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翁李玉
2017-05-11韩雅梅
韩雅梅
在如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人人都想赚钱做富翁。像其他人一样,李玉也想赚钱,实际上他赚了不少钱,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称得起小富即安了。可他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别说戴高档手表,开豪华轿车了。有些人不理解,常常会问:“你既舍不得吃,又舍不得穿,那你挣那么多钱留着给谁花呀?”听到这样的问话,他总是嘿嘿一笑并不作答。
事实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人都知道他不舍得给自己花一分钱,可他却舍得给别人大把大把地花钱,如今,他把自己挣的钱花光了不算,还欠了一屁股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翁”!
李玉生于辽宁康平,是加籍华人,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学院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毕业后,于2001年4月移民加拿大,开始了他长达9年的漫长的加国求学之旅。经过刻苦专研,2010年1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遥感科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在加拿大、葡萄牙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并且工资不菲。但在这时,他却得到了妻子被诊断为肝癌晚期的消息。
为照顾重病的妻子,也为了能有一些经济来源,他先后向国内几所大学投了简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一个回复并诚邀他到学校面谈。辽工大求贤若渴,学校良好的工作氛围、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他,他毅然作出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抉择——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任教。
两个月前,我和同事张琦一起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调研,顺便走访了在玉龙校区测绘学院的加籍华人李玉老师。走进学院的大门,穿过走廊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走进去,只见被玻璃隔断隔着的满屋子的学生齐刷刷地望着我,我大吃一惊,慌忙外逃。李玉从教室追了出来说:“学生们在搞科研,没事儿的,你们进去坐吧。”我从半掩着的门望过去,屋子里哪还有坐的地方呀,“你的办公室在哪儿?我们去您的办公室谈吧。”我不客气地问。“那我们去另外一间办公室,我还有一间办公室。”他爽朗地回答。于是他又打开另一间办公室的门。我的一只脚刚踏进门槛,就看见这间办公室也挤满了学生,我只好又悄悄地退了出来……
我面露难色地站在走廊中央。李玉走过来解释说:“我原来有一间办公室,一间宿舍,因为学校实验室紧张,我就把它们都改成了实验室。现在这两间屋子既是我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实验室。你们进来挤挤,将就坐吧。”
我们又返回到第一间办公室。有两个学生为我们让出了座位。我和李老师低声聊了两句。他告诉我,他现在带4个博士生,将近40个研究生,他们在做遥感数据处理。每天工作非常开心,也非常充实。
“你一个人带这么多研究生?不累吗?”我不解地问。他笑着回答说:“不累。刚来辽工大时由于我爱人住院,当时每周除了回学校上课,其余的时间我都要去抚顺陪护她。我欠学校的太多了,我要把欠债补回来。”
在学校召开的庆祝第32个教师节暨2014—2016年度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做为教师代表讲话,在谈到自己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留在辽工大时,他动情地说:“……其实,直到我爱人离开,我来辽工大的前两年时间里几乎没为辽工大做什么,反倒是辽工大为我做的太多太多。‘慈乌反哺,羔羊跪乳。——这是我们民族的特征,也是我做人的信念。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需要我的时候,在第一次合同期满后,我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并与学校签订了终身服务合同。我决心为辽工大的建设贡献我毕生的精力。我在国外生活十年,游历了许多国家。每当看到别国的青山绿水、整洁的城市、富足的生活,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这一切要都是我们自己的该有多好啊!但美好的生活不会凭空而来,国家的强盛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去建设,更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我的知识都是国家给予的,这也是我选择留下来的重要原因,我要用教书育人来回馈国家的培育,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思考方式、学术理念都奉献、传递下去,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他的生活轨迹很简单:每天三点一线。每天早晨五点半,他从租住的龙畔家园小区出发来到玉龙校园惠和楼的办公室,制定当天的工作计划。七时许到教工食堂吃早餐,然后开始研究、上课、指导学生。十一点半到教工食堂吃午餐,然后又是研究、上课、指导学生。晚五时到食堂吃晚餐,接着还是指导学生。二十二点左右离开校园,回到龙畔家园的家中。这就是李玉教授每天的基本生活轨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苦行僧——生活单调又乏味,但他却不以为然。
2013年,测绘学院成立了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院。作为首任院长,李玉决心以此为契机,加强遥感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全院的科研能力。他诚邀学校测绘、遥感、物理、数学等方面的拔尖人才加入科研队伍。在他的倡导下,陆续有10多名青年教师和30多名研究生加入,并组成了强大的科研阵容。为使团队健康、快速发展,他亲自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坚持每周的科研讲座,积极组织大家撰写高水平的科技论文,进行深入的科学探讨与研究。
近几年,他个人在SCI、特级学术期刊上發表研究论文40余篇,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总经费140余万元。他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中有一部分人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其中有两名博士生在特级期刊上各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有多篇被EI、SCI检索。他所率领的研究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项。
除了带领团队搞学术研究以外,他还从事日常教学工作。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们开设20余门课程。不管他教哪门课程,他都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所以颇受学生们欢迎。
我最近采访了他的学生赵雪梅博士,她满含深情地介绍说:“我知道,李老师刚来我们学校时,学校在北方花园给他租了个房子。他靠步行上下班。没过多久,陆续有12个大学生考上了他的研究生,并在他的指导下一起搞遥感研究。学校盖好北校区之后,校方在52号楼教学公寓又给他分了一户双层小楼。由于他的科研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吸引了无数人慕名而来,又有16人考取了他的研究生。原本很拥挤的实验室里突然又增加了16人,增加的人数比原有的还多4个。每次做实验,这不足50多平米的寂静的实验室就像菜市场一样吵吵嚷嚷、拥挤不堪!老师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好实验和数据分析,不得不把我们划分为一个个小组,分时间段进行。当第一组学生进去做实验的时候,其余的同学只能在门口或去图书馆、宿舍等候,等第一组同学做完了,第二组、第三组才能进去……没有固定的地方看书学习或讨论,学生满腹牢骚,一肚子怨言。李老师听到后并没有责怪学生们,而是想办法找院领导解决。在当时学校资金紧张、无力解决的情况下,他又向院领导请缨,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二层小楼暂做实验室,还自己掏腰包请装修公司装修硬是把一个舒适的大洋房改成了实验室。这笔改装费花了他将近15万元。使本来就手头紧的他变得更加拮据。可这还不算,装完房子,他又按照现代化办公模式买22套桌椅,25台电脑,1台投影仪,两个书架,二百余本专业书籍等,又花了不少钱!他哪来的那么多钱啊!为了学生们能有一个固定而又宽松的场地学习、实验和讨论,他背着我们厚着脸皮一次又一次地向父母借钱。要知道,他长这么大,父母没借上他一点光儿,反倒是他,为了学生不停地啃老!
“他是一个严师慈父,他既是一个我们尊敬的老师,严格管理教学;又是一个慈祥的大家长,不停地为我们的吃穿住行操心。他为我们操心操的,刚刚五十岁出头,鬓发和眉毛就几乎全白了。虽然这些年他教的学生们不说,但没有一个不心存感激的。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他不是共产党员,却拥有共产党人那种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我报考研究生刚开始选‘遥感专业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拿学位而考试。自从李老师给我们上《微波遥感》课以后,我才逐渐对微波遥感产生了兴趣。在课堂上,他不但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且还能把晦涩难懂的微波遥感理论讲得具体生动、清晰明了,尤其是他看问题的角度非常独特,分析和判断能力超强。他教我的是方法,是如何独立思考、分析与研究,不是模仿和拷贝,所以我跟着李老师一路从硕士读到博士,他谆谆教导我们,在科研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撰写的论文,李老师亲自把关,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逐字逐句审核,反复推敲。经过反复训练,现在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我们来说再也不是什么难事啦。”停了片刻,她喝了口水,继续介绍说,“有一次讲课,我说水对蓝色波段的反射能力较强,所以大海是蓝色的。李老师被我逗笑了,认真地纠正我说,他从小就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大海是蓝色的是因为海水中离子的作用。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生活中,李老师看问题能抓住本质,能够用最简单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在学习方面也是哪怕我们问的问题,他都没看过,他也能用最基本、最简单的方式解释这个问题,这是我最受益匪浅的地方!”
来自安徽泾县的汪霄箭原来是李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去年6月份考到了荷兰屯特大学读博,专门搞南极极端风速的建模。他前两天跟我网上聊天时不无感慨地说:“我刚上大学时,李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我仍然记忆犹新,我当时小,对人生的体会不深。只是朦胧地觉得这个老师很特别,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也非常奇怪,平时严肃、不爱说话的李老师讲起课来怎么那么生动有趣。”后来经过几次接触,他对李老师的为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着了解的深入,他越发崇拜李老师。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报考李老师的研究生。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李老师是遥感学科的顶尖人才,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底蕴深厚。每当学生提出问题,他都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解答,可以说,之所以我们能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成绩,完全是因为我们走了捷径,因为我們站在了巨人——李玉老师的肩膀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学毕业后,我本想考武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因为英语没过录取分数线,而最后被补录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我本想复读,父母不同意,所以我只好捏着鼻子又来阜新读硕士。由于考的学校不理想,专业我也不太喜欢,所以我经常逃课,还迟到早退,更不爱看书学习。李老师看到我这个样子非常气愤,直接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地骂了一顿。别看老师平时和蔼可亲,可教训起人来非常恐怖。打那以后,我开始认真学习,再也不敢迟到早退了。出国前,李老师经常跟我们讲,读博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任何人,如果你不是真正喜欢这个行业,那么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到了国外我体会更深,李老师如果不是热爱科学,喜欢搞科学研究,我想他绝不会坚持到今天!如今我终于明白了,他之所以与众不同,原来是因为他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汪霄箭对李玉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玉常说: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有一个诚恳的态度,做学问不能和利益挂钩,这是对科学最起码的尊重。当你潜心于学问,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研究一个课题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能写出好的论文。如果没有真心付出,绝不可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长远;他还说,我很普通,我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是个教书匠而已。我只是想听从心声,把自己从这个社会得到的东西完全回馈给这个社会。
李玉老师对物质生活无所求,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有些方面甚至让人“匪夷所思”。他不知道自己每月的工资是多少;他不会发微信;他不会网上购物;他甚至都不会使用ATM机——他说自己是个现代文盲。在学生的印象中,李老师很少添置衣物,一年四季穿的似乎都是那件已经褪了色的运动服。细心的学生发现,他的裤子上有好几个洞。冬天外加一件穿了十多年已经磨没了毛的毛衣……李老师对自己很“抠”,不舍得吃也不舍得穿,对学生们却出手阔绰。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他把学校分给自己的220平米小别墅改造成实验室,自己却每月花700元在校外租廉价的回迁房;为了省钱,他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吃;外欠几十万却把个人大部分收入都花到了学生们身上……
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这又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品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对李玉老师的真实写照。
每到教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节假日,李玉都要把弟子们召集到一起,亲自采购、下厨,精心准备一大桌丰盛的晚餐。中间还穿插着玩趣味游戏——萝卜蹲、夹气球跑、撕名牌等,师生们欢聚一堂,谈人生,谈理想,其乐融融。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别样的温暖。李玉称学生们为“合作者”。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他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方案,给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去寻找答案,完善方案。他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慢慢去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去发掘各自的潜能。学生们说,学会思考是李老师送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李玉老师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更关心学生们的学业。他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有人发表论文,版面费都是他主动承担,并且还都是提前预支。学生背地里夸他是慷慨的富翁。表面上看,他是个慷慨的富翁,可他们哪里知道,他实际上是个典型的“负翁”。因为几年前,他为给身患绝症的妻子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妻子去世时,他手头只剩下了刚刚发到手的一个月工资;为购买和装修学校分配给他的专家宿舍,他向父母和亲戚借了好几十万,到现在还没还清。同事们关心他,有好心人帮助他,还有热心肠的人给他介绍女朋友,劝他重新组建一个家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原来有过家,家里很温馨。那些年,我的爱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给了我很多精神安慰,她是我永远的灵魂伙伴;她走了,我的爱也随之而去……我一个人挺好的,我喜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心安即是家。我为了求学和照顾生病的爱人耽误的时间已经够多了。我想利用这几年时间多出点成果,多培养些学生,带出一支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科研队伍,以报答祖国的培养和学校的厚爱。”
李玉老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都能超过自己,成为遥感领域的栋梁之才。他说自己别无所求,只求退休后能四处走走,好好享受一下桃李满天下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们都说,李玉老师像一个魔术师,为了他们才由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摇身一变,变成了一贫如洗的负翁,为此,他们心里感觉非常愧疚。而我想说,他们不应该感到愧疚,而应该感到庆幸,庆幸他们遇到了人生最难得的甘愿做人梯的好老师!
他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他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在这个物质奢华,精神贫乏的年代,他属于非主流,他好像跟社会有点脱节,有点格格不入。但是物质奢华的背后是精神空虚,缺少的是灵魂,缺少的是精神引领,他弥补了很多人这方面的空白,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是那么广阔,那么绚烂多姿……他是我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最崇高的人,我为阜新有如此高尚的人而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 安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