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主体意识的异化及其回归

2017-05-12蔡菁

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异化

蔡菁

[摘要]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热潮兴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口号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意识亦在不断地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自为意识与实践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关乎学生的成长、教育的成败,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然而,手机科技的扩张,自媒体信息化不断发展,“消费主义”的兴盛,以及制度化等因素导致学生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自为意识缺失、实践意识弱化等问题不断凸显,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出现异化。若要使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回归,政府应做到规范网络,学校应做到加强学生意识化教育,教师应做到关心学生,学生应做到学会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

[关键词]主体意识;异化;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0105

0引言

15世纪初,人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我国教育界复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被唤醒。经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主体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从诸多的研究成果来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关键作用。反之,学生主体意识的异化,不仅会使学生的主体发展受到损害,更会阻碍教育的进步,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忧患。近年来,关于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见诸报端,校园欺凌、师生冲突、打架斗殴、虚荣攀比,不负责任等现象屡屡发生,不禁让人陷入思考,学生到底怎么了?因此,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必要。

1主体意识相关概念界定

人的主体意识由人的主体性衍生而来,人的能动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主体,并具有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显现为主体能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外界、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能主动参与现实生活,有不断改造世界与自我教育的意志、力量和能力。它既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认知,又表现为主体在实践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化认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客体的意识结构及行为操作结构。主体意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作为个体,其主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自为意识与实践意识[1]。

自我意识,指的是主体对自身的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认知把握,它是人的主体性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的“为我性”——“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2]。个体主体的自我意识涵盖了所有个人对自身独有特点(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等)和性质的追求与把握。主体需要通过对象关系与和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此,个体主体的自我意识不仅是一种个性化的意识,即个人对自我存在的关注和重视、对个体特点的察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更是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意识,包括个人所认知以及认同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等等。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在与外界关系的作用之中,能够进行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为意识,在哲学的范畴里,自为指的是自由、自觉地掌握了事物的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自为意识指的是个体主体的自主行为、自主认知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体主体对事物看法,对命运抉择的独立思考,通过对自身的肯定,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受外界干扰,不随意屈服,动摇自我的心智,能够自觉地对自己选择的前途负责,坚持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强烈的主体自为意识,总是凸显出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困难永不退缩、顽强伫立的坚强品质,以及越挫越勇、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超凡精神。由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未完成性”,在个体的世界里,总有可塑再造的可能,以及经过成长和发展中持续的自我建构的必然。因此个体主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显现不同的能力与价值,个体主体的自为意识也会随之提高,更增加对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强烈体认。

实践意识,个体的主体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故而个体的主体实践意识指的是人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个体主体在处于对象性的关系之中,会考虑自身所处的位置,依据自身的发展愿望、特点、目标等等制定规则,调整自身的活动,从而最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系列思维、探索、创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重点在于创造,关键在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只有真正做到行动的落实,体现出创造的精神,个体主体才真正得以实现。

学生是特殊的个体主体,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具复杂性与特殊性。学生的主体由于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懵懂、软弱、叛逆,其成长和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相应的,学生主体意识必然最大化地受到外界环境所影响和干扰而不断做出适应和改变。

只有健全的个体主体意识,才能塑造出完整良好的个体主体。只有培养出良好的个体主体,才能营造先进的社会主体。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亦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相关主体性品质的正确指引,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主体性品质的提高与进步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的主体意识随着后天的培养与习得而不断成长,但是其發展并非是“顺其自然”的,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氛围与自我修养的引导和影响以及制约。学生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对外界的认识与看法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朦胧与摸索之中,这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甚至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异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异化不仅会导致学生个体主体发展的受损,使学生主体不能健康成长,还会引发一系列校园冲突、社会矛盾等等,成为社会的忧患。

2学生主体意识异化表征及其隐忧

2.1主体自我意识的膨胀与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打响,此后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应然的学生主体自我意识是学生从自身特长、爱好、兴趣等出发,挖掘自己的学习需求,注重自我成长,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增加个人的经验,增强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自主性,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学习知识,增加阅历资本,增强个人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出现异化。在与他人相处时,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和扩张,“自我”变异为“唯我”。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的来源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权威与真理。在学习上不再需要依靠教师与同学。在与外界的交流中,由于网络“自媒体”交流平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社交,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了漠视、疏远甚至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对老师、家长不尊重,对同学欺凌、打骂,对学习不屑一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化和紧张化。自我意识的异化,使学生对周遭人与事感到漠不关心,只有自我主导,学生的成长失去爱和关怀的滋养。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能否健康的塑造,不仅紧系学生的未来,更对学校教育的成败、社会风气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主体自为意识的缺失与偏激

学生的自为意识理应具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与“不坠青云之志”的宏愿。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更具有时代使命感,加强学习,拓宽视野,进行自我教育,具备自我心灵的陶冶的素养,以及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然而现状是: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不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一味地逃避,甚至毫不犹豫将之丢弃。在自我价值取向上,学生对于物质、外貌的热枕更胜于对知识的渴望,攀比、虚荣的风气成了校园的常态。“看脸”“颜值决定未来”等影响着当今青少年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好还不如挣钱多长得好”。学生的首要责任是好好学习,但是很多学生以“对自己负责”之名反叛学校、对抗教师、违背家庭,忤逆远远超越了自主、自立。今天,学生对物质主义的崇呈现前所未有的狂热,当代社会转型产生的“消费主义”的不良反应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内在自为意识之中,转化在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中,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的发展,更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助长。

2.3主体实践意识的弱化与萎缩

人是实践的主体,无论是改造自我或是改造世界,人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则离不开行动与创造。因而,学生如要拥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就必须具备行动力与创造力。阻碍学生实践意识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的社会里,尽管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是学生的课业压力与学习负重仍然没有多大改观,相反,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学习重任。托管班、培优机构、补习课堂等教育产业的兴旺发展,许多学生连周末和节假日都让给了作业、考试、培优补习班以及特长班。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很难通过走出户外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探索经验。其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必然受到影响;(2)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相关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年轻一代极易沉迷于虚拟社交平台,更加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接触。同时,许多学习软件、知识问答网站的迅速发展,虽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但是运用网络获取知识而没有经过亲身的实践与体验(例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验证问题等),学生的感受是不完整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弱化;(3)校园里井然有序的教育管理、教师的强势话语,培养了整齐划一的学生队伍,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不敢“与众不同”,致使其创新能力萎缩,进而不利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使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失去活力。

3学生主体意识异化成因探索

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看似简明,但这种主体意识绝非孤立地单纯依靠内在进行生长,必定是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们所看到的学生主体意识异化的表征,无时不刻不受到时代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若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要认清和分析当下影响学生主体意识问题的宏观背景与微观因素。

3.1时代背景的转型

1) 手机科技时代的到来。叶澜先生提出:“如果我们不去认识今天身处的时代和社会,不去认识当今的变革何以产生,它带来什么和将走向何处,就很难从根本上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理解当代中国教育的不可规避性……”[3]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中,蕴含着社会矛盾激凸的隐忧。手机应用软件的推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令人们的生活更多元化。另一方面,手机的时尚热潮使很多人沉浸在虚拟网络的世界里,减少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关怀,现实中自我与他者的对话日渐式微。科技技术的蓬勃兴起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一种挑战。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来,手机科技作为一种媒介,不过是人类生产的物质及精神的综合体。但是,这种媒介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信息爆炸的现状充斥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急速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相对于成人较弱,更容易陷入手机的“诱惑”之中,学生封闭自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信息极易获取的时代里,不管是学习内容或是新闻资讯,都唾手可得,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膨胀,面对教师、家长等权威不以为然,与同伴的互助、互动也日渐淡漠。

2) “自媒体”与多元化价值并存的影响。互联网的迅猛扩张,在信息高度共享的社会中,人人都能成为媒体,都能通过各种软件平台传递公开信息。“自媒体”使信息传播转向多元化,也必然伴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旧有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规范受到新兴媒体文化的冲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根基尚未稳固的背景下,社会主流价值观与评判标准受到挑战,社会个体尤其是青少年难免会受之影响而变得迷茫困惑。“自媒体”衍生的一大批“网络红人”“段子手”“网络主播”等产业链,这些从业者大多数是年轻人,职业门槛较低,擅长借用外貌与语言吸引观众,从而产生商机,获得利益。在这样复杂网络环境的渲染下,学生容易被看起來光鲜轻松的职业所吸引,加之“消费主义”的泛滥,物质与利益已经鲜明地成为了人们的行动评判标准。在这充斥着浮躁与功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生以学习为首要责任的责任受到冲击。再则,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途径诸多,信息内容并不能一一核实考察。在道德标准多元化的现实下,学生对一些具有煽动性或是谣传性言论的吸收过程中,缺乏甄别和筛选的能力,对自身所认知的道德准则与责任准则会产生误导。这些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学生主体责任意识异化的现实因素。

3.2学校环境的影响

1) 制度化教育的局限。弗莱雷曾提出过学校教育是“银行储蓄式教育”,即教师不断地往学生脑海中存储灌输知识。今天更流传了这样戏谑的说法:“学校不仅教学模式像银行储蓄,在培养人的模式上也像银行的印钞票工作,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分数不一样,其余都是千篇一律的。”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不停地推进,“高考加工厂”式的学校依然是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热门选择。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校为了高效率提高升学,就会采取严酷的管理制度与纪律手段,例如,某小学要求所有学生上课坐姿一致,腰部与椅子靠背时刻保持平行,身体保持90度角,两手要交叉平行放在桌面;某中学要求学生包括发型、衣着、校徽配备、宿舍床铺被套全部统一,并定期检查,否则做违纪处理等等。高强度的教育管理会高效率地达到升学目的,可是这真的对学生的成长百利而无害吗?弗莱雷这样表述过:“规定,是把一个人的意识强加给另一个人。”[4]这些学校“强加意识”的做法将导致学生的个性意识走向两极:服从的学生会更服从,他们害怕自主,不敢创新,甘于平庸;不满的学生会增加更剧烈的叛逆心理,为求标新立异,不惜代价凸显个性,最终造成恶果。

2) 教师霸权依然存在。尽管我国现阶段教育理论一直在倡导师生平等和谐,但不可否认教师的地位转换还需时日。教师话语霸权仍然存在,教学上表现为满堂言,传话教学的灌输;教育目的上表现为工具主义价值取向,教师对学生缺乏关怀,一味强调升学率、教学任务;教育方法上表现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责罚、打骂等。教师权威的长期压制会对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学生成为教师的“依附”,失去主体自主与主体个性意识。在教育“统治”的模式下,受教育者负能量容易积蓄,如果能量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可能会进行消极地排解,如打架斗殴、逃学逃课、与教师冲突不断等,不利于受教育者自我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正确发展。

3.3学生自我约束的薄弱

毫无疑问,学生发展的决定者在于其本体,无论环境怎么影响,他们始终是自我成长方向的决定者。当代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自主空间不断增加的同时,亦受科技时代与信息技术的扩张而影响。自我约束能力与自律能力不够稳固,视野不够开阔,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逃避学业的压力,沉溺于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低头族”“拇指族” 的出现,使他们隔离于现实世界,远离与现实中他者的联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如果自身意志薄弱,个体主体意识便会被科技所奴役,教育培养的人才也会失去活力与生命力,堕落于平庸。

4学生主体意识回归的可行路径

4.1政府:加大治理网络环境力度

纯洁的网络时代环境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尽快推行规范的管理条例,补充完善相关的网络管理政策,尤其是对于当下出现的“自媒体”产业的泛滥,政府应做出有效的规范措施,对具有煽动性、误导性、危害性的舆论进行制约,实行操作性强可行性高的治理手段,净化网络环境。针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与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取向,政府应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抵制不良行为,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4.2学校:注重意识化教育

诚然,学校的制度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改造,但应当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改造都是发展。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意识化教育,加强他们的自为意识与实践意识,锻炼自主创新,张扬个性的能力。“意识化使人寻找自我肯定,并避免狂热的产生。”[4]青少年通过接受良好的意识化教育的培养,会消解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产生的“狂热”发泄,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应明确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教育的手段和方向都应指向学生主体的良好建构。学校的意识化教育,包括对学生情操、品德、价值观、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相关品质的培养,为塑造新型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进行全方面的构建。

4.3教师:与学生建立温暖的关心关系

教师的作为对学生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加强自身职业水平与道德水平的发展,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师地位,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并对他们给予深切的关怀。诺丁斯曾说过,“关心本身就是一种关系。”[5]良好的关心关系能使师生之间形成感性的双向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与关爱,并从关爱中学会自觉增强主体意识的建构。教师产生的对学生关爱的动机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内在有更多的认识,并从关心关系的建立中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从良好的关系建立中塑造优越的自我以及充满责任感与道德感的人格。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行为多给予帮助与认可,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意识、自为意识以及实践意识,重拾对自我认知的信心,进而激发当代青少年自主性和创新性、实践性精神。

4.4学生:学会反思与自我教育

从小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一方面,人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只能靠自我在脑海里进行加工和内化,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因此要通过加强文化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动手的能力,加强自我教育的涵养。自我教育能帮助学生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正确地甄别与筛选,通过反思与自我教育保护自我主体意识不被不良风气所污染,学会科学看待自我,树立主体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应学会打破封闭的自我,向他人开放,多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交流。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6]爭取个人主体意识的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和联系,因此学生应学会与外界作用中寻求自我主体意识的提高,促进主体本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谈个体主体意识[J].天中学刊,2000(6):13.

[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翻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和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4]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

[5] 內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7.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翻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5.

AbstractThe ri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1940s and 1950s humanism psychology fever,"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education sloga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let peopl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students′subject consciousness also continues to strengthen.The stud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cludes self consciousness,self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consciousness.Students′subject consciousness is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ducation,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However,the expansion of mobile phone technology,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formation,"consumerism" flourished,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lead to student ego,self is lack of consciousness,practice consciousness weakening continue to highlight,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of alienation.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subject consciousness return,the government should regulate the network,the school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ents′consciousness of education,teacher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students,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learn to self reflection and self education.

Keywords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lienation feasible path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