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石城灯彩的发展与保护
2017-05-03陈春梅
陈春梅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石城灯彩的发展与保护
陈春梅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城灯彩艺术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一块瑰宝,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功能、教育功能、礼俗功能和娱乐功能等社会功能。近年来在其健康发展的主流下夹杂着一些糟粕成分,对于此我们应该探索更多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以达到石城灯彩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赣南石城;灯彩文化;功能;演变;保护措施
赣南石城灯彩是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也是农耕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还是当地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民情文化,它是融歌、灯、舞、乐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歌舞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灯彩歌舞的形式传承至今,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石城灯彩具有地方性和民俗性,囊括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情和品质,更是反映当地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目前对石城灯彩的研究也不少。如罗勇在《客家赣州》一书中介绍了石城灯彩的来源与发展,及石城灯彩的种类与表演形式[1];杨意舒在《赣南石城灯彩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客家精神的融合》中,对赣南石城灯彩艺术的产生、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特征与客家精神的融合关系,认为石城灯彩“舞姿柔美朴实、虚实融合,富有生活情趣,凸显客家特色”[2];朱旋、温习从歌舞艺术的角度分析了石城灯彩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质,“石城灯彩以其典型的舞蹈动作、优美悦耳的民间音乐和丰富多彩的灯彩等为艺术手段,记录、表现和传播着贛南由 来已久的客家文化”[3];饶开芹、赖鑫同样是从舞蹈学角度探讨了石城灯彩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传承发展石城灯彩艺术的建议性措施[4]。现有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歌舞、舞蹈的角度去分析石城灯彩的文化艺术与精神内涵。而本文试从民俗学角度去分析石城灯彩的现代化演变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及其如何在经济潮流冲击下保证其原生态的本真文化。
1 赣南石城灯彩文化起源与发展
1.1 石城灯彩的起源
处于江西赣南的石城县,自古以来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在古代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北民南迁途中最大的中转站之一,成为客家民系的发祥地,所以这里有着丰富的客家民俗风情文化。而石城灯彩就是其中独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农业生产生活特征的民间艺术。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下,石城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风俗。
石城灯彩起源于南唐时期客家人的南迀。“从汉明帝开始,中原就有‘元宵燃灯’之俗。相传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节皆以灯为俗,因此也有‘灯节’之称”[5]。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元宵节张灯挂彩由最初的皇宫扩散至民间,伴随着赏灯出现了其他一系列相关的民俗活动。至隋代,加入了民间狂欢活动。到了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生产力发达、经济富庶,元宵节的规模超前盛大,并开始逐渐脱离宗教活动的形式,成为一项民间欢庆活动。客家人在南迀过程中把灯彩习俗带至石城,人们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形成的一种集灯具、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竹木工艺于一体的民间客家灯彩艺术。古谚云:“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敬神祭祖恩,身背宗牌闯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从中可以看出,石城灯彩作为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传统民俗事项,它传承的是中原文化。据清乾隆乙丑(公元1745年)修《石城县志》载:“元宵前后,城市挨户悬灯于门两半,星桥辉煌若画、兴酣者、张鼓乐、闹哄大厦,待之至排场,歌舞者以作到耄耋,主人具食,乃终月罢。”都是体现出灯彩在旧时石城的盛况[6]。
1.2 石城灯彩的发展
石城灯彩源于中原文化,成于石城客家民俗,发展于现代经济文化潮流下。石城灯彩能够盛行从古至今,与石城方言的语音和色彩有着密切关联。在赣南石城的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而“丁”有“男丁”之意,“灯彩”又与“丁财”谐音,故有“添丁发财”的吉祥之意,所以灯彩凝聚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促使石城灯彩日益完善,大量灯会应运而生。
自改革开放以后的恢复,发展至今形成每年春节的盛大灯彩活动,每年正月,由当地百姓组成的各种龙灯队,挨家挨户上门表演,为百姓送上新春祝福。赖广东(化名)①赖广东,男,60岁龙岗乡龙岗村农民,自19岁开始组织群众表演龙灯以来,32年从未中断。说到“石城灯彩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文化活动,过年过节少了灯彩就好比少了一道主菜一样。”近年来灯彩活动也成为端午佳节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石城县政府近年非常重视灯彩的保护与传承,为弘扬传统文化做了著书普及、巡回展演等努力工作。
1993年,石城县被江西省委宣传部和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灯彩之乡”的光荣称号。2004年,随着第19届客家恳亲大会的召开,石城客家灯彩艺术团辗转于赣州市和闽西南邻近县市,忙碌于各个赣州相邻县市客家地区演出。届时石城县就有60多支民间灯彩队伍。2008年6月,以演出石城灯彩为内容的“石城灯会”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城灯彩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7]。2009年,在政府相关单位支持下,由石城中学举办的石城灯彩“双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项目,是石城县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启动石城灯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并且文化局等部门还联合编撰出版了石城灯彩与赣南采茶戏进校园辅导读本《客家艺术之光:石城灯彩》,为传承和弘扬客家石城灯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1)。
图1 传承灯彩文化(来源:客家新闻网)
2010年,石城县委、县政府组织编撰了《石城灯彩》一书,为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石城灯彩建设好理论体系,也为大范围宣传发扬石城灯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本[8]。为了让灯彩传承后继有人,该县根据学生特点编撰了《客家艺术之光:石城灯彩》校本教材,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设灯彩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学习灯彩知识、灯具制作技艺及表演技能,为石城灯彩的传承奠定基础。
2011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第4)频道《快乐汉语》栏目组对石城灯彩节目进行报道;2012年,同频道《客家足迹行》节目摄制组在石城拍摄灯彩。2013年,石城客家灯彩《丰收锣鼓》,通过时空连线精彩亮相“梅州月 .中华情”央视中秋文艺晚会,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赞赏,让石城灯彩走向全国,进入人们的视线。
2016年,石城县举行了第23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庆祝传统端午节活动,由1 000多位石城灯彩艺术爱好者齐聚街头,载歌载舞。以灯彩盛会来庆祝端午佳节是近年才兴盛起来的,同时,由政府组织,灯彩艺术爱好者成立的理事会,号召大批灯彩队伍在县城主要街道巡演,给具有纪念意义的端午节增添了不少气氛。
这些都表明石城灯彩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灯彩艺术爱好者的推动下,顺着非遗热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其蓬勃发展的道路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对其进行关注。
2 石城灯彩文化的社会功能
石城灯彩,融合歌舞、技艺于一体的民俗活动,有着其独特的展示形式和文化内涵,任何一种民俗活动都是当下人们为表达某种需求而产生的,这就使得民俗事项必定带着功能出现并流行于某一区域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形勢下,灯彩有着多项功能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2.1 石城灯彩的艺术形式
石城灯彩展示着当地客家人的独特服饰、灯具和舞蹈,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在石城灯彩中,万物都能成为灯具的对象,有龙灯、茶篮灯、船灯、马灯、狮灯、八宝灯等10多个种类,有民间歌谣唱到“等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中茶篮灯的《倒采茶》最具艺术代表性(图2)。
图2 倒采茶(来源:中国赣州网)
2.2 灯彩文化的社会功能
石城灯彩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主要是伴随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实际的功用而创作或流传的。最初它并不需要花过多的代价,在人们的生活中,只要有简单的灯具与气氛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唱起来和舞起来。因此它只是作为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恶等情感的方式,除此之外,它还有着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的社会功能。石城灯彩具有表达功能、教育功能、礼俗功能和娱乐功能等社会价值。
(1)表达功能。石城灯彩的功能应该从其创作者、表演者和受众群体等方面来说,其最重要功能就是自我表达功能。石城灯彩主要是以色彩鲜艳、红彤亮堂的各种灯式来迎接喜庆佳节和丰收之时,以表示兴旺发达和欣欣向荣的祈愿,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或者其思想情感。如灯彩音乐中表现美好爱情的《桃妹别嫁》《骨排歌》《九连环》《十杯酒》等都是通过唱歌跳舞来诉说情愫,表达爱意。再如《迎灯接福》是庆祝国家改革开放后人民走上小康生活的喜悦之情。当然也有人们利用石城灯彩揭露、批判社会风气的内容;旧时还有通过灯彩表演形式抨击封建制度不公平的现象,以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缓解心中压抑的情感。
(2)教育功能。钟敬文曾说过民俗具有教育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与模塑作用”[9]。石城灯彩作为客家石城的地方民俗事项,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蕴含着许多前人的经验,具有教育和传授一定知识的功能。如,《倒采茶》叙述描写的是石城客家人种茶、采茶、制茶等劳动场景,让后人从反映广大茶农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及意愿与追求中,了解到石城客家女性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又富有奉献的优秀品质;《粉碎敌人乌龟壳》《跃进花灯》两个革命内容的灯彩节目,讲述的是石城的工农大众勇于革命、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不仅向后人传授了生产生活经验,还塑造了一些让人学习模仿的形象与道德品质,人们通过灯彩文化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知识和智慧,也为学者对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3)礼俗功能。许多民俗事项都跟民间的礼俗仪式和特定社交场合有关,石城灯彩大多是在节庆仪式下进行的表演,其中不少剧目也反映了当地人们的仪式活动。春节期间的灯彩队伍常是走街串巷的巡演,大多数人家是会接灯的,接灯有一定的仪式:首先要有提前送灯记录,如果主人家表示要接灯的话(一般有乔迁、添男丁的人家会接灯,而有丧事者则不接灯),当天灯彩队伍就会来到这户人家进行表演,主人要燃放鞭炮来迎接灯才队伍,同时还要点上蜡烛和给灯彩钱;石城县是从事南方稻作地区,在传统社会里的四月禾苗节时,大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秆龙灯”(即稻草龙表演),主要是期盼秧苗顺利结谷,祈求丰收,人们通过灯彩活动来表达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4)娱乐功能。“人类创造文化,是为了享用它”“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9],人们通过一些民俗事项来娱乐生活,消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宣泄不满的情绪,给生活增添一定的趣味。灯彩艺术的创造是为了通过“自娱自乐的方式来消除疲劳,缓解精神紧张”[10],也有是为了在丰收、节日等特殊日子里庆祝时增加消遣休闲的内容,提高节日的气氛,达到助兴怡情,众人娱乐的作用。如曾经亮相于央视中秋文艺晚会的石城灯彩节目《丰收锣鼓》中就有唱到“丰收的锣鼓哟,一年比一年响,丰收的歌声哟,传遍四方……”展示的就是人们在庆祝丰收,好一番欢快、热闹景象。
3 石城灯彩文化的现状
民俗具有集体性、地域性、传承扩展性和变异性等特征,石城灯彩产生并流传于石城区域,由群众演绎与发展,具有民俗共有的特征,其中变异性尤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受到冲击,市场导向使得民俗文化被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越来越资本化。如对民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一些民俗失去其原真性和文化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传统艺术人将传统技艺文化当作“发家致富”的手段,使优良传统文化发生“变质变味”。民俗的过度商业化不是在发展文化而是在消耗文化,削弱了其生命力的同时还“伤害了地方民俗的‘自尊心’”。石城灯彩的发展主流是健康传承、优质发展,但是在乡间也存在一些非原生态的变异现象,通过观察调研这些民间组织在村巷里面的巡演,发现其具有许多特点,可以概括为组织私营化、利益最大化、短期经济行为等。
(1)组织无监管。这样的灯彩剧团(以下简称剧团)基本是由8~10个人组成,其中1名男子专门负责报节目和收钱,1名扮演丑角的男演员,1名可以包揽所有乐器的奏乐者,4~6名为女性演员。据调查发现:他们完全是在商业化的基础上组成的剧团,带头人是负责收钱的“管家”,将一些掌握灯彩技艺的人临时拼凑起来作为盈利的个体组织,在春节前一到两个月开始排练节目,并在年前到各个村子里派发接灯通知函,正月里演出赚钱。
(2)利益最大化。剧团不仅是在利益驱使下组成的,其盈利的方法也是追求最大的利益,前面已经提到主人在接灯时要给灯彩钱,其最初应是主人为讨吉利给的,金额全凭自愿,但是目前这些剧团在主人家表演节目时利用人们不懂其报节目的规矩②报节目的规矩:每报一个节目表演后就收价钱,20~80元钱不等,主人没说停就一直报下去。获取大量表演费,完全将传统艺术金钱化,导致的结果是很多接灯主人都有种云里雾里就被索取了灯彩钱(每户几百到上千不等)的感觉,另外,剧团为了节省人力,培养了一人能够独挑5件乐器的人(图3),大大节省人员成本,获取最大利益。
(3)短期经济行为。通过对几个曾接过灯的村落的调查发现,只要接过一次灯的就不会想再接第二次,避免再一次被忽悠,这就使得这些剧团在村落中的展演只能是短期行为,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剧团带头人及其成员应该考虑的地方。
以上特点都是表明石城灯彩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传统文化被私利化后就渐渐失去了其活力和长久发展的生命力。陈文红老师曾指出:当民俗文化被资本化后就失去了其真正的力量,我们应重视其在民众间代代相传产生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所以在当代经济潮流下,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应用民俗文化,为社会发展所用,更要思考如何保证它的优质内涵,长足发展。
图3 一人独挑5件乐器(来源:作者自摄)
4 石城灯彩文化保护与发展思考
石城灯彩具有多项功能,我们应该对其保护,让灯彩传统文化在地区及更广区域持续发展,大放光彩造福于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在其发展的途中存在消极成分,我们更应该对其加以引导,纠偏扶正,保证大众对它的积极认识与继承。对其应该进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保护。
第一,积极引导、组织教育。在这个环节中,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对灯彩的发展进行政策性引导。如政府可以提供资金保障,组织灯彩艺术爱好者进行学习教育,为培养优秀文化的接班人做好基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灯彩艺术爱好者走向舞台,参与艺术比赛,让他们懂得传统技艺的重要性。此外,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特殊节庆日子组织灯彩艺术人员进行大型灯彩活动,通过活动影响来扩大与加深传统文化在群众心中的认知度,同时也加强了石城灯彩文化的宣传力。
第二,加强研究,促进发展。石城灯彩存在上千年,只是限于本区域,近10年因有学者的对其研究,才渐渐为外界所了解,在非遗热潮推动下,石城灯彩作为一项国家非遗项目应更加受到重视,让大量艺术爱好者和学术爱好者加入到对其的研究中来,为灯彩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支持传承,健康发展。传承人是一项民俗事项得以延续的基础与保障,灯彩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其传承人,在灯彩发展中存在变质的现象是因为一些灯彩老艺术家的生活经济没有提高改善,才促使着这些传承人利用自己的“技艺”来赚钱,导致传统文化不能健康持续发展,所以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从经济上或者环境上,给予传承人一个不断探索挖掘传统文化的舞台。
第四,有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以上措施都是从外界对石城灯彩文化进行保护,要想保护其文化真正的动态性,还得利用现代科技方法,数字媒体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应用计算机、摄像机、录音设备等电子设备将灯彩中优秀的曲目、表演都录制保存起来,制作成可欣赏、学习动态画面的音频和视频,这不仅能有效保存文化的真实性,增加大众观赏的趣味性,还能为后人对它的研究提供资料。
5 结束语
赣南石城灯彩文化历史悠久,经过长足发展,现在也成功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赣南客家地区宝贵的民间艺术,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同时也是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民俗资本化,探索更多保护赣南石城灯彩文化的保护策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1]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55.
[2]杨意舒.赣南石城灯彩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客家精神的融合[J].艺苑,2015(5):96-97.
[3]朱旋,温习.贛南石城灯彩歌舞艺术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8):186-187.
[4]饶开芹,赖鑫.探析石城灯彩文化艺术的发展[J].芒种,2015(484):157-158.
[5]温小兴.元宵佳节话灯彩[J].百科知识,2013(2):58-59.
[6]江西省石城县县志编辑委员会.石城县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9.
[7]刘敏.赣江源头灯彩翩跹[J].当代江西,2015(4):54-55.
[8]石城灯彩编撰委员会.石城灯彩[M].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2010:60-65.
[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5.
[10]万建中.新编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59.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Jiangxi Shicheng Illuminating
CHEN Chunmei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As a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hicheng Illuminating a piece of art is of Hakka culture treasures,with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form,expression function,education function,custom function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etc. In the latest year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instream is accompanied by some variation of composition,for which we should explore mor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prote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icheng traditional culture.
Jiangxi Shicheng;illuminating culture;function;evolution;protection measures
G112
:A
陈春梅(1988-),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旅游。E-mail:864728204@qq.com.
猜你喜欢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