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2019-12-14采访人高瑞阳受访人何伟福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灯彩何氏铁丝

采访人:高瑞阳 受访人:何伟福

灯彩起源于正月十五的赏灯习俗。各地的灯彩匠人用他们的智慧与灵感,令彩灯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地方性。上海灯彩,以何氏灯彩的立体动物彩灯最为典型,该流派灯彩以动物骨骼结构和生物生理特点为基础,通过精细复杂的工艺,使得作品形神兼具,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品。被誉为“江南灯王”的何克明的立体动物灯,自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08年“上海灯彩”入选国家级非遗产名录,同年,何克明的长孙何伟福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何氏灯彩的传承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一、何氏灯彩的创制者何克明

何氏灯彩由何克明老先生创制,从初创到成为久负盛名的灯彩流派,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您能讲讲何老先生是怎样进入灯彩制作行业的吗?

我的祖父何克明,从12岁开始琢磨如何制作灯彩,虽然没有师父教授,但他凭借着自己的爱好和聪明才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了何氏灯彩这一流派。我们何氏灯彩的立体动物灯,是上海灯彩中最精髓、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祖父小时候天天去江边看轮船,回来就自己尝试用硬纸板做军舰,甚至把军舰上的炮、门窗都做了出来。我曾经问祖父为什么要做,老人家回答“因为喜欢啊”。可见,爱好的确能够激发人对某一行的兴趣,并激励他坚持下去。祖父打小天资聪颖,动手能力很强,这是他后来做灯彩的良好基础。举个例子,我家过去开糕团店,最初生意不好,祖父就琢磨用糯米粉做出梅花鹿安在庆寿糕团的顶端,买糕团,送梅花鹿,从不单卖,生意一下火了起来。

祖父在12岁那年的正月十五去董家渡看游龙灯,为了弄清楚龙灯头怎么做的,他跟着游龙灯的队伍,边走边观察,一直走了十几里路。这次经历启发了老人家,从此祖父开始正式制作灯彩。到十三四岁时,已经有不少人来买他的灯。祖父发现卖灯赚钱能够补贴家用,于是他每年过年把做好的灯拿去城隍庙卖,通上电的灯彩更加漂亮,吸引游客争相购买,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祖父名声大噪,城隍庙可以说是祖父的发家之地。因为我家祖籍南京,祖父十七八岁时就被别人称作“小南京”,灯彩做到20多岁,他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灯彩何”,他的灯彩是出了名的做工精致、用料讲究、造型生动,上海整个灯彩行业的人都比不过他。

是否可以说何氏灯彩很早就占据了上海灯彩的半壁江山?

我祖父的灯彩做工复杂、精致,用料讲究,30多岁被誉为“江南灯王”,影响力比称作“小南京”和“灯彩何”更大。每逢过年过节,祖父只去城隍庙和大世界卖灯彩,他很受那里的老板欢迎,因为祖父的灯彩有名,能为他们吸引来客人,祖父也看重这两个地方最出名、人最多,这是双赢的。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何氏灯彩已经盛名在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发展民间工艺,创办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当时特地邀请您的祖父进所传承灯彩工艺。有这么回事吗?

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开始进行重新扶植上海工艺美术,归纳民间失散工艺的工作。工作人员打听到“江南灯王”何克明灯彩做得最棒,只是老人得了心脏病已经病危,陈毅市长得知后立马派了最好的医生,将祖父从死神手中拉回。恢复健康后,祖父发动全家做出的心血之作“百鸟朝凤”,于华东工艺美术观摩会上获得一等奖和500元奖金,这笔钱为当时家里困窘的生活解了燃眉之急。祖父一家对共产党、对陈毅市长是非常感激的。所以当市文化局邀请祖父去上海工艺美术所做“教授”后,他便一口答应下来。1956年,63岁的祖父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上班,教授学生,传承灯彩工艺。到1966年这10年间,集中了祖父最好的作品,包括送给国家领袖的灯彩。祖父抱着一颗对党和政府感恩的心,将自己最好的手艺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灯彩的制作与传承中,一直工作到1989年96岁去世。

二、何氏灯彩的继承者何伟福

您的祖父何老先生与灯彩的结缘是12岁那年去董家渡观游龙灯,您与灯彩的结缘又是怎样的一段历程?

首先是受家族影响。我小时候和祖父生活在一起,是拿祖父的灯彩当玩具长大的。何氏灯彩主要做立体动物灯,蜻蜓、青蛙、螳螂,小鸟、小鸡、小鸭、小猫,做得栩栩如生,哪有小孩子不喜欢的?每次老人家有了新的作品,我都拿来玩,所以我对灯彩留下了最初的美好印象。

为了使灯彩造型更加生动,祖父喜欢观察动物。住在卢湾区东台路时,他自己在楼顶三四平米的天台上做了个很大的鸟笼,里面种了一棵树,养了十几只鸟,在水缸里养金鱼,还养了小松鼠、小白兔。我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天天上去看,所以对动物形象的印象很深,这算是第二个契机。

当我长到六七岁时,就很佩服祖父,惊叹为什么祖父做的东西就这么好玩,这么像。等到10岁,我开始给祖父打下手,比如说祖父把编出来的鸟翅膀交给我,我涂上胶水,根据祖父的需求把对应颜色的丝绸粘到翅膀上。鸟翅膀、鱼尾巴、牡丹的花瓣和叶子,我都可以自己做了。从很小的时候跟着祖父了解灯彩,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灯彩部件,这是第三个契机。

对许多人来讲,儿时的一些经历的确会在很大程度影响到今后职业的选择。您是从什么时候决定接手这门家族技艺的呢?

我是在十几岁时突然明白家里这门手艺需要一个人接班,但没想到十七八岁可以做学徒的年纪却碰上了“文革”。那段时间,灯彩成了为封建地主服务的东西,祖父也被划入坏分子,我学习灯彩的打算只能中止。于是我去了钢铁厂工作。

“文革”结束后,祖父重新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做灯彩、带徒弟,这时我感觉时机到了。我先向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表明虽然我已经工作,但何氏灯彩没有人接班,祖父百年后家里再没有人会做灯彩就很可惜了,所以决心要传承这门手艺。这件事自然获得了父亲的支持,他还为此亲自给祖父写了封信,想请祖父收我为徒。祖父也认为这是好事情,但同时立下规矩,要我考虑清楚,一旦开始学习就决不能半途而废。我当时已经20多岁,很认真地向祖父保证自己已经考虑清楚,家里这么好的手艺,需要我来接班。正式学习灯彩,是从这个年纪开始的。

基本功练习通常是很枯燥的,您开始学习灯彩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吗?

正式制作彩灯前,我在旧货商店买了一方桌子和台灯,开始练习做灯彩的基本功——搓铁丝,这个过程是非常受罪、寂寞和单调的,但因为是我自己要学,就得坐得住。上海的冬天很冷,我咬咬牙,用旧军大衣盖在腿上,脚下垫一块小毯子,不停地撮铁丝,一撮就是几个小时,手和两个小脚趾生了冻疮,痒得不得了,都不能影响到我。夏天潮湿闷热,蚊子多,我点着蚊香,继续练习搓铁丝。最开始还有伙伴们来敲窗喊我出去玩,以为我不过是三分钟热度,但后来见我不为所动,知道小伙子是动真格的,也不找我玩了。叔叔、姑妈他们都很支持我来传承灯彩工艺,为了不让我分心,专门帮忙买来材料。80多岁的祖父每天下班回来后看看,指出我哪里还需要努力,一道搓铁丝的功夫就这样练了10个月。现在想想,那个年代,也没有手机和电视机,也没什么东西诱惑,一个人不受点罪是学不好的。后来工厂领导知道我是“江南灯王”何克明的孙子,打算继承祖父的手艺,给予了许多支持。很长的一段时间,除了练基本功,我还在祖父的指导下做简单的灯彩,做了不少作品。

差不多有6年的时间,您是一边在钢铁厂工作一边学习制作灯彩。是什么机会让您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使灯彩制作变成自己的职业的呢?

1983年1月,祖父过九十大寿,上海电视台来拍《灯王之寿》的节目。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领导和总公司领导都来给祖父拜寿。祖父向负责人张书记提起自己在工艺美术所需要一个助理,长孙何伟福跟着学了6年,已经能够独立创作。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把《公鸡报晓》拿给张书记看后,他一看还不信是我做的,祖父接着就说:“张书记,你要相信我老头子的话,绝对是何伟福做的,我根本看都没看。”

就这样,借着祖父过九十大寿的机会,我证明了自己的灯彩制作技艺,表达了愿意为灯彩的制作与传承努力一生的决心。1983年4月30日,我得到了进入工艺美术所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就坐在祖父的位置,之后从未离开过。2008年,我被评为“上海灯彩”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及上海市非遗传人,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现在退休后,回家也是闲着,所以继续来上班,带学生做灯彩。

小时候,我在工艺美术所的草地里捉蟋蟀、捉青蛙,一边做功课一边捉麻雀,十七八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到所里来给祖父送饭。我对工艺美术所的感情很早就有了,很深很深。

上海灯彩跟附近地区的灯彩相比,有什么区别?上海灯彩的特点是什么?

比如说秦淮灯彩,夫子庙灯会我去过好多次。它那里的灯彩特点是高、大,以大件为主,能够很好地吸引人眼球。上海的灯彩主要在室内,办展览,以精致为主。我们的何氏灯彩,立体动物灯,第一个特点是造型生动,这一句话要做到非常难,生动就是要把动物的精神面貌做出来,要形神兼备。第二个特点,做工精致,就是要做得细和巧。许多地区的灯彩特点是造型大气,而非小巧细致。第三个特点,金银线镶嵌。何氏灯彩外层全部使用丝绸,制作成本高,都以做小为主,做了大灯怎么卖得掉?灯会的灯彩是以灯会观赏为目的,我们何氏灯彩以展览为目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得小,做得精致。

您是否对何氏灯彩进行了一些改革?

其实,我祖父那时就对传统灯彩制作做了三点改革:第一是用电灯替代蜡烛;第二是用丝绸替代纸质,丝绸不容易坏,档次又高,成品显得富丽堂皇;第三是用铁丝替代竹子。中国以前的灯彩用竹子制作,竹子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容易做得生动。用铁丝就可以做得漂亮。举个例子,小鸟嘴巴是尖的,竹子一弯就断掉了,但铁丝比竹子更宜弯折,做出的小鸟嘴也就更加形象。祖父的这三个改革,为我们后来做灯彩带来很大的帮助。

我性格比较急,做灯彩就比较着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要做得快,快就是要动脑筋,不仅出手要快,动作要快,还要想办法使用各种快的材料。所以我就得动脑筋改革,希望能够缩短制作时间,这是我的出发点。比如说,我祖父过去用的都是很短的皮纸,需要一截一截拼起来,一根铁丝要接几段。我改用白皱纸,白皱纸很长,就可以搓好几根铁丝。我还将过去固定的动物灯彩变为可拆卸的动物灯彩。比如鱼灯中间的铁丝连着一个钩子,钩子拿下来就可以放进扁盒子里,省地方,携带方便,需要的时候撑开来,再一钩就可以了。还有微型灯,我在几十年前就能做,微型灯携带更加方便,也是为了工作更有效率,做得更好,逼得我们创新,逼得我们改革、动脑筋。

三、百年树人:何氏灯彩与非遗

何氏灯彩是家族传承,非遗进校园又备受关注,何氏灯彩的传承现状怎样?

现在不管在工艺美术所还是在家里,我仍然在自己做灯彩,教学生做灯彩,吃这个饭,拿这个工资,这是必须的。我的儿女都会做,特别是我儿子。儿子在美国,我去美国有时教教他,到底是有点遗传,一看就知道方法。但也不能让儿子放弃工作回国继承手艺,孩子大了,父母不能左右。女儿受我影响,也会做一些简单的灯彩。

现在非遗受重视,我常被学校邀请进校担任灯彩老师,教了十几年。在中学和小学,一共兼任了6家学校,一个学校一个星期一次,一次一个半小时,几乎是天天都有任务。离工艺美术所最近的是清华中学,最远的在嘉定,在那里一所小学教了11年,是时间最长的。堂弟也会做灯彩,只不过没有吃这碗饭,我出国后便由他去学校代课。

许多传统手工艺的式微跟传承人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兴趣是致因之一。在您教授灯彩技艺的6所中小学里,有没有孩子对做灯彩特别感兴趣?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孩子喜欢,学校才开了班,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来学。习近平总书记讲非遗的重要性,讲文化传承,讲重视民族文化,所以学校也非常重视,拿出时间、经费,腾出场地让我来教灯彩制作。有的学校忙得热火朝天,清华中学挂了几百个灯,这些上海的电视台都拍过。但是,中学里的学生做的大部分还是平面灯彩,立体灯彩做得少。

我的想法就是,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灯彩,灯彩的历史和演变如何,要让他们产生兴趣,产生了兴趣才会好好学;然后,教他们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灯彩开始,不然会很快失去兴趣的。

在授课的6所学校里,您有没有发现特别有潜力的学生可以作为灯彩继承的培养对象?

有几个孩子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普陀区青少年中心,我培养出好几个学生,他们做的灯彩参加上海市的比赛都得了大奖,甚至有的还得了3次金奖,只是他们今后不一定靠这门手艺吃饭。作为我们老艺人来说,会竭尽所能传承灯彩制作技艺,但还是要靠国家扶持,得有人肯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才行。国家现在很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都很积极,我能去学校上课就是国家重视的结果,这些过去都是没有的。

在本世纪非遗备受国家重视和大众关注之前,何氏灯彩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您认为,如今非遗保护传承将对何氏灯彩产生什么影响?

党的阳光照进来,非遗保护费给我们手艺人一些津贴,这是党和国家的一份心意,进校教课的工资也提高了家庭的收入。灯彩制作在过去只是一门谋生的手艺,现在作为非遗并入传统美术一项,不仅使灯彩成为艺术,还肯定了灯彩和灯彩手工艺人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借此机遇,灯彩和何氏灯彩影响都更大了,就是影响大了才会有这么多学校来请我教灯彩,走进学校,走近学生,把民族文化、民族手艺传下去,希望下一代能够继承非遗并将它们发扬光大,不然我们国家很多东西都失传了,太可惜。

您对之后何氏灯彩传承有怎样的想法和规划?

在学校里教学生,这是计划一部分,希望孩子们知道灯彩,喜欢灯彩,才可能有更多人愿意传承灯彩手艺。家族里我也在有的放矢地培养,我的女儿、表妹、侄女受了我的影响也开始学做灯彩;去美国后,我也常常指点儿子,让他知道家族这门手艺,不要轻易放弃。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我打算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培养一些何氏灯彩的接班人。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以及传承人的努力和民众的重视。灯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何氏灯彩是上海灯彩的精髓,我个人将报以百分百的激情,为何氏灯彩的传承努力奋斗终生。

猜你喜欢

灯彩何氏铁丝
点亮心中的那盏灯
——记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姑苏灯彩社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浅谈硖石灯彩艺术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
铁丝的幽默世界
害羞的年
两长两短
何氏“十全大补粥”
秦淮灯彩文化艺术价值探析
野餐记
铁丝原来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