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宗教文化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

2017-04-27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崔文静山东社会主义学院冯永昌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全人类和平价值

◇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崔文静山东社会主义学院 冯永昌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主席在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处理新型国际关系的价值观新理论。据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的统计,习近平主席两年多来62次 提到“命运共同体”,并由此提出全人类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即“共同价值”。“共同价值”强调各民族、各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人类共同认可或带有人类共性的价值。因此可以说“人类共同价值”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一个民族治国理政、一个国家开展对外交往及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价值遵循。“人类共同价值”包含了各种属于当代文明的价值观,表明了中国在价值观上的基本而明确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同时,有学者将人类的共同利益归纳为:“人类生存资源的均衡分配与交换;人类生存资源的科学利用;共享人类的发展资源;保护全球生态平衡和环境;防止各种疾病的蔓延,战胜饥饿与贫困;反对国际恐怖主义、跨国刑事犯罪和毒品泛滥;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而要解决这些难题,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必然会在社会意识方面产生出共同价值。包含着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等价值观的“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安全、自由和权利,其在吸收人类优秀价值的同时,调和了各种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承认的价值准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其能够满足人类多样化的价值诉求,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应当注意到,“人类共同价值”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宝贵的文化传承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有深层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美德。

习近平主席自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阐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在外事活动中多次阐述了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共同价值中,“和平”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5次在有关抗战纪念活动发表的讲话中70次提及“和平”, 同时在多种场合反复阐释“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应当看到,“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其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密切联系当今世界局势,顺应时代需求,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终成果。

二、中国优秀宗教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宗教与文化问题中,有一种共同而有趣的现象。迄今为止,二者似乎都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二者的定义各有数百种之多,不仅大相径庭甚至相互对立。但在涉及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时,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无论是宗教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还是文化史学家基本会达成一个共识:宗教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关联性。在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宗教与文化在许多方面相互交叉,相互重合,有时甚至是完全重合的。

(一)宗教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指出:“就结构而言,文明社会主要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剖面构成,其中政治和经济是次要的,而文化是精髓。人类历史以文明为载体,各个文明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生机源泉则是宗教信仰,是文明变迁的原因。” 蒂利希则认为:“作为终极关怀的宗教是蕴含于文化中的实体,而文化则是宗教基本关怀得以表现自身的形式的总和。简而言之,宗教是文化的实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长期从事宗教学原理研究的吕大吉先生认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现代对人的科学研究证实了宗教属于人类文化。基本确认了人的知识和行为基于各种各样的信念,而人内心最深的确信就表达为宗教信仰,最深的人类价值观也基于宗教信念和宗教实践。宗教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终极意义、终极目标和终极价值的解释。由此可见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与文化密切相关。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宗教是文化的核心”这个观点已经被中国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也被全社会所认可。宗教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是许多民族的重要文化基础。“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 文化的这一特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着社会文化,同时,又与一定社会文化中的其他观念学说、行为方式和组织制度相互作用。在影响民族群体的诸多因素中,除政治、经济因素外,民族文化在保持个体和群体身份稳定,引导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滋养

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在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佛、道教文化已经成为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文化虽然没有如同佛教、道教那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但同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完善、凝练与升华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所当然的应包含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特质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最为久远的元素之一。而且历史离我们越久远,宗教与文化的关联度越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因此,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来看,如果撇开宗教就不可能对文化发展做出完整解释,我们应当看到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精神动力作用,以及宗教对社会共构和民众信仰的广泛影响。

(三)中国宗教正走在文化宗教之路上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今,中国宗教正走在文化宗教之路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发挥中国宗教文化内在的积极因素,这是社会对中国宗教的要求、时代对中国宗教的要求;同时,这也为中国宗教开辟了广阔的、健康的、良性的发展道路。”当前,我们应当注意到优秀宗教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宗教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更应清晰的认识到宗教的精神价值及宗教文化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三、中国优秀宗教文化在全人类价值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在人类改善自己和改善社会的种种努力中,宗教的作用至关重要。各宗教信仰所坚守的最高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和人的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争取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更高目标。优秀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种文化选择中,优秀的宗教文化无疑可以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优秀的宗教文化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提供思想来源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的社会组织是密切相关的。超自然的秩序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根据人类的社会关系仿制的。同样,宗教信仰也支持和调整社会关系。”既然宗教是“仿制”人类的社会关系,既然“宗教信仰也支持和调整社会关系”,那么宗教在人类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中有一套需要严格遵循的价值准则。这些价值准则自然可以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精神来源与思想支持。

在宗教教义中,一般主张仁爱、和平,和谐、宽容、与人为善。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拔除人的痛苦。提出由“自度”到“度人”,以至发愿普度众生;道教提倡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齐同慈爱;基督教提倡,爱是上帝之爱,具有超越性别、种族、教派和地域的全人类性质,提出仁爱和忠信必彼此相迎,正义与和平必彼此相亲。伊斯兰更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伊斯兰之名派生自“和平(赛俩目)”一词,而且和平也是安拉的尊名之一。归信伊斯兰的人被称作“穆斯林(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和平人士)”,伊斯兰为人类生活所制定的基本原则,便是安宁、和平和稳定。在伊斯兰看来,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凡人类关系之根本,就在于主持正义。公平和友善是人与人乃至人与动物相处的途径,其中充满着和平原则。同时各宗教从净化心灵的角度劝善止恶,促使人们各自摈弃私见私欲,以博大的胸怀,视众生悉皆平等、万物为与我一体。如佛教主张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佛教提出在行为方式的选择上要坚守中道,即当行则行、行止有度。道教提倡“知止不殆”。伊斯兰教指出“你们中当有一部分人,导人于至善,并劝善戒恶,这等人,确是成功的。”以各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慈悲、和平精神为出发点,劝善止恶,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反对暴力和非人道的行为,对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维护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优秀宗教文化中适合于调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未来的宗教文化发展中,优秀宗教文化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的过程中,其创新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应当是社会关系的建构,是社会结构的建构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协调,同时也应当是国际交往关系的建构与协调。

(二)宗教道德行为主体的广泛适用性,对人类共同价值建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虽然各种宗教的信仰体系不同,但不同宗教间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各大宗教共同认同的黄金律。各宗教中包含有许多重要的社会原则,如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包括个人的信仰自由;家庭支持;消除贫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促进男女平等;建立公正和民主的社会;保护环境;努力追求社会的和谐以及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等。如伊斯兰教指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安拉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基督教强调爱人如己,要求人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天主教以“天主十诫”规范信徒日常行为,其中的七条诫命强调:孝敬父母、毋杀人、毋行邪淫、毋偷盗、毋妄证、毋愿他人妻、毋贪他人财物。这些都体现了各宗教公平、正义、和谐、法治、诚信、友善的要求和主张。宗教道德对信教群众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对不信教群众也是普遍适用的。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宗教文化、宗教伦理道德作出与时俱进的新阐释,弘扬有利于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思想,倡导济世利人的理念,对实现全人类之间的公平与正义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各宗教的交流交往及对话,对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人类价值领域,人类共同价值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各国人民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各种价值理念不断的碰撞、调整、融合,建构和形成新的价值共识。其中,宗教文化在各国人民的交流、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宗教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息息相关,我们应当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他们的信仰,尊重他们的文化和民族情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文化资源整合,这既是遵循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前提。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宗教的本质和他们在各自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宗教动机来解决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的公正与进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还从宗教积极作用的角度强调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对中国的积极影响,特别指出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并通过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作用。他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在1993年举行的世界宗教第二次会议上,天主教神学家汉斯·孔和伦奥纳·斯维德勒提出“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从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道德准则中,提炼出了全人类都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既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其中提出全球伦理的核心包括四个指导性目标,一是非暴力和尊重生命。二是团结和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三是宽容和信实的生活。四是男人与女人之间平等的权利以及伙伴关系。尽管调和不同宗教的认信可能性较小,但要使不同宗教的信徒基于宗教动机和道德原则获得某些共识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习近平主席指出,应当“把跨越时空、跨越过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而不同宗教间的交流互鉴,能够培养各种信仰传统中积极的道德资源,促进在人的尊严、人权、社会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共同理解和合作,促进不同宗教间的相互理解、彼此宽容、解决冲突、和平共处。当今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可以跨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成为全人类的文化成果。包含优秀宗教文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发扬,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也要吸收。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吸收世界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提供思想支持。

①国纪平.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5-18.

②董漫远.全人类共同利益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5:(5).

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5次在抗战纪念活动中发表讲话70次提到“和平”[EB/OL].央广网,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0903/t20150903_519760333.shtml.2015-09-03.

④[英]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61-364.

⑤[美]蒂利希.文化神学.陈新权、王平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52-53.

⑥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9.

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二条.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⑨方立天.走文化宗教之路[N].中国民族报,2005-9-13

⑩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甘华鸣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403.

猜你喜欢

全人类和平价值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小黑羊的价值
小箭作品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