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优化教学内容

2017-05-11李要玲

教育界·上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

李要玲

【摘要】作为教师,要立足课堂,以研为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和合理开发。

【关键词】以生为本 准确定位 沟通联系 理性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符合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目前,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教材或教师提供的,要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就必须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钻研和合理开发。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贴近生活,但数学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和“粘贴”,而是对生活的再创造。

一、研究学科性质。准确定位

学科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学科性质,准确定位学科任务。数学学科讲究很强的逻辑性,以训练学生思维为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学定义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课改前《教学大纲》中对数学的描述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看似表述上的区别,实际上有本质的不同。由“学科”到“科学”,对数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更准确。“科学”学科的学习要更多地依靠实验的方法,遵循“打开思路、设计方案一主动实践、合作交流一反思评价、调整策略一拓展延伸、整体建构”的层次展开学习,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概括、交流、反思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理解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感悟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总目标。教师要更多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交流总结的时间和空间,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以触及的操作材料,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经验积累建构抽象的知识体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要认真研究所教学科的学科性质,才能准确定位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二、沟通联系。整体把握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整体地把握教材,大到每一个学段,小到每一个年级、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甚至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用整体和部分的眼光去剖析,既要关注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发展,更要将所有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明晰地贯穿每一节课,让课堂犹如一条流动的小溪,静静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迹。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所要努力做的已不再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是要引领学生通过“经历”“体验”“积累”,从而找到活水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浸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教育的真谛应该是“润物细无声”。

对于数学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梳理、概括、分类,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进行整体建构,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数概念教学中,由借助实物数数人手,引导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完成“观察情境图一具体实物分类一呈现点子图一符号化(数字)”由具体到符号的抽象过程,重点理解“10”,因为10既是数字,又是进制,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数出十根小棒并捆成一捆,形成“10”的整体认识。接下来仍然借助“数数”的方法认识20以内的数,然后扩展到100以内、1000以内、10000以内数的认识,均借助“数数”和“满十进一”进行教学。具体到数概念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是在“数的基数含义、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数的顺序、数的结构”等层面展开认识。分数的出现是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它的产生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而学生对平均分知识在二年级认识除法的时候已经有了充分的积累。对于数概念由分数扩展到小数,进而扩展到负数的初步认识,都有相对应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正因如此,教师要建立尽可能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角度去分析教材,才能更好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教材。

三、理性分析,回归教育原点

教育不是跟着感觉走,更不能盲目模仿。我们也承认,在课改初期我们的课堂曾经几乎完全抛弃传统,走入华而不实的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应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分析教材,准确理解编写意图,合理预设教学流程,让课堂回归常态,让教学凸显本质,让教育回归原点。反思我们当前的课堂,那种流于形式的合作与探究,教师替代的交流与展示,缺乏感情的朗读体会,少数参与多人旁观的假表演,浮于表面的简单呈现等等仍然在常态课堂上频频出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就是没有理性地分析教材,没有深入领会编写意图,更没有意识到教育应该回归原点。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我们提倡尊重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更多地從数学层面展开对数学本质认识的一些数学活动。虽然有些数学知识的产生是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的,我们不可能通过短短的四十分钟完全重现整个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数学活动和有明确导向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孩子经历知识发生、发展、拓展的一些关键步骤,从而形成对知识的完整认识。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精髓,精选教学内容,同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以生为本”环境下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语文”应该是学生的“语文”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研究
以生为本,让体育教学回归本真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