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
2017-05-12合良
祝 合良,叶 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070)
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
祝 合良,叶 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070)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商品(货物)、服务等流通领域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竞争的主战场,拥有较为完善而成熟的国际化标准体系无疑意味着一国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由于较高的标准化水平在改进本国商品(货物)与服务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当前各国在推动商贸流通业规范化、集约化、国际化、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均已将标准化作为自己抢占国际市场的关键技术手段。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实证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可以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而稳定的均衡关系和一定的因果关系,并具体表现为短期内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长期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需要其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或者说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对其标准化水平提升需求作用明显。因此,为更好地提升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一定要站在提高标准化水平的高度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标准化;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长期均衡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商品(货物)和服务等流通领域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竞争的主战场,而拥有较为完善与成熟的国际化标准体系无疑意味着一国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当前,各国在推动商贸流通业规范化、集约化、国际化、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均已将标准化作为自身抢占国际市场的关键技术手段,因为较高的标准化水平在改进本国商品(货物)与服务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点已为国内外相关研究充分验证。为此,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有关产业标准化及标准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瑞典学者弗拉姆(Flam H)[1]认为,标准化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消除壁垒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加拿大学者维尔(Veall M R)[2]认为,标准化能够促进企业竞争与市场发展,进而带动产业发展。英国学者斯旺(Swann P)等[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标准化可以促进产业贸易的发展并增强其竞争优势。美国学者赛明建(Semerjian H G)等[4]认为,标准化是开展国际贸易并消除壁垒的重要工具。美国学者泰奇(Tassey G)、[5]英国学者斯旺[6]一致认为,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能够发挥质量(可靠性)、信息传递、兼容(协同)、减少多样化等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发布的《美国国家标准战略》指出,标准化在建立国际竞争优势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德国学者布林德(Blind K)等[8]在进行有关标准化经济效益研究时发现,标准化的贡献仅次于资本的贡献,有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布林德[9]实证研究发现,标准化对产业贸易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赵树宽等[10]认为,技术标准化在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化可以加快引领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并以此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益;可以进一步改善市场结构,规范市场秩序;可以促进区域需求水平实现精细化、精致化发展;可以创造衍生出新型生产要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助于获取知识产权与经济效益;可以促进外贸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龚艳萍、周亚杰[11]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研究了技术标准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及其与机遇、政府的关系,认为技术标准通过上述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龚艳萍、周亚杰[12]以1985—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数量为自变量,以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衡量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因变量,实证分析了技术标准化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其研究发现,技术标准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高度关联,且技术标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格兰杰原因,即技术标准是决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且技术标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具有时间滞后性。邓智团、刘瑶[13]以1987—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数量为自变量,以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衡量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因变量,实证分析了技术标准与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技术标准与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高度相关,技术标准是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格兰杰原因,且技术标准的作用具有时间滞后性。此外,技术标准与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高度相关的原因在于,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有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兼容形成的锁定效应可进一步发挥其网络效应,其锁定效应引发的杠杆效用可进一步扩大市场。侯俊军、高峰[14]利用1992—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标准存量、投资额、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除以在职职工人数,衡量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等指标,运用多要素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标准化与我国汽车产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标准存量、投资额、在职职工人数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特别是技术标准作为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率即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格兰杰原因,对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具有正向作用。陶忠元、帅爱玲[15]以1988—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每年发布的标准数量(衡量标准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研发投入流量等三个指标为自变量,以汽车产业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衡量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为因变量,实证分析了标准化对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其研究发现,产业标准化、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与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为正相关关系,特别是标准化长期是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格兰杰原因,即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张宝友、朱卫平[16]以2001—2010年我国物流产业每年的标准数量、申请成立标准委员会数量、代表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数量存量、每年开展标准研究专项经费的流量等四个指标为自变量,同时以每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为控制变量,以我国物流服务出口额(衡量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因变量,实证分析了标准化对我国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其研究发现,物流标准化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但标准数量、申请成立委员会数量、专利数量、研究专项经费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标准数量和专利数量的影响较大,而申请成立委员会数量与研究专项经费的影响较小。侯俊军、袁强、白杨[17]认为,技术标准化从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并以2000—2011年我国食品制造、服装纺织、木材、造纸、化工、橡胶塑料、金属制品、电气工程、电子电信、办公机械等十大行业每年的标准化水平(标准存量),标准对外开放水平(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存量),外资参与标准化水平(外资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存量),资本密集度(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人均占有总资产额),企业规模(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研发投入强度(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内部支出占其销售收入比重),研发人力强度(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人数占行业总人数比重)等七个指标为自变量,以十大行业的出口额(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因变量,实证分析了技术标准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行业标准化水平、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外资参与标准化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效应。
基于前述研究,本文将借鉴国内外产业标准化及标准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方面研究成果,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二、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取上,国内学者在相关研究中一般会选用美国学者巴拉萨(Balassa B)[18]1965年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BRCA)来作为衡量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的出口额(EXIN)占该国或地区所有产业出口总额(EXN)的比重”与“全球范围内该产业的出口额(EXIW)占全球范围内所有产业出口总额(EXW)的比重”的比值来表示,即:
然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既会存在出口的情况,也会存在进口的情况,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仅考虑了该产业出口所占的比重,却忽略了进口的影响,使之在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比较优势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此,包括巴拉萨本人在内的很多学者都对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不断的修正和扩展,其中以美国学者沃尔拉斯(Vollrath T L)等[19-20]1988年提出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VRCA,或称显示性相对比较优势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南非学者艾斯特惠森(Esterhuizen D)[21]1999年提出的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RTA)最具代表性。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同时考虑了出口和进口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用“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的出口额(EXIN)占该国或地区所有产业出口总额(EXN)的比重”与“全球范围内该产业的出口额(EXIW)占全球范围内所有产业出口总额(EXW)的比重”的比值减去“该国或地区该产业的进口额(IMIN)占该国或地区所有产业进口总额(IMN)的比重”与“全球范围内该产业的进口额(IMIW)占全球范围内所有产业进口总额(IMW)的比重”的比值的差额来表示,即:
以上两个指数综合客观性较强,无论选用哪一个指数都能够从某一产业的出口比较优势中减去进口比较优势,进而得到该产业的实际竞争优势。如果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或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0,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反之如果小于0,则说明其不具备竞争优势。[22]为此,本文选用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作为代表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指标。
商贸流通业本身是一种包括商品流通及商品流通相关服务的行业,由于涉及商品流通(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数据且未按产业(或行业)进行分类,故本研究主要涉及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环节,即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判别和分类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来计算代表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发布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有关服务贸易账户分类中,把商业服务进出口的统计类别分为与货物相关的服务(包括对他人拥有的实物投入的制造服务(加工服务)、别处未涵盖的维护和修理服务等两类)、运输服务、旅行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包括建设服务、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别处未涵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务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七类)等四大类。[23]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2012年修订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的服务进出口统计分类在参照此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服务进出口的统计类别分为运输服务、旅游、通信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文化和体育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分销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14类。[24]由于在世界贸易组织网站上有关服务贸易的现有统计数据中,只有2005—2015年间的数据是按照BPM6分类统计的,故本文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为2005—2015年。为确保与世界服务贸易相关统计分类范围一致,并兼顾数据的可收集性,本文把我国及世界商贸流通业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所选取的数据范围均确定为运输服务、别处未涵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其他商务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四类,相关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在网站“文件、数据和资源”(Documents,data and resources)模块中的“统计(Statistics)”项下根据BPM6分类依次检索“商业服务贸易(Trade in commercial service)”→“数据库和时间序列(Databases and Time Series)”→“统计数据库(Statistics Databases)”→“国际贸易时间序列(Time Seri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获得,且以上数据均不包含政府服务,相关数据可参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按照BPM6分类,2005—2015年我国商贸流通业服务贸易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服务贸易尚不具备竞争优势,即仍然处于竞争劣势阶段,但近几年相关指数呈增大趋势,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服务贸易竞争劣势正在缩小。
表1 2005—2015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按BPM6分类)进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2.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基于国内相关研究指标选取方面的经验启示,尽管单纯以标准数量作为研究标准化水平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考虑到构成时间序列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本文还是选用了与商贸流通业有关的标准数量,并以之作为衡量标准化水平的指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在选择相关标准时,本文将把与我国商贸流通业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全部统计在内,即两者之和,以更好地反映其标准化的整体水平。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本上都是直接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实际国情与行业需要修改后制定的,可以很好地反映商品(或服务)在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中的标准化程度。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每年的数量并没有以标准的发布时间为准,而是以标准正式实施的时间为准,且数据为年度标准存量,即当期实施标准数量与上期实施标准数量之和。由于上文已经把我国商贸流通业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所选取的数据范围确定为运输服务、别处未涵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其他商务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四类,故2005—2015年与商贸流通业有关的国家标准存量数据的选取范围由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可能涉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主管部门的标准存量组成,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www.sac.gov.cn)“公众查询”模块下的“国家标准目录查询”项下获得;2005— 2015年与商贸流通业有关的行业标准存量数据通过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站(www.cnis.gov. cn)“专业服务”模块“标准查询”项下的“分类检索”中分别检索商业、交通、外贸、知识产权、铁道、航空、民用航空、航空工业、船舶、物资等中国行业标准后获得。上述相关数据可参见表2。此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文与我国商贸流通业有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存量在选取范围上可能会存在偏差,有考虑不周的情况,同时因前期数据收集时人工检索工作量较大,难免会出现数据不准确的情况,但并不影响整体研究结论。
(二)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协整分析
表2 2005—2015年与我国商贸流通业有关的现行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存量个
本文将就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协整分析,并考察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下文以CCVRCAt、CCSt分别表示我国商贸流通业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数量。由于我国商贸流通业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已经指数化,为确保两个变量的一致性,不再对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接下来,对由CCVRCAt、CCSt组成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
1.CCVRCAt、CCSt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只有一个被解释变量CCVRCAt和一个解释变量CCSt,故协整关系存在的条件为两个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为此,必须首先采用单位根检验法对两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相关检验结果可参见表3。
由表3可知,CCVRCAt、CCSt两个变量经过二阶差分后平稳,故两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即Ⅰ(2),满足上文提出的协整条件,两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CCVRCAt、CCSt的协整关系检验
上文的单位根检验已经表明,序列CCVRCAt和CCSt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根据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建立2005—2015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标准化水平的回归方程,具体模型如下:对(1)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估计,可以得到表4所示的回归结果。
表4中各相关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方程拟合优度尚可,可以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进而由(2)式可以求出残差序列et的函数关系表达式为:
接下来,检验残差序列et的单整性,若et为平稳序列,那么可以认为序列CCVRCAt和CCSt存在协整关系,et的单整性检验结果可参见表5。
由表5可知,残差序列e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且为零阶单整,即Ⅰ(0),表明序列CCVRCAt和CCSt具有协整关系,且为(2,2)协整,同时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而稳定的正向比例关系。此外,由协整关系系数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相应提高0.000 167个百分点。
3.CCVRCAt和CCSt的因果关系检验
由上文的协整检验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还表现为一种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检验。即使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具有长期而稳定的均衡关系,其短期内也有可能会出现失衡,考虑到误差修正模型(ECM)能够反映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变量间短期变化的影响,故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对短期失衡加以纠正并进行相关检验分析。
首先,通过上文已经得出的残差序列et来建立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令ECMt=et,▽代表差分,则具体模型为:
其中:
然后,对(4)式进行回归估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把(5)式代入(6)式,可以得到:
表3 CCVRCAt、CCSt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 CCVRCAt和CCSt的回归结果
表5残差序列et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7)式可知,误差修正项ECMt-1系数为负值,再结合上文协整检验结果,说明该模型具有自动回归机制,从而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机制,其大小能够反映对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将以-1.156 257的调整力度把非均衡状态纠正到均衡状态。同时,短期内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当期波动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当期波动具有一定影响,而上一期的误差修正项对当期波动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回归估计系数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当期波动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当期波动调整有影响,但调整幅度不是很大,即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促使其国际竞争力提升0.000 103个百分点。
接下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检验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是否能够对提升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而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否也需要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相应提高。
经在有效区间内分别选取1阶、2阶、3阶等滞后阶数,可以得到表6所示的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阶数为1阶的情况下,只存在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是其国际竞争力格兰杰原因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说明,短期内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滞后阶数为3阶的情况下,同样只存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是其标准化水平格兰杰原因的单向因果关系。但是,这并不能单纯解释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其标准化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而是应当解释为长期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其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或者说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之后,需要标准化水平的同步跟进与持续完善以维持现有的竞争力,即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对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需求作用明显。
表6 CCVRCAt和CCSt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借鉴国内外产业标准化及标准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2005—2015年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数量和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为指标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代表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其标准化水平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CVRCAt和标准数量CCSt都是二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其标准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而稳定的均衡关系,该协整关系的系数为0.000 167,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正向比例关系,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对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第二,代表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其标准化水平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机制,其大小能够反映对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将以-1.156 257的调整力度把非均衡状态纠正到均衡状态。短期内,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当期波动与其国际竞争力的当期波动之间呈现正向关系,说明在短期内标准化水平对其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影响,即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三,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其标准化水平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只存在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是其国际竞争力格兰杰原因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商贸流通业标准化水平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长期来看,同样只存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是其标准化水平格兰杰原因的单向因果关系,但这并不能单纯解释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带动作用,而是应当解释为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其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或者说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达到一定规模水平之后,需要标准化水平的同步跟进与持续完善以维持现有的竞争力,即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对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需求作用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当站在提高标准化水平的高度去提升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应不断加强并完善我国商贸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为此,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商贸流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标准机构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参照或借鉴与商贸流通业有关的国际标准及别国先进标准,不断修订和完善已有标准,加快制定目前缺少的标准,对能够采用国际标准的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对不能直接采用国际标准的可充分根据我国国情加以调整。相关标准的制定并不是盲目追求数量,而是要重视标准的“精”度,以此寻求质量上的飞跃。
二是鼓励国内商贸流通企业积极采用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有自身特色、领域内先进、具备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标准,条件允许的可推广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同时,要主动将这些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标准向商品(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输出国进行推广,争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予以采用,为今后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制定及国际经济和贸易活动积累更多的话语权,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1]FLAM H.Product markets and 1992:full integration,large gai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2(6):7-30.
[2]VEALL M R.On product standardization as competition polic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8(2):416-425.
[3]SWANN P,TEMPLE P,SHURMER M.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UK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1996,106:1297-1313.
[4]SEMERJIAN H G,JR R L W.Impact of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 infrastructure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Measurement,2000,27(3):179-196.
[5]TASSEY G.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based markets [J].Research policy,2000,29(4):587-602.
[6]SWANN P.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final report for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directorate[EB/OL].(2007-06-03)[2016-10-28].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070603164510/http://www.dti.gov.uk/files/ file11312.pdf.
[7]ANSI.United states standards strategy[EB/OL].(2015-12-02)[2016-10-28].https://share.ansi.org/shared%20documents/Standards%20Activities/NSSC/USSS_Third_edition/ ANSI_USSS_2015.pdf.
[8]BLIND K,JUNGMITTAG A,MANGELSDORF A.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ization:An update of study carried out by Din in 2000[EB/OL].(2011-06-01)[2016-10-28].http:// www.din.de/blob/89552/68849fab0eeeaafb56c5a3ffee9959c 5/economic-benefits-of-standardization-en-data.pdf.
[9]克努特·布林德.标准经济学——理论、证据与政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55-98.
[10]赵树宽,鞠晓伟,陆晓芳.我国技术标准化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13-17.
[11]龚艳萍,周亚杰.技术标准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1):4-6.
[12]龚艳萍,周亚杰.技术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基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4):15-19.
[13]邓智团,刘瑶.技术标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信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0(4):31-38.
[14]侯俊军,高峰.标准化与产业竞争优势——基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J].求索,2011(3):27-31.
[15]陶忠元,帅爱玲.标准化对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7):29-35.
[16]张宝友,朱卫平.标准化对我国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6):50-59.
[17]侯俊军,袁强,白杨.技术标准化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财贸理论与实践,2015(1):117-122.
[18]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1965,33(2):99-123.
[19]VOLLRATH T L,VO D H.Investigating the nature of world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M].Washington,D.C.:U. 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1988:4-6.
[20]VOLLRATH T L.A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trade intensity measures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1,127(2):265-280.
[21]ESTERHUIZEN D,ROOYEN C J V.How competitive is agribusiness in the south african food commodity chain?[J]. Agrekon,2000,38(38):744-754.
[22]康成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4(5):32-39.
[23]IMF.Balance of payment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manual[M].Sixth Edition.Washington,D.C.:IMF,2009:130-159.
[24]商务部、统计局关于印发《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通知[EB/OL].(2012-08-20)[2017-03-29].http://images. mofcom.gov.cn/www/accessory/201208/1346147504159. pdf.
责任编辑:陈诗静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tandardiz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ommerc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China
ZHU He-liang and YE Me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economic and trade activities in the circulation of products(goods)and services among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commerce and trade has become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Undoubtedly,a country with a matur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on because of the positive role of matur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system in improv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commodity(goods)and service,preventing trade barriers,and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At present,in promoting the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transform to be standardized,integrated,internationalized and modernized,all countries have taken standardization as their critical technological measure to seiz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Accelerating the build of standardization system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e circulation industry.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hina’s standardization level in the commerce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we can find that,there is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 and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ndardization level of China’s commerce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o better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ommerce circulation industry,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standardization system of this industry and implement the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standardization;commerce circulation industry;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competition;long-term equilibrium
F752
:A
:1007-8266(2017)05-0003-09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5.001
祝合良,叶萌.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7(5):3-11.
2017-04-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快我国从商品出口大国迈向流通企业‘走出去’强国战略转变及实现路径研究”(16AJY017)
祝合良(1966—),男,湖南省衡阳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品流通、品牌管理、黄金与期货市场;叶萌(1984—),男,江苏省灌云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与区域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