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药大黄用法的比较△
2017-05-07张志芳
张志芳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
1 来源
1.1 中药大黄:主要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
1.2 蒙药大黄:《图鉴》中说:“大黄生长在深山,分大中小三种。”《无误蒙药鉴》[2]中说:“大黄分为三种,其中茎粗长,有节者,为大黄或黑大黄;无茎,叶柄小者,为白大黄或山大黄;茎状如寥茎,叶象囊吾叶者,为水大黄。”按古代蒙医药文献记述,蒙医将大黄分为大、中、小3 种(或上、中、下3品),分别论述于下:
1.2.1 大黄:又称黑大黄、上品大黄,蒙药名:格秀讷,给西古讷,给喜古讷,别名:朱木萨,西莫兴,朱母萨,西母行。 这种大黄中包括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现代蒙医药把这3种大黄的根或根茎作正品大黄。此类大黄与中药大黄来源相同,同中药大黄。但部分地区或民间则用大黄属其他植物作正品大黄的代用品。青海、甘肃尚用波叶大黄。内蒙古尚用华北大黄(波叶大黄、山大黄、土大黄),单脉大黄(土大黄)。[3]
1.2.2 山大黄:又称中大黄、亚大黄、野大黄、红大黄、中品大黄。蒙古药名:哲尔力格·格西古讷、阿古拉音格西古讷、胡尔根其嘿、乌孙额卜苏;别名:出尔萨、艾日嘎纳。根据《无误蒙药鉴》记载,山大黄又分为波叶大黄、皱叶大黄和小大黄3种。而现在蒙医所用的山大黄是寥科草本植物酸模,毛脉酸模,皱叶酸模,巴天酸模,刺果酸模、东北酸模的干燥根或根茎,此为中药中的土大黄。
而中药山大黄也称波叶大黄。为藏边大黄、天山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和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由此可以得知蒙药中的中品大黄从文献记载到现在临床应用主要以中药的山大黄与土大黄为主。
1.2.3 水大黄:又称小大黄、次大黄、下品大黄,蒙古药名:乌孙格西古纳、额恩卜道格图、巴嘎卜道格图;别名:出玛孜。《晶珠本草》引藏医南方学派的意见说:“出玛孜为三种大黄中最小的一种。[4]”但他们采集的标本原植物为2种不同植物属的小大黄 (又称矮大黄) 和西伯利亚蓼。根据历代蒙医药文献记载,蒙医认为正品水大黄 ( 出玛孜 ) 应是寥科植物塔黄 (又称高山大黄) 的干燥全草。
总之从基源及来源讲,中药大黄与蒙药大黄之间有联系而又有不同。大黄分为大、中、小3 种( 或 上、中、下 3 品)。蒙药中的上品大黄为正品大黄,即为我们常用的中药大黄。而蒙药的中品大黄包括中药中的山大黄与土大黄。蒙药中的下品大黄则是高山大黄,其别名为“塔黄”,高山大黄为蒙药及藏药常用药,而中药不常用。我们清楚了中蒙药大黄的来源,便于我们更好的选择用药。列下表以明示:
表1 中蒙药大黄基源列表
2 性味功效及运用
2.1 中药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用法与用量: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2.2 蒙药大黄
2.2.1 大黄 :蒙医认为其性味:味苦、酸,性凉。效稀、轻、浮、糙、动等,其气味作用强。《金光注释集》:“大黄味酸,消化后味甘,效稀、糙、轻、浮。”《无误蒙药鉴》:“大黄根,性凉、平,能泻诸病。功效:泄泻,清热,解毒,收敛疮疡,消食。主治毒热,中毒,腑热,协日热,疮疡,便秘,闭经,胎衣不下,积食。”《蒙医传统验方》 也载:“大黄具有泻毒热、腑热、巴达干病的功效,并祛“协日”(火、热 )、燥疮之“协日乌素”(黄水 )。因此在《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中记载大黄具有泻下、清热、解毒、治疮伤、消食功能。主治便秘、腹胀,萨症、希拉热、腑热、疮伤、疖、闭经、胎盘滞留、消化不良等。[5]
运用:多用于配制煮散剂、散剂、丸剂等内服药或适量外用。单味大黄汤每次剂量为3~5g。孕妇、产妇慎用,哺乳期忌用。方药举例:①治下行赫依功能紊乱,腹胀,便秘,闭经。 大黄、诃子、碱花(制)各50g。制成煮散剂。每日1~2次,每次3~5g,煎服或煎汤灌肠。(《蒙医药选编》三味大黄汤)[6]。②治便秘,腹胀,积食。山柰45g,大黄40g,诃子、光明盐、碱花(制)、土木香各2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选编》六味安消散)[6]。③治闭经,月经不调,腰腿痛。当归50g,血竭、刺柏叶、大黄各2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用黄酒服。(《蒙医传统验方》四味当归散)[7]。
2.2.2 山大黄/中品大黄:蒙医认为山大黄:味酸、苦、涩,性平、稀、柔、糙、重、税。具有泻下、杀“黏”、消肿、愈疮疡之功效。用于“黏”疫、炭疽、疮疡、疹疾、水肿、丹毒、烫伤、刀伤、骨折、皮肤病、乳肿 (乳腺炎 )、腮腺炎等。
蒙药中品大黄包括中药的山大黄和土大黄等。山大黄有清热解毒,缓泻,健胃,止血生肌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痈肿疮毒,便血,鼻血,外伤出血,实热便秘和水火烫伤。土大黄其性寒、味辛、苦。有止血、杀虫、清热解毒和破癓消肿的功效。用于内外出血,疥癣,湿疹,跌打损伤和水火烫伤。
2.2.3 水大黄/下品大黄:味酸、苦、涩,性凉、轻、钝、柔,具有利尿、消水肿、祛“协日乌素”、止痛、止吐功能。用于水肿、“协日乌素”病、关节痛、疖、脓疤疮等。《金光释注经》云“出玛孜、化味酸,性凉、钝、轻、柔等攻效,其味之作用强。”《蒙医传统验方》 也载:“水大黄具有泻‘协四乌素’及恶性水肿之功效。”根据水大黄的功效特点,蒙医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病。
蒙药的水大黄即为中药中的高山大黄,高山大黄是蓼科植物高山大黄或西伯利亚蓼的根和根茎,为常用藏药“曲玛孜”[8],而蒙药称之为“出玛孜”。因其淡黄色半透明苞叶对包裹其中总状花序有类似温室的保温作用而有“温室植物”之称,形似宝塔,别名塔黄。[9]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具有散瘀消肿,泻热导滞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湿热发黄,食积痞满,闭经,痈肿疔毒。
从上可见中蒙药大黄记载虽各异同,但在实际临床应用,其功效、主治基本类似,即清 热、泻下、消肿。其中蒙药的上品大黄与中药的大黄性味功效相近,中品蒙药大黄具有止血,清热解毒之功。蒙药的下品大黄主要具有消水肿作用,主要用于水肿病。
3 炮制
中药大黄:有关大黄的炮制方法古代较为繁多,现代大黄炮制品主要包括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以及清宁片等,品种比较丰富。而蒙药大黄,一般不炮制大黄而直接生用。但有些老蒙医把大黄煨后配药。甚至认为在酒中久煮炮制的大黄和山大黄的作用更佳。
总之,大黄乃霸药,正确应用能获得神用。中药、蒙药大黄从来源、性味功效及运用和炮制存在异同与联系交叉。清晰地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好的应用中蒙药,取长补短,丰富用药资源,促进中药与蒙药协同发展。
[1]王友.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07,21:93~94.
[2]清·占布拉道 尔吉.无误蒙药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222.
[3]海忠乃,宝音图,赵百岁. 蒙医对大黄的认识与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02:115~118.
[4]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蒙古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百科全书蒙古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6]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编.蒙医药选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4.
[7]巴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编译. 蒙医传统验方[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4.
[8]罗武政,李啟恩,陈静,等. 藏药曲玛孜的文献查考[J]. 中国中药杂志,2015,10:2047~2049.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