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08贡和法屈佳芬
贡和法+屈佳芬
摘要:“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是未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制的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理性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34-06
1984年,上海就启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江阴市在1997年8月由华士实验学校首开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先河,该校也是江苏省较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随后,江阴又出现了夏港实验学校等3所由一个法人代表统领的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江阴市目前实际以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运行的学校共有5所。这5所学校的组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新建型的,如英桥国际学校、敔山湾实验学校;合并型的,如临港实验学校;混合型的,如华西实验学校、南闸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一协调管理,这主要由“一体型”的一贯制学校采用;一种是分部或分段管理,适用于“分离型”的一贯制学校。实践表明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系、文化建构比较顺畅,学校发展态势一般较好。
近年来,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教育的均衡发展,许多地方创建了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从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未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但九年一贯制不等于“小学+初中”,如何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转型中,防止“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亟须按照九年一贯制的特点和规律,就“小学、初中”有机衔接贯通的理想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和显著特点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该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年级通常被设为一年级至九年级。[1]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發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小学毕业生这个概念已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教育意义,小学与初中受教育过程的“不间断、不选拔、衔接性、一体化”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九年一贯制”的显著特点
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近几年已成为许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热门趋势。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贯性
首先是学生入学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通常以一年级到九年级编排年级,小学毕业后用不着择校可直升本校初中。其次是学校管理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管理使用一套班子,一套管理理念,学校的校训、办学愿景、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都是九年贯通一致的,从根本上保持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2.集聚性
首先是人的集聚。九年一贯制学校有9个年级,一般规模都较大。如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小学部54个班,2200多名学生;初中部27个班,1100多名学生,全校教师298人。其次是物的集聚。九个年级的教学班,需要数量众多的功能教室,运动场地、校园面积都较大。集聚性能较好地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规模效应,但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困难。
3.发展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内部管理能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有总体的培养目标,每个年段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分层制定子目标,各层级之间的目标是连续的、递进的、发展的。学校可以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培养德性、学力、身心、个性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高质量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而言:
1.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2]能够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的一体性目标,开发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九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对课程进行纵向融通、横向整合,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要素;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讯共享,节省办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校办学效益。[3]
2.有助于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凸显,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行“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系统地思考,提升领导力;有利于教师大跨度地全程育人,提升专业素养。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实现小学、初中考试、科研、管理的一体化,改革管理结构,增强管理效能,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3.有助于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贯通性更加紧密,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将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本质解读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两翼中的一翼”[4]。一方面是供给端的转型升级,降低教育生产和培养当中的能耗,实现学生成长路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的变革,通过九年一贯制,使学生的成长路径变得多元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既能有效缓解学生择校与升学的压力,也能从根本上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避免由于分段带来的升学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保持义务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连贯性和科学性,成为破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难题的一种教育体系。
(二)“九年一贯制”的现实困境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难以真正“一贯”起来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使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理念不同、文化冲突、管理困难等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以江阴为例,2010年以后,九年一贯制的华士实验学校和其他3所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实验学校因实质上的“一贯”不起来纷纷重复了“昨天的故事”,小学与初中重新分离,各自独立办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不少,但就目前而言,学校管理、课程衔接、师资融通三大方面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1.管理难度加大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而言人多、事多、物多,加之中小学教育规律不同、教师层次不同,学校内部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学校9个年级,7到16岁的学生同处一校,教育管理的量大、复杂又困难。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在要求的执行上有差异,特别是初中受中考制约,许多学校狠抓学生智育不敢有一丝懈怠,尽管在“一贯制”的教育生态下,但学校却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中、小学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评价的难度反而增大。学校虽“一贯制”办学了,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仍分开核编、分开督导评估、分开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数、分开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使得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或处置不当就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是“中途转制”的,大多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校长大多是中学部校长兼任,对小学的管理不熟悉。其他管理干部又出现中小学比例失调,往往是初中管理干部多,出现小学干部管不了中学,中学干部又不懂和不愿去管小学的困境。有些学校只能采取“局部变革”策略,如临港实验学校就尝试了后勤、党务、工会等一些非业务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教学、德育业务部门仍分开管理。有些学校虽尝试完全的一体化管理,也因缺乏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因此,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仍面临体制、机制变革的难点,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学校管理者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均受到挑战。
2.课程难以衔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真正“一贯”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学校的课程衔接、贯通不顺畅,难以实现一盘棋发展。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都有着差异。就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一节课45分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操场上挤满了上体育课的学生,小学体育课没下课,中学体育课开始上课了,操場上上课的上课,玩的玩,尤其是上到球类课,小学生往往好奇,在操场上追逐观望,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安全管理的难度。
小学初中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国家课程,教材都是中小学分开独立编写的。小学到六年级有总复习与毕业会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比如数学,中小学都有,但在课程内容上并不是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学老师并不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无法体现九年一体化的衔接贯通的教学优势。另外,六年级、九年级为应对毕业或升学统考,有些学校会过早地结束毕业年级的课程,留出大段时间用于复习,将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语数外等主科地位强势,非中考科目被边缘化,体艺课程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中小学课程及教学要求的不衔接与不贯通,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3.师资难以融通
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合并型”的,都存在管理的磨合和文化的冲突问题。教师虽同处一个校园,但遇到事情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访谈过一些由中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尽管学校组建也有几年了,但仍有这样的现象,在食堂打饭,中学教师排一个队,小学教师排一个队,自动划清界限。窥一斑而见全豹,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要真正融合不是件易事。
中小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工作氛围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学教师上班比较晚,分数、质量压力不是很大,但教科研氛围良好。而中学教师到校比较早,中考压力大,平时更多的时间花在批改作业上,教科研氛围却一般。当前,初中教师相对宽裕,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但由于中小教师是分类核编的,所以学校仍很难将中学教师调配到小学任教。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级的配比也有差异,因而往往出现小学有一级或高级岗位,中学同职级岗位又特别紧张,但学校又不能将此调剂给中学用,中学教师又不愿流动到小学,中小矛盾非常突出。师资难以融通的困境,在短期内会一定程度地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及发展策略
实施“九年一贯制”,目前需要按照一贯制的特点与规律,从学校与政府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进和调整,探索突破“困境”之策。现以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一贯制施行的实践作个案解剖,对“九年一贯制”实施的关键路径作一简述。本文限于篇幅,仅从教育内部学校的层面作些理性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办学规模从第一年的8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38个班,学生数也从17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03人,教师从32人,增加到123人。2016年首届初三学生中考取得了均分和全科合格率全市第一的成绩。敔山湾实验学校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已初步形成特色,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一体化、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重新审视‘6+3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5]。
1.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融合一体
要将不同阶段的教育融合在一起,科学管理是关键。敔山湾实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将9年作为一个完整阶段来进行目标定位,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合群乐思、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尊重规律是敔山湾实验学校的文化品格和学校精神。学校形成了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师”发展的生态化项目建设规划,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系统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让孩子站在学校中央”的教育哲学,将形式上的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育人目标指向为一致,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一体化的育人目标统领下,学校采取了分部分段的管理模式,学段设置为“三二二二”制,即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五年级为一段,六至七年级为一段,八至九年级为一段。分部分段管理能有效避免因學校规模大、级部多给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发挥各学段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可以既尊重各学段特性、保持分部的相对独立性,又兼顾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坚持管理目标的一体化、统一性。
2.要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连贯衔接
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特征。[6]敔山湾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了小学与初中的界限,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辅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有效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确立了“成就学生成长高度、夯实学生生命厚度”的教育智慧和“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以“纵向融通、横向整合”的策略来建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的构架,按三个层次排列,分别是: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课程;指向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拓展课程;指向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综合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精品化、综合课程系统化”。
敔山湾实验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实现小、初、高课程深度整合。依据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内生要求,在市教育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尝试,进行“五四制”创新教学改革。打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的传统学制,将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与初中课程整合,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要求。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在5年中基本完成,6年级用2—3个月时间对小学内容进行巩固,剩余时间教学7年级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组建创新教改班,针对创新班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学校组织开发了“古文阅读”“篆刻”“生物实践课程”等几十门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创新班课程逐渐形成体系,创新班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逐渐显现优势。
3.要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贯通使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要实现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就必须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融合、贯通使用。敔山湾实验学校积极搭建中小学段教师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大学科的主题研讨活动。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中小学语文各开一节阅读教学课,中小学老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相互了解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利于中小学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与衔接。学校组织五六七年级的衔接专题研讨活动,五六七年级各学科教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和会诊或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促进五六七年级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有机衔接。
敔山湾实验学校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着力点,营造和培育新的“共读、共思、共研、共写”的学习共同体和学校组织文化,进行同学科教师的联合课题研究,实施纵向专业沟通和引领,有力地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或教育论坛等,让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逐渐形成合力。学校建立纵横交织的教学促进机制,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现对“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全程管理和全员考核评价,量化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有直接的联系。学校逐步建构起教师“能上能下、中小贯通使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结合”的“一贯制”学校师资贯通使用的机制。学校积极寻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一贯制”办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适切的考核与评价,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九年一贯制”的发展策略
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政策下推进的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不断提升,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学”,需求的改变,带来的是对优质教育的更多、更强烈的期盼。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必须“提档升级”为“优质学校”。2015年6月,在江苏泰州举办的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的时代命题。这预示着在未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品质将成为学校发展新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
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外在是品牌,内在是内涵。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构建和提升学校品质,“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7]。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依据上述要求和策略来提升学校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当下处理好以下两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在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找到精准发力之处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所全新的学校,缺少底蕴的积淀。正因为如此,“一贯制”学校要在办学的理念和发展的思路上去进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基于九年一贯制特殊而又全新的发展背景,学校在提升品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在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统领之下,在对学校发展内涵作进一步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将学校发展的制度建构、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策略。
二是要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基础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真正创生自主化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文化,更精准地把握好义务教育基础性和发展性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师之行,形成融合一体的教师文化,引导各学段、学部教师理念的认同、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变。要着力于教师底蕴的厚实与專业素养的培育,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促进教师能力的“内外兼修”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共生共长。
2.在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上瞄准短板尽力弥补
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实绩优异,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为优质居民小区配套组建的“合并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显现出了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亟待弥补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少学校每年大量扩班,教师严重缺编,学校不得不聘请多名代课教师或将退休教师返聘使用,教育主管部门、编制办能否考虑新校的特殊情况与小班化教育的现实需要,给予学校一定的师资保障,能否按照班师比给予倾斜性的教师配备。
二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大、年级多、学生多,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流量大,往往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交通拥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必须经常与市政建设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在学校路段设立护学岗或组织家委会护学小分队,确保上下学时段师生的安全。
三是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不断扩班,学生激增,学校运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学生两操、体育课以及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尽早向政府职能部门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些“合并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仪器设备、专用教室不达标,学校很多设备已进入高维修期、淘汰期,有些设施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如果这些短板不弥补,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弥补办学资源要素上的短板,突破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红利。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解决最必备、最急需要添置的仪器与设备,可以助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绩和教育影响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颖惠.一贯制有助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4-11-12(2).
[2]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
[3]宋世云,张纪元.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校长,2015(6).
[4]柴葳.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N].中国教育报,2016-1-23(1).
[5][6]王晓燕.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N].中国教育报,2016-11-30(4).
[7]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15(12).
责任编辑:丁伟红
收稿日期:2017-02-20
作者简介:贡和法,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屈佳芬,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江苏江阴,214443)副校长,无锡市名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