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意识与理性学习
2017-05-04王世元
王世元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社会,学校也处于其中,教育者知识权威化身的地位已发生了动摇。受教育者的现实经验——知识信息的来源已经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受教育者有索取知识的愿望,互联网就可提供丰富的检索渠道。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本质上如同历史上“造纸”“印刷术”发明之后对教育者“知识权威”地位的动摇一样。甚至说,互联网时代对知识权威地位的动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能仅仅围绕知识传授,或打着获取知识、传授能力的旗号而局限在课堂40分钟的改革,而应该进行适应互联网时代、包括学校40分钟课堂在内的整体改革。
互联网时代,学校围墙被拆除,信息获取也不受时空限制。但是,互联网为人们带来巨量信息,使人们视野更加开阔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特别是未成年受教育者的信息检索、辨伪等带来挑战。因此,“质疑”的意识及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下的“质疑”意识及思维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上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从有学校教育开始,就存在着两种学习方式。一是权威性学习,即学习者向知识权威学习。二是受教育者的理性学习。凡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都具有理性而不盲从的意识或思维,即在“质疑”意识或思维主导下的审视与判断,建构符合逻辑或事实真相的知识理论体系。
对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理性的学习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国人的重视。因为我国创造“科举考试”,其内容和形式抑制或限制理性思维,不能以“质疑”的意识或思维审视、考察、判断圣贤理论的正确性。
那么,学校教育怎样进行“质疑”意识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教育者特别重视。
一是建立“導师型”师生关系,让“自由”充分释放。教育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对受教育者进行“扰启”(扰动、启发之意)的责任,使其实现自身的“内省”。二是构建“逻辑型教学”课堂,让“质疑”的思维更深刻。逻辑型课堂,突出解决问题及形成知识的逻辑关系,即课堂教学要关注“六要素”,培养的是智慧分子,其附属产品是生命个体获取了知识。
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概念”意识,培养其概括、抽象能力,使“质疑”不停留在感性层面,自觉运用演绎、归纳及实证的方法谨慎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即“质疑”是深刻的,判断是“理性”的,不是简单的、不加思考的“为什么”。
(本文摘编自《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