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纳教育视域下合作教学理论微探

2017-05-12李瑞娇

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合作教学

李瑞娇

[摘要]全纳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其核心理念在于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随着这种思潮的推广和深入,鉴于教师个体力量的有限性,传统的单独授课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校教育的特殊需要,需要教师之间形成通力、加强合作,在减轻教师个人负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合作教学不仅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还有利于教师个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全纳教育;合作教学;教师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3105

0引言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纳教育进行定义:全纳教育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全纳教育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1]。全纳教育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常规的教育,提倡残疾儿童进入常规课堂,而这种“进入”并非是一种简单的“let them in”,而是一种“full acceptance”,也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放置在那里,而是要关注到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要。全纳教育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单独授课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教师个人的力量和精力有限,面对常规班级的健全学生,一名教师或许可以游刃有余,一旦班级中出现了需要特殊关照的学生,教师个人可能无法关注到这些特殊学生的需要,因此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1合作教学的概念

美国从1988年开始在哈佛教育学院实施了“资深教师项目”(experienced teachers program,以下简称EPT),设计了许多教育研究计划来帮助教师,使他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并能够更好地协力工作,提出了要“把教学看作一种合作式探究活动”(teaching as collaborative inquiry)的理念,倡导教师之间应该通力合作,形成一个互相支持并具有创造性的群体[2]。2001年,美国通过了《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着重强调了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这样一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教师的工作方法——从孤立走向合作,因为两个教师的合作教学的效果要远远超过单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当教师之间形成合力,聚集多人的力量和智慧时,实现残疾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就不会是天方夜谭。

1.1合作教学的一般概念

对于合作教学概念的理解,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教学是“以小组或者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cooperative interaction)来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王坦先生对合作教学的特质进行了进一步概括:(1)合作教学是一种合作活动;(2)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为基本形式的活动;(3)合作教学是一种多纬复合活动;(4)合作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3]。从王坦先生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对合作教学的理解并没有放置于任何特殊的语境中,而是进行一种大范围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界定。若将其放置于全纳教育的视域中,这种界定未必准确,因为全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班級学生构成的特殊性也要求要有针对性的界定和解释。

1.2全纳教育中的合作教学的理解

然而,在全纳教育中,学生作为一个异质群体出现,无形中拉大了学生内部之间身体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倘若继续采用合作教学的一般概念进行操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国外学者Friend和Cook针对全纳教育的特殊性对合作教学的概念做了更有针对性的界定。他们认为,合作教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教师在同一个单一的物理空间范围内,面对多样的、混合的学生群组进行独立的指导教学[4]。详细来说,这一概念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1)合作教学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获得资格认证的教师(certified teachers)完成,这里尤其强调了教师要“获得资格认证”,为的是要保障教师的质量,使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2)合作教学要求专业教师要向学生共同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换言之,就是两名专业教师的存在不能形同虚设,他们都要有意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且对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合作教学通常发生在混合班级中,这种混合是指学生在身体和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不一致;(4)合作教学强调物理空间的共享性。合作教学过程中,出于特殊的目的,或者是额外的指导,或者是评价,两个教师中的其中一个可以将单个或者一小部分学生独立出去,直到目的达成之后。我国学者吕耀中也指出,全纳教育中需要合作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的目标,而这种合作即“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5]。两种概念的不同在于前者将合作教学界定在教师和教师之间,是一种具体而微的界定,而后者扩大了合作教学的范畴,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合作。不论是何种界定,合作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让所有的学生——健全的或是非健全的、聪明的或是智障的,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并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而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的是第一种概念,将合作教学聚焦在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生在课前的教学计划和课后的教学评估中。

2合作教学的构成要素

为了实现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标,需要两个一致性:一是享有教育资源内容和条件的一致性;二是享有的教育资源与自身条件的一致性[6]。落实到教学中,就要在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对合作教学进行细化操作和明确分工。有效的合作教学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因素:合作计划(coplanning)、合作指导(coinstructing)与合作评估(coassessing)。

2.1合作计划

在合作计划过程中,教师之间应该合作解决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Friend 和Cook曾经提出合作计划包括3方面程序:(1)在合作讨论之前,一个教师应该先对要讨论的教学内容拟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即明确要讨论的内容;(2)在商讨中,教师要对合作教学的方法达成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致性;(3)合作教师要讨论每个学生个体及他们的需要,这样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地情况和需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力图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合作计划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由于学生个体水平存在差异,对某些知识的掌握不可能都达到同一个水平,在常规班级中亦是如此。因此在制定计划中,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分层次、有差异的。Schummy、Vaughn Harris研究开发出合作计划金字塔,并做了“所有”“大部分”和“一些”3个程度的区分和描述[7]。其中,最基础的,即所有学生都要对所学内容的大概念(big ideas)有所了解;中间层次的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关于基础部分中概念和观点的扩展性因素和信息;在最高水平上,也就是“一些”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基础因素和概念的加强性理解信息,如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或者能够举一反三。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个混合班级中合作完成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等于180°”这一定理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要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相加等于180°;“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等于180°;“一些”学生能够使用这一定理解决其他问题。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来说,达成以上各个目标所耗费的精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各层教学目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将目标进行区分,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2合作指导

合作指导的顺利完成建立在良好有效的合作计划的基础上,计划的高度适切是合作指导完成的前提,也是合作指导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合作指导的几种类型。

1) 阴影教学法(shadow teaching approach)。如图1所示,阴影教学法,或者是教学—辅助法(one teach,one assist),即两个合作教师一个处于讲台前的教学地位,另一个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各自有不同的职责,主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进行集体性的教学指导,而处于辅助地位的教师则进行课堂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予以个别指导,同时还要观察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以及合作教师的教学,并做好记录,在合作评估中将观察所得的信息反馈给合作同伴。在混合班级中,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及时关注到不健全儿童的特殊需要,在不影响整个班级教学进度的同时给予其最大的帮助和指导。

2) 站点式教学法(station teaching approach)。如图2所示,站点式教学法,即合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兴趣将全班分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组,一个小组即为一个站点(station),合作教师每人负责一个站点的教学,且每个站点的教学内容是相互独立的。

为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完整的内容,在完成一个站点的学习之后,学生需要替换到另外一个站点。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特点:首先,站点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指导需求临时形成的,且每个站点的学生组成是不断变化的,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其次,这種教学方法中,合作教师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课堂上教师之间的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最后,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每个站点都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在混合班级中,教师可以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单独编制为一个站点,在对他们进行讲解的时候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或者将这些学生分散到各个站点中,在站点内其他的帮助下学习。两种分配方式都有利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 并行式教学法(parallel teaching approach)。如图3所示,并行式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将学生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小组,两个合作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进行教学。与站点式教学不同,在使用并行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并且两组学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同质学生内部之间的相互合作,但同时也减少了异质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机会。

4) 交替式教学法(alternative teaching approach)。如图4所示,交替式教学法,即一个合作教师负责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而另一个教师负责班级小部分学生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特殊需求,如因某种原因长时间缺课而需要额外的指导,或因智力因素导致无法跟进正常的教学进度等。这种方法的使用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好坏的区分,但这种标签并不是对学生的孤立或歧视,而是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予以特殊的教学指导,一旦完成教学任务,这些被区分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回到正常的班级当中,和其他同伴一起学习。但在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合作教师之间的地位也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角色互换,以保证教师地位的平等性。

5) 协同教学法(teaming teaching approach)。如图5所示,协同教学法,又称团队方法,即两个合作教师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共同完成同一教学内容。在这种方法中,两个教师同时出现在讲台上,一个教师进行内容讲解,而另一个教师通过提问、复述重点内容、提出其他视角以及举例和讲故事等来丰富所讲解的内容,但这种介入并不是任意的,需要合适的契机,包括讲解教师的请求、学生的提问或者对需要进行论证。这种方式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来说,可以用大量生动、恰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内容。团队教学强调合作教师之间地位的平等。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教学负担,同时也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但对教师之间配合的默契有较高的要求。

2.3合作评估

合作评估是合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检验的过程。合作评估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标,而在于检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检验所有学生是否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学习,尤其是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来说。通过评估使合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查漏补缺,也能更加清楚学生对学习需要的达成程度,在反思和修改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然而,这种评估并非一次简单的纸笔测验。在合作评估中,合作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收集反映其教学成效的信息,如收集并分析学生学业成绩或行为表现量表;与管理者、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合作教师之间就某一内容进行多次的商讨、反思。这种评估,既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有合作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还包括学校管理者对合作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合作评估是为了让合作教师就可以明晰在教学过程中哪些部分是成功的、哪些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课堂上有哪些突发事件、下一步该采取怎样的计划、哪些学生需要额外的帮助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明晰各自的责任等。

3合作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教学而言,教学不应该是一项孤单的事业,在全纳教育中更是如此。面对异质学生群体,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顾及那些特殊儿童的需要时,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师身上。

对学生而言,全纳教育理念的盛行和推广使班级学生的构成不再单一,而要做到真正地接纳那些不健全的学生,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要,传统的单独授课就很可能会捉襟见肘。照顾了那些特殊学生的需要,其余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怨声载道。平复了其余学生的不满和怨气,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能就必须要舍弃或被舍弃自身教育的需要。基于多数人的利益,也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和质量,教师很可能就会选择放弃一小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使他们成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这显然是与全纳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然而,当教学由一人转换为两人或者是多人时,这种“遗忘”就会大大降低,这既满足了健全学生对应有的教育的期望,也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有获得应有的、适切的教育资源。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也是合作的受益者。一位来自美国缅因州的教师谈及合作教学时说道:“与他人合作的日子里,我感到被认可、安全和快乐,创造出比我自己的小课堂更了不起的杰作。我觉得教师肩负的重担与责任在与他人分担的过程中减轻了。在教育中,没有合作我不会成功。”[8]当把不健全的学生迎进学校时,教师也会因为没经验或者不自信而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产生工作焦虑感。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会大大减轻了教师的焦虑感,在合作之中,教师可以作为一个集体共同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应对全纳班级中的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的时候,也可以共同应对、共同协商。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形成合作互助的共同体,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合作者都是一面镜子,值得另一方观照,在观照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合作教学的积极影响是建立在良好的合作基础上的,为了保证合作教学的成功运转,合作教师必须要持有3个方面的哲学观:首先,他们必须认可合作团队将会让他们的教学更加有效。其次,团队合作将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全体学生的发展。最后,合作教学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9]。教师只有秉持这样的哲学观,才能够保证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保证合作教学的成功运转。同时,合作教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所以成功的合作教学需要教师之间在完成教学任务时的积地参与和真诚分享[10]。

4结束语

提出全纳教育的理念,并把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送进常规学校时,应寻求一种适合的教学方式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后,学校就要承担起教育的职责,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履行着“替代父母”的职责[11]。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无法完全关照到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因此,全纳教育需要一种合作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其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实现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在全纳教育中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指南.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陈云英,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

[2] Eleanor D,the Experienced Teachers Group.教师互动——交流与学习[M].卢立涛,等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4:15.

[3] 王坦.合作教學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8-10.

[4] Cook L,Friend M. Coteaching: quidelines for effective practices[J].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1995,82(3):116.

[5] 吕耀中.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课堂合作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8(6):3639.

[6] 朱楠,王雁.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11(5):2429.

[7] Greg C. Middle school coteaching:effective practice and student reflections[J].Middle School Journal,2011(3):2431.

[8] 兰迪.斯通,普吕.库珀主编.教学不孤单[M].陈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9] Sandra F R, Julie A H. 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满足不同需求的方案、课程及活动[M].牛芳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05209.

[10] Anna,Ruth. Coteaching as a context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joint knowledge construction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9991008.

[11] 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new kind of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core idea is to let every child get the best education as far as they can.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single teaching way as the thought goes further and further. Because individual teacher has very limited capacity whil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one to one. In this way,teachers need to bound together a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to lighten teachers′ burden as well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maximally.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about three aspects about coteaching: the concept, the elements and its positive effect on teachers. The aim is to mak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coteaching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ppropriately.

Keywordsinclusive education;coteaching; teacher to teacher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合作教学
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对策与研究
浅谈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初探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
伙伴学习策略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