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消费金融及其四类主体的优劣

2017-04-27孟永康

时代金融 2016年35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商业银行电商

【摘要】消费金融指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它已经实实在在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本文首先研究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金融的国际经验,然后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和第三方平台四大主体分析了其特点及优劣势,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消费金融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 消费金融公司 电商 第三方平台

一、引言

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消费方式。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与交互功能,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

作为一种消费手段,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我国最大的电器企业之一苏宁电器由于消费金融的存在,部分零售网点增加了40%的销量。电器销售上取得的更多利润必然促使开发商去研究科技含金量更高,更廉价,更实用的商品,使更多消费者受益,进而使生产消费构成有机循环。此外,消费金融对于扩大内需,调整供给结构,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消费金融的国际经验

美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处在全球领先地位。1946年初至1964年末出生的婴儿潮一代,是理想而积极的消费者。他们不太惧怕风险,消费上相当乐观,经济上更加富有。在当时美国消费导向型经济模式与二战刚刚平息,经济亟待恢复的历史背景共同影响之下,他们极大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金融的发展。在他们正值中年(1970~2000)时,在住房,汽车,电子,奢侈品等方面仍有较大的资金需求,而他们之中的多数人并不具备足够的资本将其毫不犹豫地全部买下。在不具备足够储蓄即偿还能力不足,无法取得银行贷款时,许多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各种贷款给消费者。可供选择面相当广泛,使用条件与期限具有多样性。如此灵活便捷,当然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从此,消费金融开始兴起,成为经济舞台上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优势是有发达的信用评估体系,这就减少了因以年轻人为主体而产生的无力偿还的风险。无论是专业信用报告机构的收集资料,还是信用消费机构运用面谈等方式评估性格、声誉等个人特征,都极大保证了消费金融的安全运作。

三、我国不同消费金融主体及其优劣势分析

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的机构可以概括为四大主体: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第三方平台。这四大主体都独具特色,各有千秋,且都在消费金融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又有其局限性。

(一)商业银行

传统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主要为两种,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其中信用卡的受众面广,使用便捷且范围宽泛,无论虚拟网络还是现实世界中都有信用卡支付的影子。而消费贷款主要是车贷,房贷等额度较大的贷款。它的使用程序是先提交个人资料,申请一定贷款,经银行审核再发放贷款,提供服务。

银行作为消费金融主体中的元老,有如下优点:

第一,经验老到。多年的经营使它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客户数据,构建了成熟的风控模型。这让风险系数降至最低,在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第二,分布广泛。线上线下,多处都有银行提供的消费金融的足迹。线上,银行已与各大商户进行合作;线下,银行众多的网店方便服务客户。

第三,产品丰富。银行提供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服务,并且有为客户量身定制的综合业务,使客户在信贷同时还能理财,一举两得。

当然,银行也有其缺陷之处。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因额度较大,流程冗繁,放款较慢,要求条件较高,还款期限相当严苛,若不按时还清,就会收取大量违约金,还会被记入信用档案。

(二)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满足客户消费信贷需求,使自己贷款市场进一步扩大的银行类消费金融公司。它能提高银行在市场中的份额比例,并可以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使业务更加便捷灵活。他在两类消费金融公司中占很大一部分,是现今消费金融公司的主流部分。另一类是为了使母公司更好地持续发展而创设的企业类消费金融公司。它能够在为目标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使客户花费更少现金,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

从国家层面上讲,它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的良好转变,改变GDP对出口和现在投资主导型经济所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度依赖;从企业上讲,它可以使母银行、母公司获得更大利润,扩大影响力,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从个人来说,相比于银行繁冗的手续,无抵押无担保的模式更让客户省心,易于促进消费。它在消费金融主体中极具竞争力,前景可观。

(三)电商

双十一,网购一族的狂欢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天猫等购物网站也迅速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一届又一届的购物狂欢节创造了许多奇迹。不得不说,网购行业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强大力量。

2015双十一交易总额为912.17亿元,其中通过电商成交的交易总额占到了68%。电商是异军突起的促销奇兵。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他们堪称电商中的主力。

2014年2月,京东白条推出。这是一款个人消费贷款支付工具。作为业内第一家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它秉承着先消费后付款的原则,提供最长30天免息,24期分期的无忧消费体验。白条产品深受用户喜爱,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数据见证了它的影响力与重要地位。在京东,有56%的商品通过白条购买;三星S6首发,有44%通过白条购买。2015双十一,手机电脑的白条率分别为40%、25%。

蚂蚁金服在2015年4月也推出了蚂蚁花呗。2015双十一它首次“参战”,且“战果”颇丰。6048万笔的交易总额占据支付宝总交易额的8.5%,2到3个百分点的的支付成功率提升(一個百分点至少促进1.3亿元的消费)都使其在电商界声名鹊起,渐渐走向成熟与成功。蚂蚁花呗跳过了银行间复杂的支付链条,在双十一系统频繁崩溃,“每5分钟支付就相当于一次黑客攻击”的背景下,蚂蚁花呗减少了支付压力,提高了支付成功率。它刷新了双十一首分钟支付成功率记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电商机构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消费场景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对于白条,京东商城并非意味着安身立命的全部依托;对于花呗,局限于天猫也难以供给其发展所需的全部。于是,它们竞相走出自身固有体系,接入饮食外卖,房产车产,电子产品,书籍阅读等方面。京东推出白条+计划,现拥有校园白条,旅游白条等,还和链家合作推出了丁丁白条,使租房者能够以分期方式安心入住。蚂蚁花呗也不甘示弱,它已接入的主流平台有40多家,包括大众点评网,当当网,小米等,还有大量线下消费场景。它和复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提供最高5万元贷款。

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使曾经官僚化过重的消费金融变得更加亲民,更加“接地气”。有了它们,囊中羞涩的消费者们不用因消费过度成为“月光族”或“星光族”,而可以更加智慧灵活地理财,在实现自己愿望的同时又不必付出太多代价使自己生活愈加拮据,从此成为消费的主人而不是被其奴役。

(四)第三方平台

消费金融平台致力于消费场景的建设,它们面向的更多的是校园市场消费金融,针对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提供服务。它将资产端与理财端打通,形成了产业闭环。大学生有足够的消费意识但缺乏消费能力,而消费金融平台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愿望且不用付出太大代价的方式。这有利于使用者需求的满足与购买力的提高。

在平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分期乐与趣分期两种。

隶属于深圳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分期乐在2013年成立于深圳。它最大的合作商是京东商城,最早从手机分期方面切入,逐步发展,到现在渗透于教育、运动、数码、电子等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场景。它希望打造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分期购物商城;它推出的桔子理财这项业务被确认为3A级(最高级)信用业务。两家在业务上相互支持,相互垫付,偿还保证金等,提高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同分期乐一样,趣分期也主要面向大学生。最高5000元的随借随花的额度,最高18个月的分期,全部商品均支持零首付的分期,还有7天无理由退货的贴心服务,都让它渐渐被消费者信赖与喜爱。它致力于大学生的正确信用观与消费观的形成,对于高信用的用户,它还有来分期服务为其提供最高额度20万元的贷款,提现到账只需三分钟。

平台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桔子理财因诈骗受人诟病,并有传言它已跑路;趣分期一地区经理挪用公款无法还清就开始诈骗,总额30余万元。虽然如此,它们仍利大于弊,值得我们信赖并进行信贷业务。

四、我国消费金融的缺陷及建议

不可避免地,消费金融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迅速,但消费金融的观念与意识没有深入人心。与美国,欧洲等地“寅吃卯粮”的消费观念相比,我国国民“量入为出”的较保守消费观使有些消费者不乐意使用信贷进行超越当前消费能力的消费。美国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比例超过了60%,而中国该比例却不足20%。虽然消费金融跨领域广,但在每个领域并不算深入。

第二,我国消费金融的许多体系不健全。消费金融的受众大都是年轻的上班族和大学生,他们的收入不足而消费意识较强,容易因还款难而造成坏账。虽然各大企业均通过用户调查、大数据计算等建立较为成熟的风控模型,但数据并非真正动态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失真。况且还有一定比例的消费者未被记录在数据库中。新老平台数据积累量差别极大,导致新兴机构发展艰难,不利于消费金融平台的协同发展。由于机构安全体系不健全,用户隐私也容易泄露。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几点建议。一是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要做大消费金融,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其中的首要条件是个人征信体系。二是一定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既要允许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贷款买卖业务,从而提高消费金融公司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可以开展基于消费贷款的证券化业务,吸引社会资金间接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为扩大消费金融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强我们金融教育普及,使得消费金融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李高勇,谢灵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研究[J].《商》,2016(8):164-164

[2]罗东,谭璐,阿细.消费金融的“小确幸”.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6(1):62-63

[3]尹一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6)

[4]周雁翔.消费金融之腥风血雨.《金融博览:财富》,2016(6)

[5]張小琳.国外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管窥.《金融博览:财富》, 2016(6):55-57

作者简介:孟永康(1999-),男,汉族,籍贯山东省,就读于临沂一中,高中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商业银行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电商下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