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几个困惑问题的探讨

2017-05-11侯明

教育界·上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角色转变

侯明

【摘要】本文就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如何正确认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度如何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真正扎根于课堂。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 困惑问题 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从2001年秋季启动,现在已全面进入各级各类教学实施阶段,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变为生动的教学实践才具有生命力。广大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真正扎根于课堂。而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当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他们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碰到了大量的困惑与问题,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实施,课堂收与放的度如何把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等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完成角色转型,培养新型教师

新课程是一次非常彻底的革命,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往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主动担负起新的历史重任,迎接时代的挑战,尽快提高专业素养,完成角色转型,成为具有现代素养的新型教师。

二、怎样实现角色转变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是降低了,但是对教师来说,实际上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等,都会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那么这个时候,请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只要掌握了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和道理,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永远都不用“惧怕”学生。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所以教师一定要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

三、如何正确认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往往有部分教师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自主、合作、探究”,认为没有它们的课堂就不是新课堂。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有创新,也有继承,我们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接受学习既有优点,也有其缺点,它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意味着,接受学习有其强调接受和掌握的被动一面,长期地强调过于单一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对学生来说,如果长时间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方式学习的话,就不可能指望他们长大后能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充满生机,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其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未来的需要。所以对于新旧学习方式把握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每门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课堂收与放的度如何把握

新课程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是积极的旁观者。俗话说“旁观者清”。学生在自主讨论、实验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这些情况考虑好下一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用各种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高,在课堂上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學生最可信赖的支持者。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是很多的,但“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给予学生无目的的自由,而是要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彻底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知识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推测出来。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得以实现,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落实。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深入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大胆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都得以实施和发展,使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以转变和提升,并真正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猜你喜欢

角色转变
谈新课改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以人为本观念下中学班主任角色转变研究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