼乞甘露时、地藏菩萨来会鉴物时等,内容繁多。下部中间为二十四行文字的一篇‘功德记’。其左侧为施主樊继寿及仆从的供养像。樊继寿身着官服,手持香炉,面前直立,虔诚供养。此画内容丰富,线条细腻,彩绘精工,堪称上品。从‘功德记’和施主题名知,此画成于六月十五日,樊继寿其时官衔为‘节度都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邓文宽)”[2]237

总之,千手观音崇拜来自藏传佛教的密宗,和汉传佛教的观音崇拜有较大的区别。榆林窟西夏千手观音画像是敦煌唐人千手观音崇拜之传承,涉及唐宋元各代,还联系到藏经洞所收藏的有关敦煌唐人千手观音经卷,皆是立体呈现,是研究千手观音崇拜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而就敦煌壁画而言,西夏千手观音画像的艺术性,堪称千古一绝之佳作。

二、敦煌文书大悲观音崇拜是千手观音崇拜之内核

图4 录文:大梵天王助大悲命,不空索[4]297

法Pel.chin.2291 《千手千眼陀罗尼经》(9—2)曰:“又若家内遇大恶病,百怪竟起,鬼神邪魔,耗乱其家。恶人横造口舌,以相谋害;室家大小,内外不和者;当千眼大悲像前,设其坛场,至心念观世音菩萨,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如上恶事,悉皆消灭。”[8]82真迹见图5。

图5 法Pel.chin.2291 《千手千眼陀罗尼经》(9—2)

如此可以明白,“千眼大悲像前”设坛场供奉的是千眼观音,也正是大悲观音。祭祀大悲观音念的咒语,当然是《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咒》。因为《大悲咒》具有驱鬼的魔力。

大悲观音崇拜在唐代即已融入唐人信仰风俗,现举出两个方面风俗事例。

第一,念咒驱鬼。唐戴孚撰《广异记·李昕》曰:“唐李昕者,善持《千手千眼咒》。有人患疟鬼,昕乃咒之。其鬼见形,谓人曰:‘我本欲大困辱君,为惧李十四郎,不敢复往。’十四郎即昕也。昕家在东郡,客游河南。其妹染疾,死数日苏,说云:‘初,被数人领入坟墓间,复有数十人,欲相凌辱。其中一人忽云:此李十四郎妹也,汝辈欲何之?今李十四郎已还,不久至舍。彼善人也,如闻吾等取其妹,必以神咒相困辱,不如早送还之。’乃相与送女至舍。女活后,昕亦到社也。”[9]30善事,李昕念咒去疟鬼,救了其妹的命。

第二,女子持大悲咒就有恋爱的勇气。《广异记·李元平》曰:“李元平者,睦州刺史伯成之子,以大历五年客于东阳精舍读书。岁余暮际,忽有一美女,服红罗裙襦,容色甚丽,有青衣婢随来,入元平所居院他僧房中。平悦而趋之,问以所适及其姓氏,青衣怒云:‘素未相识,遽而见逼,非所望王孙也!’元平初不酬对,但求拜见。须臾,女从中出,相见忻悦,有如旧识,欢言者久之,谓元平曰:‘所以来者,亦欲见君论宿昔事,我已非人,君无惧乎?’元平心既相悦,略无异阻,谓女曰:‘任当言之,仆亦何惧。’女云:‘己大人昔任江州刺史,君前生是江州门夫,恒在使君家长直。虽生于贫贱,而容止可悦,我以因缘之故,私与交通。君才百日,患霍乱没故,我不敢哭,哀倍常情。素持《千手千眼菩萨咒》,所愿后身各生贵家,重为婚姻,以朱笔涂君左股为志,君是看之。若有朱者,我言验矣。’ 元平自视如其言,益信,因留之宿。久之,情契既洽,欢惬亦甚。欲曙,忽谓元平曰:‘托生时至,不得久留,意甚恨恨。’言讫,悲涕云:‘后身父今为县令,及我年十六,当得方伯,此时方合为婚姻,未间,幸无婚也。然天命已定,君虽欲婚,亦不可得。’言讫诀去。”[9]113-114喜事,美女素持大悲咒,坦然与学子李元平一夜情,“情契欢惬”;女子主动,在唐代有签《优先婚前同居书》民俗。参阅高国藩著《敦煌民俗学》第十一章第一节《特殊的试婚风俗》[6]173。

宋代大悲咒最受重视。据《宋高僧传》记载,诸暨僧人神智“持《大悲心咒》……恒咒水杯以救百疾,饮之多瘥。百姓相率,日给无算,号大悲和尚焉”[10]869。所以流传念诵大悲咒,托梦治病、托梦殡葬、制服鲤鱼蛊、托梦见伟人、传授法偈、自卫和消灭祸祟等等信仰风俗。而且在宋代洪迈撰《夷坚志》中,只要一见大悲咒字眼者,通通都是千眼观音崇拜的传说故事,都是宋人遗留下来的千手观音崇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就是千手观音崇拜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大悲咒渗透进宋代信仰风俗各个方面。

第一种,诵大悲咒百八遍托梦治病。《夷坚志》甲志卷第十《佛就翻胃》曰:“平江僧惠恭病翻胃,不能饮食。夜梦一狸猫自项背入腹中,从此日甚。每过市见鱼,深起嗜想,遂发意诵观音菩萨百万声,日持大悲咒百八遍。复梦至山中,遇道人相慰问曰:‘吾与汝药。’俄青衣童笼一鸡至前,猫自僧口出,径入笼擒鸡,因惊觉,病顿愈。”[11]89

第二种,闭目默诵大悲咒托梦殡殓。《夷坚志》甲志卷第十一《张端悫亡友》曰:“张端悫,处州人。尝为道士,平生好丹灶炉火。初与一乡友同泛海,如泉州。舟人意欲逃征税,乘风绝海,至番禹乃泊舟,二人不得已少留。乡友者得疾死,张为殡殓,寄柩僧寺。一夕,寝未熟,而友至,呼其字曰:‘正父,公酷好炉鼎,何为也?’张悟其死,应曰:‘吾自好之,何预君事!’即闭目默诵大悲咒。才数句,友已知,曰:‘偶来相过,何为尔也!’即去。久之,复梦曰:‘我与君相从久,今当远[永]别,不复再见,幸偕我行数步相送。’张诺之。与俱行数步,至一红桥,友先行,语张曰:‘君且止,此非君所宜过。’挥泪而别。既觉,不能晓。后数日,广帅王承可侍郎令诸刹,凡寄殡悉出焚。张念其故人,命僧具威仪,火之城下,收其骨。至一桥,掷水中,乃梦中所至处也。时绍兴十八年。张生说。”[11]96

第三种,大悲巫演绎蛊道巫术治病。传播媒介为鲤鱼蛊。《夷坚志》丙志卷第六《福州大悲巫》曰:“福州有巫,能持秽迹咒行法,为人治祟蛊甚验,俗呼为大悲。里民家处女,忽怀孕,父母诘其故,初不知所以然,召巫考治之。才至,即有小儿盘辟入门,舞跃良久,径投舍前池中。此儿乃比邻富家子也,迨暮,不复出。明日,别一儿又如是。两家之父相聚诟击巫,欲执以送官。巫曰:‘少缓我,容我尽术,汝子自出矣,无伤也。’观者踵至,四绕池边以待。移时,闻若千万人声起于池,众皆辟易。两儿自水中出,一以绳缚大鲤,一从后棰之。曳登岸,鲤已死。两儿扬扬如平常,略无所知觉。巫命累瓶甓于女腹上,举杖悉碎之。已而暴下,孕即失去,乃验鲤为祟云。”[11]417

第四种,诵大悲咒梦见神伟人。《夷坚志》丙志卷第十七《安国寺神》曰:“铙[饶]州安国寺长老新入院,夜率其徒绕廊诵大悲咒。明夜,梦五伟人,衣冠森整,同列而拜曰弟。”[11]509

第五种,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偈。《夷坚志》补卷第十四《观音洗眼咒》曰:“台州僧处瑫,中年病目,常持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遍,用以洗眼,凡积年障翳,近患赤肿,无不痊愈。处瑫跪受而寤,悉能记忆,如说诵持,不逾时乎愈,寿至八十八。其偈曰:‘救苦观世音,施我大安乐,赐我大方便,灭我愚痴暗。除却诸障碍,无明诸罪恶,出我眼识中,使我视物光。我今说是偈,洗忏眼识罪,普放净光明,愿睹微妙相。’”[11]1681

第六种,出外云游,默诵大悲咒自卫和消灭祸祟。《夷坚志》三补《护界五郎》曰:“扬州僧士慧,素持戒律,出外云游。未至江州一程,值日暮,不逢寺舍,适在孤村林薄间,无邸舍可投歇。栖栖逮暗,得路左小庙,乃入宿。过夜半,见恶少年数辈舁一人来,就杀之以祭,旋舍去。僧惴恐不敢喘息。才晓即行,甫数里,望一庙甚雄,榜曰护界五郎。引首视其中,堆积白骨无数,盖非往来所届通道也。僧知为妖鬼,持锡拄杖击偶像,碎其头。是夕,遂为五人索命,捝衣甚急,默诵大悲咒自卫,虽不敢相逼,而未尝时刻舍置。到江州,寓普贤寺,见五物并立于门楣下,高兴楣齐。以杖量度之,正满二丈,因为监寺言所睹。监寺使持念火轮咒,其咒才七字,每念百十遍,神辄露现形状,比初时小低一寸许。自是日削,至于仅盈一寸,泣而沥恳曰:‘更复讽诵不已,弟子当化为灰尘,愿慈悲如释,他日永不敢据祠宇,及与人为祸祟。’僧不答,闭目默诵愈精苦。俄旋风欻起,吹成灰灺,扫空无遗。赵子春说。《永乐大典》卷七千三百二十八。”[11]1803-1804

总之,千手观音崇拜在唐宋时代引发的正是大悲咒与信仰风俗的结合,所导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行。不容讳言千手观音祭祀巫术成为其崇拜的重要内容。

三、明代佛道合璧千手观音崇拜是敦煌文书《患文》之传承

佛道合璧的千手观音崇拜则流传于唐代以后。明永乐年间流行《正统道藏》,收录一本据晋干宝撰《搜神记》重新改编的《搜神记》,由明代民间无名氏改编记叙神异之事的新《搜神记》,并非晋干宝原作,姑且称之为明代《道藏本搜神记》。其中卷三插进一篇释道两教合璧的《南无观世音菩萨》,此篇特点是演绎千手观音崇拜的道教事迹。《道藏本搜神记》卷三《南无观世音菩萨》曰:

南无观世音菩萨 二月十九日生 昔有一国王,号曰妙庄王。三女:长妙音、次妙缘、又次妙善,即菩萨也。王令其赘,不从。逐之后花园,居之白雀寺,尼僧苦以搬茶运水,鬼使代之。王怒,命焚寺,寺僧俱毁于焰而菩萨无恙如初。命斩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带,忽黑雾遮天,一白虎背之而去尸多林,青衣童子侍立。遂历地府,过奈河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尸多林。太白星君化一老人,指与香山修行。后庄王病恶,剜目断臂救王。王往礼之,尔时道成。空中现千手千眼灵感观世音菩萨奇妙之相,永为香山显迹云。[12]392

真迹见图6。

图6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 《道藏版搜神记》

图7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书影

明阙名撰《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观音菩萨》,写的也是道释合璧的妙庄王与妙善的明代民间传说故事。与以上《道藏搜神记》中的《南无观世音菩萨》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的更为详尽的道佛两教合璧的民间传说故事。兹全文征引如下:

观音菩萨

观音乃鹫岭孤竹国祇树园施勤长者第三子施善化身来生,于北阙国中父妙庄王,姓婆,名伽母伯牙氏。曩者父母以无嗣,故祝于西岳香山寺。天帝以其父好杀,故夺其嗣,而与之之女。长曰妙清,次曰妙音,三曰妙善。惟妙善生时异香满座,霞光遍室。幼而聪达,便欲了人间事。至九岁,力阻父命,誓不成姻。后因长次二女,招及二郎,俱不当肯,父乃强妙善毕(逼)偶。无奈善何始禁于后园中;善守净弥笃再舍入汝州龙树县白雀寺为尼,暗命僧头夷优寺化喻弗从,乃阨以苦行;妙善朝吸水、暮听释、晨焚扫、昼柴炊,毫无难色。诚感天使,三千八部天龙、持护伽蓝、扫地东海天王、扫厨六丁上香游奕、点烛伽雀、进茶飞猿、进菜白虎、衔柴飞琼、毛嫱滋花、八洞神仙献果。夜夜中风。风雷喧吓,鬼神走动。众尼惧而复命于父。父遣五城兵马,忽必力驱兵,围寺焚之,而妙善,口扣灵山世尊。齿啮玉指,喷血成红雨,灭火救寺,五百僧咸无恙焉。必力再火再息,三火三息。无奈奏闻父,怒命必力押妙善入法场,阴以母肯救之。盖深爱三女之慈顺,欲其完聚成婚,以摄国政也。殊意妙善色不变而智愈坚,乃囚以冷宫日夜,宫娥父母苦劝。妙善不听,反失语激父。父大怒,立赐必力斩讫。土神忙奏玉帝,赐以红光罩体。刀砍刀断,枪刺枪截。乃赐红罗绞死,彼时一虎跳入,负尸而去。父曰:“不孝儿,当得恶报。”盖不知天使猛虎,负善入于黑松林中,正所以完善之果念也。第善一时昏梦,真灵杳杳不知去处。忽一童子,手执幢幡,请曰:“阎君有命,迎公主耳。”善曰:“何?”曰:“闻公主大慈惠,十王躬侯于步天桥。”善:“如命。”只见鬼门关上,牛首跪门,夜叉秉烛,铁头扫途。入见,一剐割狱刑问之曰:“以罚不忠不孝者流。”见一舂磨刑曰:“以罚贱五谷草菅生物者流。”见一柱铜锅刑曰:“以此待豪强也。”善曰:“法网何密!”曰:“奚啻于是目今狱有刀林以报过口业者,冰床以报恣耳目者,有抉目刮舌刑以报唆咒者,又有抽肠刑以报腹剑舌剑者,以至推入于阱者,以奈河报以笞士女者,以鞭锤报以大压小者,以石压缯缴禽兽者,以虎蛇报以生前过富贵者,以饿鬼报以笼络人者,以枪林报诸狱果报不可胜数,殊谓天眼之不昭昭而寘寘可漏网耶已。而诸地主阎长接于金桥之上,锦盖网朦,紫云布地,玉辇相迎,歌女持侧。善谢之曰:“妾否德敢辱宠招!”诸王曰:“闻大慈悲,愿侍经筵,少启万一。”善曰:“阿弥善哉善哉。”殊意合手一诵而天花乱坠,地拥金莲,铁狱铜枷,尽为齑粉,而八千余部之地狱,悉空矣。凡诸造业者,皆脱离地狱步天堂焉。时诸判官奏曰:“有阳即(有)阴,有善即有愿,非地狱也。何以待凶人则阳间,造恶者将何以警耶?此补阳化之所不及,未可少也。尔来大慈悲说法而地狱颓矣。似此久留,则铁无坚狱。”天帝闻之有责矣,急请邀反阳也。诸阎车送于孟婆亭而别,命狱卒引至黑松林还魂。善醒曰:“吾已升天界矣。奈何复至于此乎。”沉吟芳草不知去向。已而释伽如来驾云和(河)南而揖。因戏之曰:“草芦中堪容并你吾与聊生也。”善曰:“奈何以披毛之语渎我耶!”释曰:“戏汝心且坚矣!愿带往香山可乎?”善不答。曰:“非别吾释迦是也。特示汝去处。”善稽首称谢曰:“何处?”曰:“越国南海中间普陀岩,是汝去处。吾代呼地龙,化一座莲台,渡洋而过。”于是,白虎为之咬木,伽蓝推开福地,八部龙王日夜涌潮,四部天王为之柱石。善坐普陀岩,九载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壶甘露以生万民。左善才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感一家骨肉而为之,修行普生天界。

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从老君妙乐之奏封为: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赐宝莲花座为:

南海普陀岩之主赐。

父妙庄王为善胜仙官。

母伯牙氏为劝善菩萨。

大姐妙清为大善文殊菩萨青狮骑座。

次姐妙音为大善普贤菩萨白象骑座。[12]173-176

以上记载,可视作佛道合璧千手观音的来历。自然,它是我国明代民间口头文学的再创造,而被辗转移录入书,记载亦强调大悲性,故有修行的大悲观音赐莲花宝座之语。

此篇中出现观音菩萨诞辰亦为二月十九日,道教神太白星君指示妙善在香山修行,终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奇妙之相。这是道教民间俗文化之创造,主旨是奖善惩恶。

以上这一系列佛道合璧千手观音传闻的演绎,清俞樾认为此明代佛道合璧之来历在唐代。《文选·啸赋》唐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女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13]262

李善之说与观音菩萨本无关系。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七曰:“《文选·啸赋》注引《灵宝经》,“按此疑即妙庄王女之说所自由来,姓音或即观世音也”[14]787。俞樾将姓“音”,“或即观世音”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三亦强调佛道合璧的千手观音的“大悲之事”为核心。曰:“宋朱弁《曲洧旧闻》云:“蒋颖叔守汝日,用香山僧怀昼之请,取唐律师弟子义常所书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其论甚伟。然与《楞严》及《大悲观音》等经颇相失。按:今世俗说以观世音为妙庄王第三女,本此。”[14]291证明大悲之事与妙善有关。

总之,俞樾、俞正燮已证明,明代妙善是佛道合璧的千手观音对象,具有隋唐宋元诸文献根据。但是,二俞由于没有看到敦煌文献,其结论未必可靠。

在敦煌文书中,敦煌唐人确认妙庄王的大女儿妙音是千手观音,而非三女儿妙善。因为在敦煌民间为病人祭祀祈祷的《患文》中,祭祀祈祷时都是把观音和妙音并提,观音是指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妙音却是指藏传佛教的千手观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我们可以举出以下十例[15]。

第一,伯二〇五八《患文》曰:“观音、妙音,施其妙药。醍醐灌顶,得受不死之方。贤圣证知,垂惠长生之味。”

第二,伯二二三七《患文》曰:“官(观)音、妙音,施提胡(醍醐)之妙药。身病心病,即日消除;卧安角(觉)安,身心轻吕(利)。”

第三,伯二八五四《患文》曰:“安人定国,一方早咏于尧汤。控挰山河,十道来宾而颡谒。……观音、妙音,施提胡(醍醐)之妙药。疠疾消散,疫瘴不行。万户无虑,千家有庆。”

第四,斯一四四一《患文》:“观音、妙音,施其妙药。身病心病,即日消除。卧安觉安,起居轻利。”

第五,斯四〇八一《严病》曰:“观音、妙音,施其良药。醍醐灌顶,法雨润身。万福云臻,千灾雾卷。”

第六,斯四五三七《患文》曰:“伏惟我太保有天庭之貌,负山岳之姿。孝义两全,文物双备。故得安边定国,一方早咏于还虑晨宵。……观音、妙音,施提胡(醍醐)之妙药。身病心病,即日消除。卧安觉安,起居清丽。”

第七,斯五五六一《尼患文》曰:“观音、妙音,施其药。醍醐灌顶,万福云臻。智慧善芽,运运增长。”

第八,斯六四一七《愿文》曰:“观音、妙音,施醍醐之妙药。身病心病,即日消除。卧安觉安,起居轻利。”

第九,斯六四一七《僧患文》曰:“观音、妙音,施其妙药。醍醐灌顶,法雨润身。万福云臻,千灾雾卷。身病心病,即日消除。”

第十,北图八四五四(地字十七)《发愿文范本》曰:“观音、妙音,泽垂甘露。身病心病,惠以消除。”

故可见明代佛道合璧的千手观音崇拜,并非二俞所说的妙善,而是妙音,在明代才改变为妙善。而且,敦煌唐五代人在祭祀观音菩萨的特点是:其一,汉传佛教的观音和藏传佛教的妙音并提,也就是观音和千手观音并提,这是民俗习惯之始然;其二,敦煌祭祀观音的媒体 ̄《患文》中必须融入弘扬中国忠孝的文化传统,如以上第六例的斯四五三七《患文》中就有“伏惟我太保有天庭之貌,负山岳之姿。孝义两全,文物双备。故得安边定国,一方早咏于还虑晨宵”。敦煌唐人箴言“孝义两全 安边定国”,传播着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的中国文化传统,亦即重要的是:与祭祀观音菩萨同步,就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

四、千手观音名胜星罗棋布

就全国而言,千手观音名胜分布全国,数量相当可观。北京有千手观世音铜像。在今北京市丰台区大井东村的万佛延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元年(1572),现已毁。在寺内后殿大悲阁废迹处,留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造像。造像庄严端正,神态优美。观音菩萨身躯高达八米,头饰宝冠。冠下有三女像,脸型圆润,而略清瘦。左右二十四只手,大部分残缺。现存四只,姿态各异。佛像上着短衣,下着长裙,两侧垂有飘带,是明代卓越的艺术品,可惜被毁。但现在重建和修复应当是可以的。

中国人民间信仰传承千手千眼观音崇拜的塑画艺术品之寺庙。福建省有多处发现。

1.厦门普照寺。在福建厦门市五老山下的南普陀寺据传始建于唐代,最初命名为普照寺,五代时期释清浩改建为泗洲院,宋代重建,恢复原名。元明两代以后继续传承发展。清代康熙年间重建以后,改为今名。至今已成闽南佛教圣地。现存建筑主要有前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等。大雄宝殿内供有三宝,有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大悲阁内还有观音坐像。1962年郭沫若游南普陀寺题诗一首,手迹仍在。

2.泉州兴教寺。在福建泉州市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初名莲花寺。唐长寿元年(692)改称兴教寺,盛唐时期,开元二十六年(738)诏以年号改今名。五代至宋,旁设分支寺院120所,盛极一时。元代时期寺僧“食指常万”,占地50亩,是福建最大的佛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等等,房舍500余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气派雄伟,金碧辉煌。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合为我国三大戒坛。坛分五层,供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以及金刚等,下座环立戒神牌位64座。藏经阁藏经近万卷,其20余卷宋版经书,为稀世之宝。

3.天竺寺。在福建晋江县安海镇北面。始建于隋末,初名普贤殿,又名天竺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等捐资重修,并扩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等,改名龙山寺。现存建筑规模宏大,具有浓厚的闽南风格。此寺的重要性在于其支派源远流长,尤以台湾为最,至今在台湾尚有400余座大小龙山寺,并与此寺形制相仿。寺内大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俗称“安海观音”,高有4.2米,榕木雕成,身披莲服,足立莲台,两胁旁支1008只手,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有一对雕龙青石柱,形状好像腾云。殿内还保存着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写的“通身手眼”匾额,寺内古树参天,芳草蔓合,景色宜人。“安海观音”亦跨海传承到台湾。在今台北西南,临淡水河,有座龙山寺。清乾隆三年(1738)创建,至五年建成,是台北著名佛寺。寺内供奉主神也是安海观音。也是旧泉州晋江县安海乡龙山寺供奉。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寺中举行盛大祭典,四周民众皆赶来赴会。

4.福建泉州南安市水头镇成美村狮子山碧云岩禅寺,始建于隋朝,名冠八闽,寺内供奉御赐七宝观音铜佛。民国三年,著名高僧会泉法师来此重建。2006年释果华法师前来主持重修重建,遂使圆通阁内十二米高禅座式的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已经庄严地坐落在这里。见图8。

图8 泉州南安市碧云岩禅寺 千手千眼观音像 《大观缘起》

5.福建泉州市洛阳镇堂头村有一座云盖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41)。香火之盛,冠于闽南各寺。南宋高宗年间(约1160)丞相梁克家曾避难于此,故有“灵神护国”之誉。厦门大观院住持释果华毅然前来,集资重建。2007年11月4日,安座在圆通殿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塑,重19吨,高7.32米,为闽南最大。见图9。

图9 云盖寺千手千眼观音像 《大观缘起》

在山西有4处千手千眼观音像。

1.崇善寺。太原市东南隅,有一座崇善寺。初创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宗善寺,至明代改为今名。东西宽250余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大禅院。其中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殿内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塑像,以及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高8.5米,金光闪耀。

2.静宁寺。大同市城西北破鲁堡内,为明嘉靖年间所建的一座小型佛教寺院,称静宁寺。大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壁画,其中就有一幅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的壁画。

3.华严寺。大同市西部有一座华严寺。在其西北隅的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依旧址重建。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 559平方米,伫立在4米余高的台基上,是现存辽金最大的佛殿之一。殿中华严寺壁画,画面高达6.4米鸿篇巨制。就有一幅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采用山石、云树、楼阁隔联的传统手法,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附以沥粉贴金,色彩艳丽,保存完好。[16]135-136

4.崇福寺。朔县城内东街北侧有一座崇福寺。创建于唐代。有观音殿,规模宏大。藏经阁处殿前,为他处所罕见。殿内塑像高大,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为金代原作。四壁满绘壁画,就有千手千眼观音壁画,画幅巨大,技法纯熟。设色以红绿蓝三色为主,艺术价值很高。观音殿内佛台宽广,塑造观音菩萨,还有文殊、普贤像。

此外,发现有千手千眼观音的寺庙塑像、壁画等省份不少。

1.安宁曹溪寺千手观音像。在云南安宁县城西北5公里的螳螂山西岸,温泉附近,葱岭山腰,有一座曹溪寺。建于宋代,历代屡有修葺。在其大雄宝殿内供有千手千眼观音和木雕观音、文殊、普贤像。

2.平武报恩寺千手观音像。在四川平武县城内,有一座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后曾重修。占地面积约有27 900平方米。寺坐西朝东,分前中后三进。在其大悲殿内,供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高7.2米,楠木雕成,两侧有壁塑,堪称艺术精品。整个建筑富丽堂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开封相国寺千手观音像。在河南开封市自由路,有一座相国寺。原系我国战国时代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改建成相国寺。南北朝时毁于战火。唐睿宗时重建,延和元年(712)赐额“大相国寺”。因为睿宗旧封相王,故寺因以改名,为我国唐代著名佛寺。其中八角琉璃殿,由外廊和中心亭组成,外廊高9.8米,中心亭高16.9米,中有天井院,中心亭内安置有四面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为清乾隆时期雕塑遗物。[17]167

4.正定隆兴寺千手观音像。在河北正定县城内,有一座隆兴寺。创建于隋代初年,原名龙藏寺,宋代改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年间定名隆兴寺。寺内有天宁阁,高33米,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建于北宋开宝年间。阁内有铜铸四十二臂大悲菩萨像,人称千手千眼观音,高22米余,佛身硕长,比例均称,是我国现存铜像中最高的一座。在修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的摩尼殿的后壁,有悬塑的明代彩色观音像,姿态端庄优雅,形象生动自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与铜铸千手千眼观音,相映成趣。

5.甘肃拉卜楞寺千手观音像。在甘肃夏河县城西一公里处的“聚宝盆”(泥沙冲刷成的小盆地)内。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始建起一座拉卜楞寺,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规模宏伟,占地1300余亩。喇嘛住宅有万余间。拉卜楞寺内就有一座专门的千手千眼观音殿。

6.南京观音阁千手观音像。在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孝陵卫的观音阁大石壁,有一处明代永乐年间建立的观音阁,正德五年(1510)焚毁,仅剩遗址。今遗址上仅剩大石壁和须弥座。须弥座上有千手千眼观音像,头部被毁,但是雕刻精细,为明代初年石刻艺术之佳品。

7.桂林白龙洞千手观音像。在广西桂林,摩崖石刻上有明代僧人刻写的《塑观音像记》文,非常珍贵之古迹。《明僧祖圆塑观音像记》载称:

桂林府灵川县第四都见居在城 奉

佛 功德主唐凤同妻邓氏、大男唐观护合家等,发心备资,命匠鼎新塑装南无千手

千眼观音。全堂在白龙洞永远供奉。祈夫妻:偕老永偕,鸾凤之和。男女无刑,消除剋害。先祖高超,子孙长盛。

成化庚子年十月辛未日 塑住持僧祖圆 泰昊

右摩崖在南溪山白龙洞。高一尺九寸,宽二尺九寸。真书,径一寸一分。

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一四八〇年。[18]29

8.西安大兴善寺木雕千手观音像。在陕西西安市城南约三公里,创建于西晋始至泰康年间,为佛教密宗发祥地,是西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初名遵善寺,隋开皇二年(582)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虽改名大兴善寺。隋初,印度僧人那莲提黎耶舍等“开皇三大士”在此传播密宗法旨。唐玄宗时,印僧善无畏等“开元三大士”在寺内翻译密宗经典500余部。寺内藏有宋代木雕千手观音像一尊。

五、结 语

在《中国巫术通史》研究的内容中,对于藏传佛教的千手观音崇拜而言,千手观音的祭祀巫术是颇有特点的。很显然它和汉传佛教的水月观音崇拜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的影响力,却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一样地面广量大而深入人心。敦煌千手观音崇拜流传于唐宋以后,尤其是西夏王朝的大悲经典,是直接从藏文翻译为西夏文,所以它在榆林窟的千手观音像也更具有藏传佛教的特色而其艺术性也显现为一个高峰,也是西夏王朝对中国文化杰出的贡献。

[1]松赞干布.玛尼全集:大悲观音千佛大史(藏文)[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

[2]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吕建福. 中国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Pel.chin.3352千手千眼观音壁画榜题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二十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

[6]高国藩. 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7]Pel.chin.3457河西节度使司空造大窟功德记(2—1)[M]//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二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

[8]Pel.chin.2291千手千眼陀罗尼经(9—2)[M]//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十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

[9]戴孚,撰. 广异记[M].方诗铭,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赞宁. 宋高僧传[M].《大正藏》第五十册.

[11]洪迈,撰. 夷坚志[M].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萧统,编.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俞樾,撰.茶香室续钞[M].贞凡,顾馨,徐敏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黄征,吴伟. 敦煌愿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53,172,265,308,664,672,674,694,703,709.

[16]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 中国名胜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17]任宝根,杨光文,编著.中国宗教名胜[M].卿希泰,曾召南,审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8]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桂林石刻[M].内部资料,1977.

(责任编辑 郑 玲)

高国藩(193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民俗文化学、敦煌学等。

猜你喜欢

观世音观音菩萨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观音送子图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风华绝代的大唐音乐剧:菩萨蛮与破阵子
佛像面前的菩萨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