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该是学生的“语文”
2016-12-21张英
张英
【关键词】学情;教材;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61-01
1.把握学生学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课程计划、教材的科学内容和读物的有吸引力上,重点在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于教师的素养和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之前,应做好“知人”的准备,要对教育对象作全方位的了解,明白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求,让教学能够从他们的认知点起步,让学生乐意接纳教师的建议,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协助者而已。
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是:说的能力普遍不强,学生上课时很胆小,不喜欢发言。这就极易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乏味。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不让学生陷入冷场的“泥淖”。比如学习生字词时,在提醒学生注意避免错误的同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读”的自信;精读讨论时,对表现活跃的学生,点名表扬,鼓励该生继续表现,并说出表扬的原因,树立榜样;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针对其特点,用相应的方式来引导他表达,评价也多以积极鼓励为主,增强学生“说”的自信。
2.灵活处理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为学生自选课文,这在教材编纂中无疑是一个创新,相比同期的人教版、湘教版、沪教版等教材,都没有如此大胆之举。这种教育者的“生态”视角,已经将了解学生推进到了“尊重学生”的高度,这种平等不仅是师生平等,更是编者与学生的平等。其实,哪一篇文章没有语文知识?哪一篇文章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生观、价值观?找一篇受学生欢迎的文章教学,让学生自己推荐一篇能吸引他们的文章,都能为下一步的教学垫高门槛,让语文的教与学擦出火花。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时,也许是时空距离遥远的缘故,学生对课文普遍表现出不感兴趣。教学完《孔乙己》后,有的学生直言“不好玩”“没意思”,于是我跟他们提议:不上《范进中举》,改成由学生自己推荐教学目标类似的文章来上。学生立刻以积极行动进行了响应,最后从众多的推荐作品中,我和他们一起选定了《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中的第七章“夹子沟”中的一个片段。我们学到关于阴兵、风水的内容,学生比较害怕,我联系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说出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增添文章趣味,吸引读者”。由此通过让学生对比网络小说、流行小说与课文的特点,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的小说。
服务行业有句名言:“顾客就是上帝。”在教育领域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全面服务于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也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当教师接受“以生为本”观念对语文教学的浸润时,教师与学生必然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教师需要逐步调整自己的理念、构思、言行等,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大环境,适应二十一世纪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走向返璞归真的自然学习状态。因此说,教学应该是围绕学生的教学,语文应该是学生的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