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认同困境下的思考

2017-05-12胡小爱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政治思想

胡小爱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文化与教育】

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认同困境下的思考

胡小爱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显著标志就是主流思想政治认同状况,即在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上体现为个体内在各心理维度的认同和外在各具体行为的认同。本文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络情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现状困境和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成因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构建和完善高校系统的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高质量、有组织、择重点全面占领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教育阵地;分群体类别、分时间节点、分网络区域开展好各类教育引导。

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认同困境;提升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越来越在民众社交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大学生使用手机终端(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上网几乎已经达到了全覆盖,人均周上网时长远远超过了我国网民的26.5 小时。大学生实时、广泛接触海量良莠庞杂的信息,随着网络多元意识形态的植入式宣传与快速传播扩散,移动互联网络日渐成为各类意识形态角逐的主要场域。

然而,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网络作为传播手段,将微博、微信、QQ、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介作为工具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和行为)无论在顶层系统设计、有关部门协同合作,还是教育引导的内容设置、方式方法,亦或是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都存在设计和建设、改进和提升的巨大空间。

一、移动互联网络情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现状和困境

宏观观察当前高校移动互联网络空间内容发现,主流思想政治认同状况,包括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政治认同方面,大学生国家层面的大局意识强,个体层面存在“95后”年青群体共有的问题,如过于注重个体竞争而集体观念不强、生活追求多元、理想信念不坚定等。在移动互联网络的隐匿环境下,大学生对国家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评论、表达、转载传播等中体现出普遍的信任和认同。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学习行动、自我管理服务行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方面,部分大学生呈现出缺乏意志、懈怠应付的消极心理和举动。二是国家认同方面,大学生对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归属认同感强烈,在爱国的具体行动上表现出了积极、理性的一面。三是文化认同方面,大学生文化范畴归属普遍正确,然而受多元文化甚至亚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和习俗的传承、传播不够,极少部分则盲目崇拜他国文化。四是群体认同方面,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层级群体普遍做出身份认同、职业认同、管理认同等行为。

微观探究当前大学生现实生活学习工作发现,少部分大学生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认同存在表象认同和内心实际背离、心理认同和行为实践背离等现象。一是表象认同和内心实际背离。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学校制度的规范、美化个体形象,或是出于评奖评优、入党等目的,部分大学生在校内师生群体中表现出高度外在的思想政治行为认同表象,内心实际如认知、情感、责任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心理认同度却不高,甚至存在不认同的观念。具体可表现为在隐匿、其他开放的网络空间表达认同度不高或不认同的思想政治言论。二是心理认同和行为实践背离。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意志力薄弱,知易行难,很难将内隐的思想政治心理认同外化为具体的思想政治认同行动。

二、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成因

(一)要素本身质量不高

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实施移动互联网络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学习者即“95后”大学生群体和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信息、教育方法和手段)。

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业务能力有待加强。该队伍主要由职数不多的团委老师和身兼大量学生事务性工作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组成。从现实情况看,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较低,同时掌握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和信息技术学的专业人才不多,且普遍流动性较大。如何组建并维持一支能较好地掌握学生特征和思想动态、具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练运用网络开展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的专兼职稳定教师队伍,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本身不容乐观。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持续性、贴近性、互动性等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导致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信息含量大,专业性强,但普遍缺乏关注度和浏览量,部分学校专题网站更新不够;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的公众微信平台、官方微博的覆盖面广,关注度相对较高,但从其推送文章的主题、质量、数量、阅读量等看,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的涉入度尚有较大的潜在空间,专业性不够,其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明显不足;微信群、QQ、论坛、贴吧等阵地更多地处于被少部分思政工作者队伍“关注思想动态”而非“积极教育引导干预”的状态。

“95后”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偏差。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成长于安逸的社会家庭环境,国际环境、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等不良影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心理素质薄弱。面对处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富有自主参与意识和擅长网络沟通特征的各类大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度不高

大学生是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主体,其心理各个维度即思想政治心理认知、情感态度、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同短板。心理认同是促成相应认同行为(即政治认同行为、国家认同行为、文化认同行为、群体认同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作为移动终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认同尤为重要,需由浅入深,逐渐认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心理认知认同即初级层次的认同度不高。原有的繁杂良莠的多元思潮冲击、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社会经验的缺乏等等对大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造成了一定影响,认知状态因而不佳。二是情感态度认同欠缺。情感态度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在情绪、感情、心境上对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频率等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满意或排斥,热爱或憎恨,赞赏或厌恶等心理倾向综合情感水平和态度观念。[1]由于情感相对情绪,较为稳定,对于部分对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已经形成固有消极情绪的群体,原有表述形式呆板、切入点老套的信息会很快被过滤忽略,甚至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三是责任意识认同度不高。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信息后形成个体内在的责任感,并用“利国家、利社会、利他人”的准则来规范并约束日常行为的心理意识。然而,大学生普遍个体意识强烈,团队意识薄弱。四是价值观念认同要强化。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起着定向调节的重要作用,是认知理解和判断抉择的思维。当前,尚存在数量不小的价值观念扭曲的大学生群体。

(三)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以往通过国家政府、高校的制度规范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已经大大被消减甚至消失。[2]在移动互联时代,每个大学生都处在开放、虚拟、隐蔽、无序、平等、自由的网络空间,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信息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干预者、消费者。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传播迅速。另一方面,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管理,高校有关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二级高校、各学生组织等并未形成合力。面对渗透力和影响力极高的媒介形态,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抢占阵地、教育引导策略、信息搜集等方面都亟待加强。因此,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三、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注重顶层设计和协同合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转变以往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重的局面。在移动互联情境下,高校移动互联网络对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持续度上都达到了不可估计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将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党委的重点专项工作。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各个有关部门开展联动协作,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部门要有组织地安排和激励专业教师参与一线工作队伍培训、推送文章的主题制定和把关、移动互联网络关注热点难点的答疑引导等活动;各学生组织管理部门组织好学生干部协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完成基础性的工作,如话题选择拟定、话语表达修改,以更贴近学生,发动网络志愿者和信息员积极参与网络信息监控、理性发声和舆论引导等工作;教学管理部门要通过制度规范、树立典型等途径,在校内形成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形成人人参与高校的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少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庞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网络信息技术层面的监管,过滤不良信息、不良网站地址等。最终形成职责明确、架构清晰的教师队伍架构,形成系统的培训和例会制度、监督保障机制、应急处理预案、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等。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都会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重要影响。[3]它直接关系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能否顺利、迅速有效、高质量地开展。首先,作为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是事关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要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其进行高强度的业务能力培训并做好考核评价,制定一系列有助于稳定队伍、保障待遇和地位的制度,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其次,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更新和技术的更替都极为迅速频繁,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等的信息实时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须日新月异。因此,高校要邀请思想政治理论深厚、沟通说服能力突出、话语表述契合学生、编辑维护等媒介素养强的老师定期开展工作沙龙和培训,共享学习资源,最终提高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高质量、择重点、有组织、全方位占领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教育阵地

不定期开展思想动态研判,实时掌握广大学生移动互联网络的盘踞点、信息浏览和互动的时段高峰、信息关注热点、话语表述偏好等。据此,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教育的实时性、持续性、贴近性和互动性。及时、适时、适量、不间断地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学生关注事件等信息进行发布,并对后继舆论引导进行持续性干预。选取的内容信息、表达方式、话语特征要贴近学生的喜好,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浏览和有效互动。二是选择并经营好重点网络教育平台——关注量极大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当前,高校直接联系广大学生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平台即为高校、团委、学生会、二级学院等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这些平台上有针对性设计教育引导效果强的文章进行推送,截取精华评论进行展示,增加有效互动和示范。三是有组织地全面开展教育引导。大力拓展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教育阵地(QQ群、微博、微信、人人网、贴吧、论坛等),增加双主体间的深度线上互动,即相当数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信息员、志愿者者等队伍在移动互联网络中与大学生之间开展话题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答疑解惑的服务工作中,通过“意见领袖”的引导和大众队伍的理性发声,对敌对势力的交锋回击,潜移默化地帮助需要政治思想引导的群体。

(四)分群体、分时段、分网络区域开展好各类教育引导

面对不同特征的群体,面对有着“95后”大学生特有的网络生活习惯的青年,在不同的网络区域中,不同的教育内容、形式、方式、载体等都会取得不同的教育引导效果。因此,在普适性的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要根据教育对象群体特征分类教育,要掐算重要时间对特定教育内容进行宣传,要按照不同网络区域的规律开展教育。具体来讲,要多开展调查研究,多总结实践经验,为有着共性的不同大学生群体,如同一性别、生源地、年级、宗教信仰、心理认同特征、心理素质等的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前确定时间节点,在重大事件日、历史纪念日、文化传统节日等时期做好教育引导。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在网络浏览集中的时段进行高强度的教育引导。在不同的网络区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如: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应提供实时性更好、专业性较强、表述风格严谨的信息,以供那些多半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较好、有主动浏览习惯的大学生学习;官方微信平台应提供更具贴近性和互动性、表述更为幽默接地气的信息;论坛、微信群、QQ群则应组织大量的网络志愿者和信息员,获得第一时间舆情信息,迅速引导思想舆论。

[1]魏永强,郑大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其生成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4,(3):16-21.

[2]魏晓文,李晓虹.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话语权构建的策略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90-94.

[3]姜晓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6):57-60.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马氏殿当

G641;G206

A

1673-7725(2017)04-0106-05

2017-02-10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追踪和提升机制”;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提升的机制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1635069)的研究成果。

胡小爱(1983-),女,浙江永康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政治思想
声 明
声 明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声 明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