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地区少数民族城镇化过程的思考

2017-04-27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启戈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少数民族人口

◇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启戈

边疆地区城镇化是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进步,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对呼和浩特地区而言,民族问题和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项重大工作的实施,都会牵涉到民族关系。城镇化建设既是自治区构建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规划的重要实践,也是巩固内蒙古地区各族群众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一、呼和浩特少数民族现状

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和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的交融中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拥有回、满、朝鲜等41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呼市总人口为28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2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32%,其中,蒙古族人口约28万人,回族人口约4.1万人,满族人口约3.1万人,朝鲜族1249人,达斡尔族3045人,鄂伦春族112人,鄂温克族518人;全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 3.3万多人①。

二、呼和浩特城镇化少数民族人口的形成原因

各级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49年建国后,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开始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较为集中,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各级政府设立办事机构和相关文艺团体形成的少数民族人群。我区各盟市为加强同自治区各级机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在呼和浩特设立了驻呼和浩特办事处,加之常年聚合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聚落。再有内蒙古的乌兰牧骑、民间文艺团体、各类民族艺术表演机构因当中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艺人存在,也成为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城镇学习的各年龄段少数民族适龄青少年。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少数民族进入城镇聚集在高校和民族学校附近,毕业后后多因工作原因留在城镇生活。呼和浩特也是高校集中的地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这些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喜欢新生事物并适应了城市生活,是融入城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一是原有少数民族农业村落产生的剩余劳动力。二是自内蒙古地区施行“禁牧、休牧”,“围封转移”政策以来产生的另一部分剩余的劳动力。自治区政府各相关部门也积极组织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并为他们推荐就业创造平台。三是由于生态恶化,大型水利设施兴建而形成的生态移民,由原来的农牧业转为定居生活,失去生产资料而进城务工的剩余劳动力。四是人口较少民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形成的转农剩余劳动力。如中国唯一纯狩猎民族、被称为“北半球渔猎民族活化石”的鄂伦春族,自上世纪末全部务农“禁猎”后,进入政府建立的猎民村生活,由猎转农从事农业生产,因而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原住少数民族和历史原因迁移城镇的少数民族。土默特蒙古人是呼和浩特地区原住居民,并因工作生活需要而逐渐移迁定居城镇。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的生活圈辐射全市的回族,明清两代随着蒙古商队和互市贸易的频繁,众多回族落籍并从事商业贸易;清代随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郡王敦多布多尔济的公主随从,以及乾隆年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兵后裔。因清代驻防遗留而形成的“随军家属”满族等,已经融入并散居生活于呼和浩特的各个角落。

因人口流动形成的其它少数民族。这类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通过经商、务工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群体。随着商品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很多少数民族走出原有居住地域,进入呼和浩特寻找机遇和职业,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如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的个体零售和民族特色产品销售,朝鲜族从事民族餐饮,以及进入呼和浩特务工从事商业活动的少数民族,如回族、裕固族,经过自身努力和打拼站稳脚跟拿到了城市户籍,形成了彼此照应的相互依存的其它少数民族群体。

三、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一是就业。早期进入城镇的少数民族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即使未经充分的学习,却因为来自农牧区和少数民族身份得到了相应的照顾,顺利找到稳定工作,有的进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找到固定工作并定居城市。然而新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让80后90后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步履维艰,很多人因为学历低,专业知识少,多从事服务业工作。

二是缺少族群认同感。早期的呼和浩特人口较少,城市规模较小,商业、服务业不发达,少数民族就业多是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少数民族个体周围或身边都有相同的民族,沟通交往较为容易,可以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并在同民族人当中易于获得共鸣和归属。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增多,进入呼和浩特的少数民族群体难免出现不适应和陌生感,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多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打发时间、排遣寂寞。加之文化习俗和语言差异,难免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融入新的生活圈需要更多时间,进而内心深处更渴望一定民族认同感,体现自己身份特质。在城市生活的孤独感和微妙的心理变化往往也是影响工作和与其他人正常交流的重要因素,这些人多有寻找同族人交往和共同生活的主观意愿。

三是相关政策条例缺乏和政策落实不到位。作为民族地区,在面对少数民族群体进城务工和寻找工作的时候,应多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考虑多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情,比如在各岗位招聘上,少数民族应聘者应占有一定比例,在工作中应允许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为少数民族工作群体开展岗前培训,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到自信,积极融入到社会发展中。然而很多商家中一定程度上没有意识到这些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也极少照顾到少数民族职工的心理和诉求。

四是民二代问题。早期定居城镇生活的少数民族子女,因其民族属性,在其成长中有意无意地会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并受家庭或环境影响,逐渐意识并认识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或完全融入汉文化圈,或坚持保留自身的民族元素,并在周围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肯定否定中体验自身民族属性和身份特点。然而民二代与从农区、牧区进入城镇工作的少数民族又截然不同,二代城镇少数民族和进城少数民族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相同的民族,陌生的是有城市生活印记的民二代与成长环境不同的族人交流起来的陌生感,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和生活习惯方面。对进入城镇的少数民族来说,这些城镇少数民族二代或许是他们定居城镇后子女成长轨迹的复制,在子女教育上是否保留民族的元素,是否充分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会产生困惑。

五是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障。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对已经城市化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可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他们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范畴。通过扩大医疗保障的对象与范围,对流入城市少数民族群体应给予照顾,实现就地治疗,降低医疗成本。另外针对传统少数民族看病的特点,在城市中开设少数民族就医医疗机构,方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救治疾病。原有《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及《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在法律效力上低于法律、法规,难以有效地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城市少数民族群体帮助扶持细则,促进本地区民族团结和维系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城市发展环境。

四、对策

一、建立少数民族人口协调管理服务机制和机构。形成对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网络覆盖,并及时对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进行统计;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和少数民族维权岗,以解决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和利益维权问题;为少数民族人口的安居、就业、子女入学、计划生育、营业登记等方面提供相关服务,使他们能够更好获得社会公共服务机会。成立“学会”、“老乡会”、“文化研究会”等民间团体,让更多在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找到归属感,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二、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扶持帮助。应该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存在盲点;城市街道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在住房、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一旦他们的正常利益得不到保障,会归结为其少数民族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和落实,会埋怨民族工作部门的办事不利,甚至质疑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要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民生关注,避免摩擦和不必要的误会。

三、扩大医疗保障的对象与范围。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的收取上,政府对弱势群体应给予重点照顾,降低其医疗开支,从而减轻经济负担,实现其“病有所医”。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大病统筹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体系。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建立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基金,帮助他们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现有户籍制度。国家对城镇职工已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应当为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城镇人口建立“最基本重大疾病保障”制度。

四、加强小微企业用工制度建设,注重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在少数民族子女教育上,更加注重在城市的后续教育,对已考上高中的学生,在市内具备条件的中学开设民族班,保护少数民族少年享受基本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和管理,建立稳定的就业辅导和管理机制,帮助进城少数民族在城中获得稳定的就业,并通过就业而维持其稳定的生计,从而减少对福利的依赖。

五、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多民族生活的城市内,宣传贯彻好“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四个认同”,大力宣传民族平等, 促进民族交往互动, 消除民族歧视。营造各族居民相互尊重,彼此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城市居民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身份和价值观,构建包容开放多元的民族地区城市文化,让各族人民彼此尊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归绥回商的历史价值浅析[J]回族研究2011.04马逵英

2.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5朱东辰,李英

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上海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与宗教工作2006.02蒋连华

4.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06张时空

5.呼和浩特市城市民族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5倪萍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少数民族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呼和浩特之旅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呼和浩特
美丽的呼和浩特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