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旧事
2017-02-22罗胸怀
罗胸怀
说是石城,其实是一座由条石砌就城墙的城厢。
这座石城就是蒲圻石城,也有人称之为赤壁石城,那是因为我的家乡在十多年前由“蒲圻”更名为“赤壁”,我认为还是称它为蒲圻石城更为适合,因为“蒲圻”更名“赤壁”是对原蒲圻行政区的一个更名,并不是对原蒲圻所有街道以及这些街道上所有物象的一个集体更名。史料记载,古时的蒲圻无城郭,以山为屏,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有一个叫胡其高的知县倡修城墙,历经223年,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基本修成,而且城墙全部由条石砌就,石城因此而得名。石城建有六门,东曰“聚奎门”,南名“迎薰门”,西南“丰乐门”,西谓“宝城门”,西北“通汇门”,北称“拱极门”。陆水河环绕南、东、北、西四门日夜流过,养育了石城内外的众生,也映衬着这座石城。
关于这座石城的资料,查来查去,其描述大多也就这样差不多,我也查找过有关这个倡修石城的知县胡其高的生平资料,只查找到“胡其高,字汝升,四川井研人,隆庆五年进士,万历二年任,主修蒲圻城”,也没有更多收获,不知道他的官宦生涯中还有哪些作为,但这个知县因这座石城而名垂后世,我想一个人为官一方有此一件功德也就足矣,因为几百年来,生息在石城里的人们,不仅有一条陆水河的养育,更有了这座石城的护佑。
儿时的我家住石城外的陆水河对岸,虽说住在石城外,但每天得到城厢里的小学读书,也就日复一日地在石城下的城门洞走过,进出这座石城,穿行在它石城几百年的经历中。那时我不仅在石城外的陆水河里钓过鱼、游过泳,也在这座石城城门洞中躲过雨,在城门洞中纳过凉。有的时候,我们几个同路的小伙伴在城门洞玩一种九宫格的游戏,时过多日,我们在城门洞某处画下的九宫格还在那里;有的时候,我们故意不走城门洞,而是从石城城墙的低矮处攀爬上城墙,走在夕阳下的石城城墙上;有的时候,也有独自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在石城的城墙脚下的日子,看夕阳西下,让自己和陆水河还有这座石城,一起消失在暮色中。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石城在经历数百年沧桑后,从迎薰门沿陆水河至通汇门一线的城墙虽有残损,大致上还算是完好,从通汇门向西往宝城门方向还有数百米的残垣断壁,其他的城墙已毁坏殆尽。家乡盛产茶叶,在石城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每年都有到城厢外采茶的义务劳动,每次茶场采茶归来都从这处残垣断壁石城城墙下经过,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一处残垣断壁也没有了,消失在陆水河边。
在石城下,我的一些记忆同城墙一样斑驳,每每想起,这些斑驳又是那么灿烂,那么无忧无虑,就像我的童年,我想,一个人的童年大多都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生长在石城下的人们也应该是这样,我的童年也亦如此。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由于对知识的掌握和人生阅历的关系,应该无从思考过一座石城的历史兴衰,想象过它的曾经以及过往。直到有一天,我重新认识这座石城的时候,我安放在石城的童年记忆已经无处找寻,历经200多年修建的石城,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破城”,时光流轉到今天,留下的只是,一条陆水河,半座古石城。
面对石城,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它就是这座城池的历史具象。一座石城,它的存在或者是消失,对于曾经在城墙下生活过的人们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恐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生活在文化古都城墙下的幸运,但在我的人生中,能有在石城下成长经历是我的幸运,因为这座石城有我太多的记忆所在,承载了我许多许多的日子,尽管现在只剩下半座残留的石城,在今天的天空下,石城的城墙上,尽管有双脚的立足之地,也可以让自己的目光洞穿岁月的尘埃,如果尽收眼底的是一座完整的石城,享受明时的日出,清时的日落,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又该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
前些年,我已从石城之外迁居到石城之内,每一次透过临河的窗台眺望石城,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数百年中不厌其烦的对石城的修建之举。石城从修建到完工,从完工到今天的半座石城,有筑城的人,也有“破城”者,对于那些“破城”者,又该如何面对修建这座石城的前人,就石城而言,他们就是对立的双方,半座石城恰好像是双方对峙的一道防御墙,而石城本身只把属于自己的历程和伤感汇织在城墙之上,坚守着一方安乐。
倡修石城的知县,还有更多的石城修建的参与者,他们早已入土,或者说是早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但他们修建的石城今天依然屹立在陆水河边,成为我们对过去的时光最直接的阅读和追思。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