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做法
2017-04-29关清仙
关清仙
【摘要】根据农村学生的学情实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农村教育;激發兴趣;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至今在这个工作岗位已从教二十年了.工作中我了解到:农村的学生由于家长大多忙于生计而疏于管教,虽有一部分学生能自尊自强,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满足于现状,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加上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增多、难度加深,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增强.在中小学过渡期,难免有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学习成绩下降,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此,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很大,两极分化严重.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快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最有效地接受知识.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对自己没有信心,常常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开动脑筋,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一)改变教学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看看学生在做什么,观察学生在想什么,灵活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予以学生充分的信任,把学习机会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打破教师“一言堂”.教师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变,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使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参与.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协作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教师必须有一个积极的主导情绪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上一个老师,往往也会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的.
在师生互动交流时,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如,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或神情恍惚地走进教室上课,学生就会感到情绪压抑,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造成思维障碍.而当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上课,学生会倍感亲切,会使学生心门敞开,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往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更给予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勇气与信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兴趣引路,使学生乐于学习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把住学生的兴趣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的动力,是学生探求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源泉.
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没有急着进入课题,而是轻松地与学生玩起了算数游戏.我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将这个数乘4再除以3后加上4的和,减去这个数与15的和的三分之一.我挑一名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和我一组与全班同学比赛,而且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我把计算的“秘诀”传授给我的同伴,结果每次提问的学生话音一落,他都能马上说出答案,这一下引起轩然大波,学生们对这一“秘诀”充满了好奇心.我话锋一转,非常顺畅地就进入了本课的主题.
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既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
心理学表明:在面临一个问题情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失败或错误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或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信心,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在学习中尝到过“甜头”.因此,学习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学习内容的难度,要注意使问题“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尽量把一些艰深的问题做比较显浅的处理.
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矩形的性质”一课中学习了矩形的性质以后得到的一个性质,直接去证明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有相当大的难度.可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① 找一找:如图1,在矩形ABCD中,找出相等的线段.
② 如图2,△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BO是斜边AC上的中线.求BO与AC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这样,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题,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进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次次的小成功,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極思维,一步一步地接近并达成的目标.让学生获得解题经验的同时,又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G·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自主学习中,经历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经历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分析、比较、归纳、转化、综合等思考方法,逐步具备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自主学习中,学生会感到困惑,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从中体验思考的乐趣,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教材中设置的“观察”“思考”“探究”“说一说”“议一议”等栏目,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
如,讲授新课前,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新授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看书自习,要求他们通过自习尽可能把自己能够掌握的问题先行掌握,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与同学讨论解决,上课时,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巧妙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学习定理、公式、运算法则时(如,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幂的运算等),提出逆向问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发散思维,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加深对定理、公式的理解,为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使学生不仅仅知道“是什么”,更明晰“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规律,一步一步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