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性与个性:班主任工作室的研修模式

2017-05-06秦望

新班主任 2017年4期
关键词:研修研讨案例

□秦望

共性与个性:班主任工作室的研修模式

□秦望

秦望

“8+1工作室”主持人,现供职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河南省“十佳”班主任,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主编《高中系列班会课》,著有《光辉岁月》等,被誉为“中国微班会第一人”。

班主任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快速成长、交流、学习、研修的平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室如何进行共同学习?如何营造学习环境?如何提高研修效率?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在大量实践和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以下十种模式,供同行参考。

经验交流。工作室初建阶段,成员间对彼此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并不了解。这时,宜以经验交流先熟悉对方,撰写《我的带班史》,特别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班主任,借此机会梳理回顾自己不同阶段的经验,与同伴分享。研修初始阶段,以聊天的方式谈谈彼此上周的做法,下周的打算,这种看似漫无边际的“闲聊”,往往会碰撞出些许火花,发现每个人的兴趣点和强项。

这一阶段可长可短,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要及时规范交流模式。我曾提出交流前每人至少提交500字材料,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念,我坚守了什么?常规,我坚持了什么?创新,我尝试了什么?资源,我分享了什么?失败,我反思了什么?看似“僵化”,实则有利于提高研修效率,督促成员总结提炼实践智慧。至团队成员间已经非常熟悉,这一模式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接下来,一学期或一年一次交流足矣。

现场观摩。如团队成员间对优质班会课、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心理活动课、特色文体活动等进行现场观摩,当场探讨点评,提出改进措施。

共同阅读。团队伙伴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是共同生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视团队的发展阶段和层次,选择不同的书目和方法。校本研讨,现场碰撞更激烈,检查落实更方便,每读一本要做批注笔记,写阅读感悟,编辑阅读材料拓展再学习。

共同写作。团队伙伴一起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记录、反思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互相探讨、质疑,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团队伙伴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在不断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

读书写作是需要氛围的,“独行快,众行远”,个体写作极易中断,共同阅读写作,也是在营造教育成长的生态环境。

聆听窗外。团队伙伴一起听报告,一起观看视频讲座。与个体学习不同的是,团队成员在听报告期间,一起研讨分析,更有利于全面理性地学习外来经验。

资源分享。积累丰富鲜活的德育素材的过程既是形成自己教育特色的过程,也是储备团队资源库的工程。

建设团队德育素材库,团队分工搜集整理,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积累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材。比如哪个人负责某个栏目,某个网站,某个微信栏目等,个人选材后,每月整理一次,归入团队德育素材库。每一个项目有专人承包管理,全校的班主任都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

主题报告。团队成员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展示。要求团队伙伴规划自己的研究项目,研究周期,当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可向团队申请,给伙伴们做一次主题报告。

班风诊断。王晓春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中提出“班风诊断”这一概念。团队伙伴以“换班”的方式,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听课等方式对班级进行常规诊断和特色诊断。根据记录的信息,进行集体“会诊”,细致解读。这是一种以专业视角促进班主任成长的研修模式。

专题研讨。研讨要紧紧围绕工作中的问题展开,要与班主任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比如中学新班组建的第一周往往要军训,围绕个专题我们做了一期研讨,大家分别从“做好军训动员”“注意在军训期间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军训拍照也是一项技术活”“运用《士兵突击》打造班级精神文化”“谈谈军训微电影”“怎样开军训总结班会”等方面展开讨论,彼此质疑并完善。

我们把这类主题研讨称为“每月一事”。还有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培养班干部队伍,如何进行期末备考,如何指导学生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等等。

研讨要形成系列,在一个学期里,我们集中研讨了“如何提高班级德育量化成绩”这类主题。为了提高研讨的实效性,在研读学校考评条例基础上把这项工作分解为寝室、卫生、跑操、纪律、安全、活动六个系列,然后再逐一细化。

在研讨前,每个成员把自己的想法写成短文,与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后再修改充实。最后,把群体的讨论的成果梳理成体系,提升为理论,用来指导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

每一个人都从集体探究中获得了成长。这个过程可称为“团体学习循环”,即集体思考——成员共同讨论并相互进行质疑;共同信念——达成共同的基本观点和洞察;合作计划——共同设计步骤,验证共同观点;协作行动——行动不必是共同进行,可以是共同体成员独立完成。

集体探究能使成员形成新的技能和能力,然后又能带来新的经验和认识,再逐渐转化为态度和信念,这就算是完成了一个重要转变。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围绕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对班主任而言,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大量的实际问题,都能妥善处理的少之又少,相反,酿出事端的却屡见不鲜。因此,案例分析不仅是帮助班主任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更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案例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教师学习,过分偏重教育原理,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分析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下,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记录教师所做的决策判断和所面对的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成长。

案例分析的特点是“就事论理”。从案例出发,它不脱离实际,老师们看起来亲切。从理论出发,与教师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就会有所启发。

教育案例分为人物案例、事件案例和理念案例三种。所谓人物案例,侧重讨论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这是怎样的学生,他的个性如何,他的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所谓事件案例,则侧重讨论对某件事应该如何认识,如何处理。这两类案例都是针对学生的。所谓理念案例则是侧重讨论的是教育者的理念,分析教师面对某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认识和处理,对其理念进行审视和评论。当然,这三种案例的区分只是侧重点不同。

具体案例涉及学生问题、教师问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问题五大类。一个教育案例,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尽可能客观详细地记录事情的经过及处理过程。事件对应的调查、背景分析应详细记录,对事情的反思及后续工作也要详细记录。这样可以给间接分析者提供更多信息,分析更具可操作性。

案例分析又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一次性分析,动态分析则是有来、有往、有交流,不断提供新情况,不断有新的分析结论,有些甚至会改变以致推翻以前的分析。动态的案例分析往往比静态的案例分析更有价值,可以看出当事人和分析者的思维过程。

案例分析还有直接分析和间接分析的区别。直接分析的分析者同时也是当事人。比如我是班主任,我分析我班的一个学生,这就是直接分析。间接分析的分析者则并非当事人,不能直接面对分析对象,只能依据一些文字或图像资料进行分析。

间接分析的缺点是缺乏情境感,所见到的材料都是别人提供的,提供者会不知不觉地带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分析者有可能被误导。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间接分析的优势在于分析者置身局外,更客观。

校本案例是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直接分析和间接分析的有机结合。

做案例分析时,我们遵循王晓春老师提出的几条原则:

第一,横向,不就事论事,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学,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教育。

第二,纵向,追踪教师和学生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要特别重视家庭影响,因为学生问题,几乎都来自家庭。

第三,对教师的案例陈述采取客观的态度,保持分析者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分析者如果不能跳出这个圈子,很难看清庐山真面目。

第四,侧重梳理思路。任何教育行为都有某种理论假设在前,不管教育者本人是否意识到。找到教师教育行为的理论假设,并对它加以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

第五,先问“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老师遇到个案,一般劈头就会问“怎么办”,所以我们先和老师一起,分析事情可能的原因,做出多种假设。

第六,要出招。个案分析虽然重在梳理思路,但梳理之后,最好还是能给老师提点可操作的具体建议。你否定了人家的理论假设,就要拿出自己的新假设;你否定了人家的做法,就要拿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要特别注意根据老师提供的情况随时调整或纠正自己原来的看法,改变做法。

万玮 摄

以“8+1工作室”的一次研讨为例,一位老师根据班里发生的打架事件,写出了《长大不能再幼稚,有理不能太任性》的4000字案例分析,自认为问题处理得比较好,大家读后也颇有同感。于是,在研讨时帮他完善了许多,同时,老师们纷纷撰写关于打架事件的案例,最后提炼出了打架处理流程的五字决:平、写、查、理、续。平,是指确保事情不升级,平和双方当事人的情绪,受伤送医院,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以平和双方家长情绪;写,主要是让双方当事人各自就自己的认识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对这件事的认识,老师要确保事情细节要描述清楚,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补充,写完后双方当事人互换,让他们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这叫换位思考;查,就是查清事实真相及事情表象背后的原因,可以走访调查,因为打架周围肯定不止一个目击者;理,就是处理,同德育处、双方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出对事情的处理:评判双方事理,达成赔偿协议,做出对应处理,并在班级公布处理结果;续,就是做好后续工作。如双方关系的修复、症结问题的处理等。最终形成了打架问题案例材料。

不管哪种类型班主任工作室,都不同程度地运用这十种模式,这是其共性。工作室发展阶段不同,侧重于某几种模式,为其个性的体现。各种模式互相交错,新兴模式的创新,其实也是几种模式的变形与延伸。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研修研讨案例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