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1)
2017-05-12杨琳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民俗语言文化】
《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1)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金瓶梅词话》虽然已有众多学者做过校释,但其中的难解之处仍然比比皆是。笔者此前曾对第一回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做过考释,远没有清理干净,所以此文继续专就第一回中的疑难词语加以校释,前人已有定论的自然不在讨论之列。一回之中就有如此多的问题,可见《词话》的校释工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差不多了,而是任重道远。
金瓶梅词话;疑难词语;俗语词;训诂
《金瓶梅词话》(下简称《词话》)虽然已有众多学者做过校释,但其中的难解之处仍然比比皆是。笔者此前曾对第一回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做过考释[1],远没有清理干净,所以此文继续专就第一回中的疑难词语加以校释,前人已有定论的自然不在讨论之列。一回之中就有如此多的问题,可见《词话》的校释工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差不多了,而是任重道远。
题起
题起当时西楚霸王,姓项名籍,单名羽字。
题的言说义来自手的动作义,具有相同引申轨迹的还有“拉”“扯”“掰”(瞎掰)“拆”“拽”等,这些原本表示手的动作的词也都引申有言说义。厦门话中“拆”有分析、说明的意思,吴语中的“拆空”指没有根据地瞎说,山西忻州话中“拆拆道道”指东拉西扯地闲聊。《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你这和尚甚不知礼,怎么敢满口胡柴?”“胡柴”义为胡说、胡扯,柴的本字应为拆。天津话中称夸夸其谈地显摆为“拽”,如:“别瞎拽了。”此义也是来自拉扯义。故言说义之题的本字应为提。
败
一旦被韩信所败,夜走阴陵,为追兵所逼,霸王败向江东取救。
梅节:“败向江东取救,‘败’应为‘欲’,形近之误。”[2]此说非是。败本字可通。《玉篇·辵部》:“,蒲迈切。坏也,散走也。”《广韵·夬韵》:“,散走。”即败之异体。《说文》:“,也。”段玉裁注:“与败音义同。”日本空海《篆隶万象名义》卷丗二《辵部》:“,蒲快反。也,也。败字。”《王仁昫刋谬补缺切韵》卷四《怪韵》(P.2011):“,坏。亦作败。”“散走”就是溃逃。“败向江东”谓逃向江东。
费
虞姬曰:“大王莫非以贱妾之故,有费军中大事?”
白维国、卜键校记:“‘废’原作‘费’,酌改。”[3]梅节:“‘费’刘本栋校订本改‘废’。戴同。第五十七回:‘不忍见梵王宫之费败’,‘废’亦误‘费’。”[4]按:费本字可通,无用改易。费有损耗义,引申为废败。《三国志·魏志·和洽传》:“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故费一时之农,则失育命之本。”《灵枢经》卷十一《刺节真邪》:“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明梦觉道人辑《三刻拍案惊奇》第一回:“姚居仁在外竟费了书。”
起手
那汉王刘邦原是泗上亭长,提三尺剑,硭□山斩白蛇起手,二年亡秦,五年灭楚,挣成天下。
白维国:“起手,开始(工作或事业)。”[5]未确。应为起事、起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我们一同起手的人,他两个有造化,落在这里。我如何能够也同来这里受用。”
伟
见四人须鬂交白,衣冠甚伟。
伟,奇异。《说文》:“伟,奇也。”《管子·任法》:“无伟服,无奇行。”尹知章注:“伟服奇行,皆过越法制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
所遊
朕昔求聘诸公,如何不至?今日乃从吾儿所遊。
所遊即交游,交往,所是动词词头,跟常见的名词性的“所游之人”含义有别。
抱龙
鸿鹄高飞兮,羽翼抱龙兮,横蹤四海。横蹤四海兮,又可奈何。虽有繑缴兮,尚安所施。
白维国、卜键校注本作:“鸿鹄高飞兮,羽翼抱龙。羽翼抱龙兮,横纵四海。横纵四海兮,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兮,尚安所施。”梅节:“羽翼抱龙兮:《史》《汉》张良传均载此歌,上有‘一举千里’四字。‘抱龙’作‘已就’。词话底本‘已’误‘包’,又误‘抱’。‘龙’字草体与‘就’形近,第四十九回‘宋圣宠’误‘宋盘就’;第六十九回‘大红团就蟒衣’,‘龙’则误‘就’。”[6]按:《史记·留侯世家》作:“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汉书·张良传》作:“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羽翼抱龙”不辞,梅说可从。《词话》“鸿鹄高飞兮”下脱漏“一举千里”。
横蹤
横蹤四海。
蹤为縱之借。横縱,亦作横從,肆意,随意。唐韩愈《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從,无所统纪。”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七十九《江西提刑司·词诉约束》:“部内之官或横縱害民而不问,反不捐细大,务以听讼为尽职。”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卷四十九内翰曾准《曾舍人巩行状》:“周氏子高横縱淫乱,至贼杀平民,污人妇女。”“横縱四海”谓到处随意翱翔。
繑缴
虽有繑缴兮,尚安所施。
繑有套裤的带子、草鞋等义,此处均不可通。矰古或作缯。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雁》:“鴈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明方孝孺《二禽咏》:“文彩羡孔鸾,缯缴或暗投。”繑为缯之形误。
到个去处
诗人评此二君,评到个去处。
到个去处,到了一个地方。此谓评到了点子上。类似于说“到家了”。
与了
一个好色的妇女因与了破落戸相通,日日追欢,朝朝迷恋,后不免尸横刀下。
梅节:“与了破落户相通:‘了’应为‘個’。本书底本‘個’简作‘个’,与‘了’形近多混讹。”此说非是。第一回:“你与了我一纸休书,你自留他便了。”第三回:“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与了他为妻。”第五十回:“可可薛爷在那里悄悄与了个熟老娘三钱银子。”第三例“与了”又用“个”,可见“了”字不误。“了”为表示动作完成的时态助词。“与了破落户相通”谓跟破落户私通。
乞
端的不知谁家妇女谁的妻小?后日乞何人占用?死于何人之手?
妇人陪武松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身上。武松乞他看不过,只低了头,不理他。
王利器:“乞,吃的俗别字。吃:被,受。”[7]白维国:“乞qǐ 表被动。被;让。”[8]这里的“乞”表示被动是没有问题的,但上面的两种解释反映了学术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乞”表被动源自“吃”的食义,一种观点认为“乞”表被动源自“乞”的给予义。前者以江蓝生为代表[9],后者以张惠英为代表[10]。就北方话而言,前一种观点更为合理。理由正如江蓝生所指出的,近代北方话语料《词话》《水浒传》《清平山堂话本》等当中,“乞”没有给予义的用例,这使源自给予义的观点缺乏前提依据。《词话》中表被动也写作“吃”。如第一回:“叔叔是必上心搬来家里住,若是不搬来,俺两口儿也吃别人笑话。”“妇人吃他几句抢的通红了面皮。”“乞”也有用作“吃”的例句。如第四十六回:“姐姐们都乞勾来了罢。”第八十六回:“敎他乞自在饭去罢。”所以“乞何人占用”之“乞”也是“吃”的俗字。
大扠步
大扠步走上岗来。
王利器:“大扠步,即跨大步。今谓两腿分开为‘扠开’。”[11]白维国:“大扠步,迈开大步。”[12]没解释扠的含义。白维国、卜键校注:“大扠步——迈开大步。《类篇·手部》:‘扠,行也。’通常作‘大踏步’。”[13]训扠为行,仅见《类篇》,《汉语大字典》(第2版)转录《类篇》,没有例句。今谓扠未见有行义,《类篇》义训当为“行马”之脱漏。《说文》:“枑,行马也。从木互声。《周礼》曰:‘设梐枑再重。’”《系传》:“臣锴按:《周礼》掌舍之职也,注曰:‘若今之行马也。’臣谓此所以为卫也。汉魏三公门施行马。枑者,交互其木也。”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八《宫室》:“行马,梐枑也。宋谓之杈。宫府门设之,古赐第亦门施行马。”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御街》:“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扌旁与木旁古常通用,故扠亦用于行马义。《类篇》所释当为“行马”,刻本脱漏马字,遂使义不可解。
扠字之义,当以王利器之解为是。扠步即交叉步伐,两腿交错而进,是迈步的形象说法。第二十一回:“一面从粉壁前扠步走来,抱住月娘。”第一百回:“于是扠步来到方丈内,只孝哥儿还睡在床。”字亦作岔。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赵公明正欲用鞭复打赤精子顶上,有广成子岔步大叫:‘少待伤吾道兄,吾来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说完大岔步便走了。”
容易得晚
此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
容易,很快。《汉语大词典》:“容易,谓某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快。”宋司马光《又寄聂之美》诗:“心目悠悠逐去鸿,别来容易四秋风。”宋陆游《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容易得晚,谓很快就到了晚上。
却
放翻身体,却待要睡,但见青天忽然起一阵狂风。
梅节:“却待要睡:‘却’应为‘恰’,本书二字音近通假。第二回:‘王婆却纔点上灯来’。第五回:‘听那更鼓时,却好正打三更’。第九回:‘那土兵齁齁的,却是(似)死人般挺在那裹’。‘却’均为‘恰’。”此说非是。“却”自有正恰义。《汉语大词典》:“却,副词。正;恰。”举例有唐杜甫《水宿遣兴》诗:“归路非关北,行舟却向西。”《西游记》第三回:“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却就有天使来请。”
掀
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跨一伸,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侧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了一声,把山岗也振动。
王利器:“掀,即举起。”[14]举起腰胯如何抓取猎物?难以理解。其他词典及注本都回避该词,不作解释。美国芮效卫(David Tod Roy)的英译本将“掀”译作 sideswipe(侧击、擦边撞击)[15],“掀”没有这样的含义。
吴越指出:
高元钧的《武松传》说这一节,是按照《水浒传》的原文发挥的,老虎一扑没扑着之后:“只见老虎的腰呼的一声往上扬——‘咵’的一声打过来,武松又闪身躲一旁。‘咵嗒!’这只虎用胯打没打着武老二,‘哞儿!’把尾巴一拧像杆枪,兜着个地皮往上扫,又奔那好汉武二郎……”他把“一掀”解释成“用胯打”,“胯”是臀部,也就是“老虎屁股”,怎么用来“打人”?可见连他自己也没弄明白。
王丽堂的评话就没有按照《水浒传》的原文走,而是改为:虎有三威,第一威是虎啸,第二威是虎扑,第三威是用虎尾扫。她也知道这“一掀”不好讲,给“虚化”了。
这“一掀”,从字面理解,似乎是把腰拱起来。可这只是“发威”,结合吼叫声,可以震慑人心,是吓唬人的行径,并不是老虎“拿人”的本事。[16]
按:掀有举起义,这里应该是耸身跃起的意思。扑是往前扑冲向猎物,掀是从高往下压向猎物。
却
武松一跳,却跳回十步远。
却,《汉语大词典》:“副词。竟。”宋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诗:“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且说西门庆和那婆娘,终朝取乐,任意歌饮,交得熟了,却不顾外人知道。”
挝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乘势向前,两只手挝在大虫顶花皮,使力只一按。那虎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武松尽力挝定那虎,那里肯放松。
挝,通抓,抓住。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那一片贪财心没乱煞,则他油锅内见钱也去挝。”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把这厮劈头劈脸泼拳搥,向前来我可便挝挠了你这面皮。”《西游记》第四十六回:“那大圣径至杀场里面,被刽子手挝住了,捆做一团。”
奔降
谷里獐鹿皆奔降。
奔降,难通。《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作“谷口麋鹿皆奔忙”,降为忙之音误。
幾
臂腕落时坠飞炮,爪牙挝处幾泥坑。
“幾泥坑”不通。《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作“爪牙爬处成泥坑”,幾为成之形误。
使
当下这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的动不得了,使的这汉子口裏儿自气喘不息。
白维国、卜键校注:“使,累。”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中“使”都有劳累义。[17]“使”的劳累义应该是役使义的引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所居卑末,使役苦辛。”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待之既薄,使之又苦。”役使则辛劳、劳累。河南话中有这样的说法:“要是还那样干,非把人都使死不可。”[18]这里的“使”既可以理解为役使,也可以理解为劳累,这种两可的语境正好说明了劳累义来自役使义。
踈软
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踈软了。
“踈”梅节梦梅馆校定本(1998)改作“酥”。“踈软”不误,义为疏松软弱。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三亦作“踈软”。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盖河性遇疎软则过,遇坚实则斗。”
磕脑
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个人,把虎皮缝做衣裳,头上带着虎磕脑。
王利器:“虎磕脑,虎皮色裹头巾。”[19]《汉语大词典》:“磕脑,古代男子裹头的巾。”白维国:“虎磕脑,虎头形的盔帽。磕脑,一种脑后有连帽厚巾可护颈项的头盔,武士用。”[20]
按:磕脑不是头巾,是帽子、头盔。张庚、郭汉城介绍说:
宫廷中发展最多的,还是神仙鬼怪的装扮。除了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冠帽……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儿、套头、磕脑、簪形和脸子。形儿是全身性的,把演员从头到脚改扮成剧中的动物,如狮、虎、鹿、鹤等。这在汉代百戏中已很盛行,一直流传了下来。套头即是假头,同形儿一样古老,用来塑造整个头型(包括脸部)。磕脑,一作□脑,多为动物形象冠,即在冠帽上塑有各种动物形。另外还有老君磕脑、佛磕脑、大目犍连磕脑、四大菩萨磕脑等。
可见磕脑是帽子,而且扮演任何动物人物都可以戴,不限于武士。
刚义
那两人手里各拏着一条五股刚义。
梅节:“刚叉,‘刚’刘、戴改‘钢’。”按:刚、钢古今字,改之无谓。汉李尤《金马书刀铭》:“巧冶炼刚,金马托形。”《北齐书·綦母怀文传》:“又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新唐书·卓行传·元德秀》:“颖士若百炼之刚,不可屈。”《再生缘》第二四回:“卫焕推开身下马,刚鎗一把点心苗。”义,叉之俗字。
太柔则废
世上惟有人心最歹,软的又欺,恶的又怕。太刚则拆,太柔则废。
后二句出自《汉书·雋不疑传》:“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拆”为“折”之俗字,谓太刚硬则易折断。废,坍塌、倒伏。《说文》:“废,屋顿也。”王筠句读:“基址不坚,因而废顿。”顿即顿首之引申,谓由上坠下,倾圮,倒塌。《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裂。”高诱注:“废,顿也。”太柔则废,谓太柔弱则难以自立而倒伏。
红尘多才奇才
柔软立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青史几场春梦,红尘多才奇才。不湏计较巧安排,守分而今见在。
王夕河:“第一个‘才’字施蛰存校本、戴鸿森本、陶慕宁本、梅节本等皆酌改为‘少’字,恐非。……‘才’字则可作‘哉’或‘则’的借字,如此文意可通。”王说未知其来源。上词的后面四句本自宋朱希真(名敦儒)《西江月·自乐》(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见在。”可见“才”确为“少”字之误。
词的前四句见于明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七十九回:
软弱安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纯斧锤砖易碎,快刀劈水难开。但看发白齿牙衰,惟有舌根不坏。
这应该是当时流行的民间劝善格言,见于多种明代典籍。明刘子明辑《妙锦万宝全书》(万历四十年(1612)书林刘氏安正堂重刊本)卷六《律法门·律令行移》下辑录《西江月》四首,其一为:
软弱安身之本,刚强强惹祸之灾。无争无竟是贤才,亏我些儿何害?铊斧敲金易碎,铜刀劈水难开。世人笑道我痴呆,管取前程自在。
明吕得璜《叹世事》(《合阳文史资料》第七辑《合阳杂咏专辑》):
软弱安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钝斧锤砖会碎,快刀劈水难开,但看发白齿牙衰,唯有舌根不坏。
托名唐吕岩《百字箴》(《醒心宜读》):
大着肚皮休闷,尽教八字安排。得宽怀处且宽怀,亏我些儿何碍□钝斧分金易碎,钢刀劈水难开。别人说我且妆呆,凡事有成有败。快活也曾经过,辛苦也曾受来。古云由命不由乖,好歹自家忍耐。柔弱立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不嗔不怒是贤才,管取前程远大。[13]
由上可知,《水浒》中的“纯斧”之纯、《妙锦万宝全书》中的“铊斧”之铊,均为钝之讹误。
缠髻
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
王利器:“缠髻儿,将头发挽成卷。”[21]白维国“缠髻儿,用线绳缠扎的发髻,是少女发式。”[22]白说近是。缠扎不一定用线绳,可以是巾帕。宋章惇《开梅山》诗:“白巾缠髻衣绕頵,野花山果青垂肩。”元张翥《蜕岩词》卷上《沁园春·次韵李元之听董氏双弦》:“花间客,任鸾绡缠髻,更尽余杯。”明杨慎《贵州杂咏》:“绮缯缠髻作雕题,铁距穿鞋学马蹄。”
乔模乔样
做张做势,乔模乔样。
乔模乔样,妖里妖气,模样不自然。明末陶贞怀《天雨花》第四回:“看见桂香乔模样,人人都道活妖精。”乔在宋代以来常用于矫揉造作、假装等义,其来源未见有人阐发。窃谓此义是从本义引申而来。《说文》:“乔,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高而曲则不平。《庄子·在宥》:“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陆德明释文:“崔(譔)云:乔诘,意不平也。”不平则反常、怪异。《礼记·乐记》:“齐音敖辟乔志。”孔颖达疏:“言齐音既敖很辟越,所以使人意志骄逸也。”“辟越”谓怪僻越常。反常义用于人身上就是矫情、做作、假装。
出落
止落下金莲一人,长成一十八岁,出落的脸衬桃花,眉湾新月。
王利器:“出落,青年人身体容貌的变化,一般多指青年女性变得更漂亮。”[23]白维国:“出落,出挑;身体发育。”[24]两种解释都不准确。“出”有脱离义,如“出家”“出世离群”。“出落”同义连文,谓脱旧换新,蜕变,变成。也说“出退”。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十一出:“抬举偌来大,出退得全别,俺孩儿现世的观音样,羞花也闭月。”也说“出脱”。《红楼梦》第四回:“隔了七八年,虽模样儿出脱的齐整,然大段未改,所以认得。”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大郎领他到里面,交付与自己娘子,道:‘你与小叔叔把头梳一梳,替他身上出脱一出脱,把旧时衣服脱掉了,多替他换了些新鲜的。’”末例是说将衣着改变一下。
不觉
主家婆察知其事,怒令家童将金莲武大即时赶出,不容在房子里住。武大不觉,又寻紫石街西王皇亲房子,赁内外两间居住,依旧卖炊饼。
“不觉”常见的意思是不知道、没察觉,这里讲不通。后世排印本将“不觉”连下读,不知作何理解。这里的“不觉”是无所谓、不在乎的意思。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四十回:“不知拿着大事是个富家,率性诈他千百,这叫削高堆,人也不觉得。”
合气
原来金莲自从嫁武大,见他一味老实,人物猥□,甚是憎嫌,常与他合气。
王利器:“合气,吵嘴、打架,都叫合气。”[25]白维国:“合气,斗气;为意气相争。”[26]合常见的意思是投合。如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高参领》:“高访之,相与较谈,言多不合气,复不相下。”这里的“合气”就是意气相投。“合气”怎么又有斗气的意思?“合”是两物交接,交接就有触碰,触碰就是争斗。元佚名《小屠孙》第十出:“孩儿,你如今与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还心愿,也免在家闲争合口。”合口,争吵。另一方面,斗也有投合的意思。李贺《梁台古意》:“台前鬬玉作蛟龙,绿粉扫天愁露湿。”清王琦汇解:“今人谓木石镶榫合缝之处谓之鬬。鬬玉,以玉相鬬合,作台前栏楣而镂为蛟龙之形也。”
好杀
但凡世上妇女,若自己有些颜色,所禀伶俐,配个好男子便罢了。若是武大这般,虽好杀也未免有几分憎嫌。
高文达:“好杀,极言其好。”释义是。“杀”是程度副词,相当于“死”,字亦作“煞”。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准备着洞房花烛夜,则怕今朝好杀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端详可憎,好煞人也无干净。”
人等
街上里老人等作贺他,送他下处去。
句子应断为“街上里老、人等作贺他”。人等,众人,许多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尚书夫人及姑姨姐妹合衙人等,看见了德容小姐,恰似梦中相逢一般。”
合
武松回头,见是哥哥。二人相合,兄弟大喜。
梅节:“‘合’应为‘會’。本书底本‘會’简作‘会’,与‘合’形近易混讹。”[27]王夕河:“‘合’字乃是‘會’的同源字,义也同‘會’。‘合’字在甲骨文中即有‘会合’之义。……故此‘合’字可作为‘會’的同源字对待,非为误字。”[28]
按:王说非,梅说是。“合”在上古虽然有相会义,但在明清白话中说“会”不说“合”。《词话》其他地方都说“相会”。如第五回:“待他再差使出去,却又来相会,这是短做夫妻。”第二十一回:“他说吴家的不是正经相会,是私下相会。”第三十四回:“藏他在僧房内与小姐相会。”第五十一回:“西门庆冠带了就往衙门中来,与夏提刑相会。”第五十五回:“且说苗员外自与西门庆相会,在太师府前便请了一席酒。”“相合”的说法《词话》中仅三例,其他两例为:第二十九回:“今岁丁未流年,丁壬相合。”这里的“相合”是相符的意思。第三十七回:“就是韩道国与他相合,倒是后边去的多。”此“相合”指交媾。都不是会面义。
下处
街上里老人等作贺他,送他下处去。
王利器:“下处;歇宿处;客店。”[29]白维国:“下处,住处,多指临时性的。”[30]释义正确,但“下”义未明。“下”有落义,故称落户为“下户”。《汉语大词典》:“下,引申为落户。《人民日报》1948.3.21:‘在那下,在那分地。’”落止即歇息、歇宿。元佚名《硃砂担》第二折:“这两头的两个店,都是小本钱客商的下在里面。”《词话》第五十一回:“他店内房屋宽广,下的客商多。”“投”有下落义。宋杨万里《和周仲觉》:“火细霜还重,风停叶自投。”故亦引申为投宿。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排下笑来
那妇人一面脸上排下笑来。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和崇祯本“排”均作“堆”,各自都通。“排”有陈列展现义。“排下笑来”谓现出笑容来。明陈函辉《詈椒阁中病齿偶食腐脆甚侑之以辞》(见《小寒山子集》):“以此忽得齿刚报,忍痛吞声强排笑。菜根难咬物皆然,贫家无可供食料。”两说各通的字词,不能视为互误。第一回:“若似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是。”梅节:“‘是’水浒、崇本作‘字’。第十六回:‘他若敢道个不是,俺们就与他结个大疙瘩’。‘字’亦误‘是’。”梅说非是。
肉果儿
怎的肉果儿也不拣一筯儿。
白维国:“肉果儿,菜肴中的肉块儿。”[31]“肉果”未见有肉块义。按上文云:“都拿上楼来摆在卓子上,无非是些鱼肉果菜点心之类。”“肉果儿”应为肉和水果。
睁起眼来
武松睁起眼来说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的噙齿戴髪的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伤人伦的猪狗。”
“睁起眼来”不是睁开眼来,因为此前并没有闭眼,这里是瞪大眼睛的意思,“睁”相当于“瞋”。第四十一回:“贼不逢好死的强人,就睁着眼骂起我来。”第四十八回:“只像那里搀了分儿一般。睁着眼。和我两个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贼头领,闻此语,佛也应烦恼。嚼碎狼牙,睁察大小。”“睁”都是瞪大眼睛的意思。
口里指着说道
妇人吃他几句抢的通红了面皮,便呌迎儿收拾了碟盏家火。口里指着说道:“我自作耍子,不値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
“口里指着说道”之“指着”表意不明,当为“支吾”的音误。明张居正《四书集注阐微直解·论语》卷十一:“费是季氏的私邑。昔冉有因夫子反复折之,理屈词穷,又设词支吾说道:‘季氏之欲取颛臾非有他也,只为颛臾的城郭完固而又近于已之费邑耳。’”清徐震《合浦珠》第五回:“钱贞不能隐匿,只得支吾说:‘初去时,俱是郑心如诱引,以后惹祸之由,老奴尚未知其详。’”
好的
这妇人见抅搭武松不动,反被他抢白了一场好的。
“好的”不好理解,崇祯本删除。白维国:“好的,反语,指难听的话。”[34]《词话》中“好的”处于句末的有好些用例。如第三十九回:“我说哥不受,拏出来倒惹他讪两句好的。”第四十六回:“一面把玳安呌到根前,吃月娘尽力骂了几句好的。”“玳安道:‘你还说哩,为你来了,平白教大娘骂了我一顿好的。’”第五十一回:“俺每刚才在后边陪大妗子、杨姑娘吃酒,被李桂姐唱着灌了我几钟好的。”第七十六回:“西门庆道:‘他吃我把奴才拶了几拶子好的。为你这奴才,一时小节不完,丧了两个人性命。’”其中后两例中的“好的”就无法理解成“难听的话”了。“好的”应该是程度补语,“灌了我几钟好的”“拶了几拶子好的”意为“好好灌了我几钟”“好好拶了几拶子”。“反被他抢白了一场好的“相当于“反被他好好的抢白了一场”或“反被他好一场抢白”。“好的”也可以放在动词前。第七十六回:“韩道国老婆不来便罢,若来,你看我指与他一顿好的不骂。”将状语“好的”放到动词后作补语,这应该是作者的方言。
正
我叫他又不应,只顾往县前那条路去了,正不知怎的了。
正,实在。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宫殿被灾》:“今矿税流毒,遍满区宇,动以三殿两宫大工为辞,且云停止有日,正不知告竣何日也。”清 钱澄之《田间尺牍》卷一《与家绍隆》:“拙集六种,甫刻其四,卷帙浩繁,资费不赀,正不知告成何日。”
要
妇人骂道:“贼混沌虫,有甚难见处。那厮羞了没脸儿见你,走了出去。我猜他一定叫个人来搬行李,不要在这里住,却不道你留他。”武大道:“他搬了去,须乞别人笑话。”妇人骂道:“混沌魍魉,他来调戱我,到不乞别人笑话。你要便自和他过去,我却做不的这样人。你与了我一纸休书,你自留他便了。”
要,想,愿意。“不要在这里住”谓不愿在这里住,“你要便自和他过去”谓你愿意就自己和他过日子去。
亲难转债
那妇人在里面喃喃呐呐,骂道:“却也好,只道是亲难转债。人自知道一个兄弟做了都头,怎的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嚼咬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搬了去,到谢天地,且得冤家离眼前。”
白维国:“亲难转债,亲戚间也不能转承债务,比喻难于得到别人的帮助。”[35]这一解释字面上勉强说得过去,但放在上面的语境中并不和谐,潘金莲或武大没有让武松分担什么困难忧愁。
龙潜庵:“亲难转债,亲人难于借债。比喻愈是亲人愈难求得帮助。”[36]刘敬林亦主借债说:
“转”不是“转承”,而是“转借”。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之三:“从公未怪多侵酒,见客唯求转借书。”“转借”同义连用,即借取:借。在吾乡南阳方言中今仍常见这种说法,如某生意人一时钱不凑手而影响生意,别人或劝言“转借几个不就都开了”。言借“几个”。而“债”亦用如动词“借债”。《管子·问》:“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言借而食的有多少家。又《穆天子传》卷三:“债车爱载”郭璞注:“债,犹借也。”《词话》“转债”为同义连用,即“借债”。[37]
古今辞书未见训“转”为借者,说“转”有借义,证据不足。皮日休诗的“转”与“多”对文,是频度副词,“转借书”是再次借书或反复借书的意思。《汉语大词典》释为“托请他人借取”,亦未确。
霍松林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241):“亲难转债,意为自己亲人可以指靠。”这种理解与原话如何关联,不得而知。
窃谓“亲难转债”之“難”当是“雞”之形误,正如“扠儿難”之“難”为“雞”之形误一样。“雞”又为“极”的音借。债即责,指责怨、责怪。《汉书·张骞传》:“汉使乏绝,责怨,至相攻击。”“亲极转债”是说太亲近反生责怨。类似的说法如《诗经·小雅·角弓》:“兄弟昏姻,无胥远矣。”郑玄笺:“亲亲之望,易以成怨。”宋陈则通《春秋提纲》卷二《秦晋兵争例》:“大恩易怨,人情之常。”明刘鸿训《四素山房集》卷九《报张云桥县主》:“每一念及,喜极转悲。”明屠隆《彩毫记》第二十二出:“君王乐极转生哀,鼙鼓渔阳动地来。”清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诗钞卷六《过仆固怀恩墓》:“气骄非易制,宠极转成怨。”
[1]杨琳.“金学”基础有待夯实——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校释为例[J].文学与文化,2012,(4).
[2][4][27]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9.9-10.16.
[3][6][13][32]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23.34.61.
[5][8][12][20][22][24][26][30][31][34][35]白维国.金瓶梅词典[Z].北京:线装书局,2005.301.300.300.166.43.56.158.421.326.155.310.
[7][11][14][19][21][23][25][29][33]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33.26.328.211.12.97.141.23.355.
[9]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J].中国语文,1989,(5).
[10]张惠英.说“给”和“乞”[J].中国语文,1989,(5).
[15]David Tod Roy.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2013.
[16]吴越.吴越品水浒:品人篇[M].东方出版社,2007.24.
[17]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中华书局,1999.3429-3430.
[18]孙明和.伊洛词话[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171.
[12]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972.
[13]袁啸波.民间劝善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01.
[14]高文达主编.近代汉语词典[Z].知识出版社,1992.289.
[28]王夕河.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M].漓江出版社,2012.9.
[36]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77.
[37]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M].线装书局,2008.4.
【责任编辑:周 丹】
H136
A
1673-7725(2017)04-0032-10
2017-03-17
杨琳(1961-),男,甘肃临夏人,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