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4-26李桂芹
李桂芹
摘 要: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自读能力 主动思考 阅读习惯
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一座藏书楼的样子。”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凡是没有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实践证明,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升。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从小学生抓起,下面我谈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了解需求,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发挥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欲望。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识字量有限,阅读理解是难点。所以我从学生喜欢画画入手,采取以画代文、以画解文的教学手段,根据插图对课文描绘的景物进行讲解。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感性认识,产生了阅读兴趣。同时,我将板书用简笔画代替,再用关键词语连接,这样又写又画、图文并茂的板书会使学生异常兴奋,主动积极地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尝试阅读,课堂气氛活跃。图画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喜爱读书、探求知识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抓住学生争强好胜和喜欢表演的特点,经常采用比赛、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教学。例如,教学北师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为了表现晏子的机智善辩和楚王的狂妄自大,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动作表情,通过栩栩如生的表演,展现晏子的凛然正气和爱国之情。
课余时间,我通过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调查,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号召学生每人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读的书,把这些书放在图书角里,并定期更换。每天于课余时间在图书角向学生开放,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借阅,保证学生有时间在书籍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展开翅膀自由翱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既保证了阅读量,又扩大了知识面,还与同伴交流读书感受,由被迫阅读变成乐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授之以法,培養自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地读不同于专心致志地读,盲目地读有别于自觉地读,应付式地读“食不知味”,有目的地读“津津有味”。因此,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采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多读是理解课文内容、学好语文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以往篇篇教、句句分析的状况,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研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水平。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学。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形式,训练学生眼看、口诵、心悟,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阅读教学中动笔的重要性。动笔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笔习惯,指导学生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继而深入体会,重难点问题动手圈画批注。教师则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积极状态,把讨论引向深入。同时注意指点、督促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其中,不能坐等现成结论。识字、解词、析句、分段、概括内容和归纳中心都可以放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完成,学生正是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逐步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应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启发质疑,引导主动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那么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局面,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对文章才会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新课前,要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自主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语句一定要读通顺、读流畅;有疑问的句子勾画出来,打上问号,先自己思考。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自己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通过小组探究互相解答。小组合作交流,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书读得认真,主动发现的问题多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浓了。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读了“谈《水浒传》”和“谈碰壁”两个故事情节后,学生纷纷提出问题:“鲁迅先生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真的是在夸自己吗?是不是还包含了别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碰壁?”“他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通过问题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再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对旧社会的憎恶和敢于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这些课外书籍一定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比如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优秀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等,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以及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应尽可能类型多种,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丧失。为了保证学生阅读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评比提高的阅读环境,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机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常常利用班队会、晨会等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背诵优美的文章片段、讲故事比赛、百科知识竞赛等以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阅读时还要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勤查字典、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思考问题、发表议论、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及主动思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月光.阅读教学注重“四个结合”[A].新寒,主编.创新教育文荟[C].青岛: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