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转换的国际比较研究
2017-04-26程祎瞳
程祎瞳
摘 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和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样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本文围绕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究,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探讨国外高校不同背景下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所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成效,以期为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式转换寻找有效的路径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范式转换 国际比较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人是祖國与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良好的思想道德是青年人不断成长,走向成功的基础。故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促进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充分剖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各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和模式,引领青年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使核心价值体系扎根于青年大学生的内心并融入其知行之中。
一、中国高校核心价值观范式转换研究
1.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既表现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又表现为人们的价值尺度和准则。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组成了一国价值观的总体系。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并支配一般价值观,是通过历史实践总结出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符合一个国家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
由于各国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基本认知存在差异性,各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各具特点。我国高校培育和践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及实践要求的集中反映,理应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系统培育和践行。
2.中国高校核心价值观范式及范式转换的模式及特点。
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各个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文本教育范式”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正从“文本”向“人本”②转变,从关注教育内容的灌输到关注教育对象的收获转变。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更全面系统地分析教育对象的变化,通过更适应教育对象特点的方法和途径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教育对象的成才成长之中。
二、美、英、新、日四国高校核心价值观范式转换的比较研究
1.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
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树立以个人为主体的价值观导向。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美国高校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教材、统一的教育方法和老师,而是通过一些隐蔽性的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目标。比如利用无处不在的国家的符号象征——国旗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旗是国家元素的最集中的体现,在美国学校里任何有学生出现的场合都插满国旗,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不断强化这一国家符号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以便实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价值观念的目标。
从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看,美国采用混合德育模式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导力。混合德育模式通过吸收德目主义④和全面主义⑤的积极因素,采用不同的德育途径,突出其工作的实效性与渗透性⑥。
2.英国高校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
英国大学德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以课堂为基础渠道和学生为主体,以渗透性的生活化教育模式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范式。其基本内容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要求这两大出发点,同样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健康的人格教育和养成教育。
就英国高校德育实践途径的特点看,可以发现英国高校德育教育主张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化作用,注重打造合力育人的体系,重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建立了学生、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德育体制,且分工明确、目标一致,以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英国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对于校园中各类设施的安排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注重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即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渗透性作用。
3.新加坡高校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
1991年,新加坡国会获批准并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⑦,并提出了支撑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就德育工作的途径看,新加坡政府提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新加坡政府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道德理论和方法,结合本国的国情社情创设了一套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德育范式。基于对本国学生多样性特点的考量,新加坡高校针对不同的德育对象,基于独特的德育教育,如使用差异化的教材、教学内容及语言。同时,新加坡的德育教育还具有显著的层次化的特点,学校遵循教育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主题的德育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高年级学生则更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4.日本高校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
日本高等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是以人为本。日本的《教育基本法》⑧规定:高校应该是培养人怀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把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重要一环。
分析日本高校的德育途径和方法,能够发现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发挥教职员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使教职员工表现出良好的个人品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即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二是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及德育课程的灵活性和渗透性。德育教育具有高度的情景化的特点,因此单凭单一的政治化课程教育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一点,日本高校借助丰富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应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推动日本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三、对中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各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是在“发扬本土”和“吸收外来”的关系调适中探寻适合本国的有效路径。国外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范式为中国提供了一些借鉴。
1.始终坚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学生从整个体系上得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意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为依托,以保障不被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所迷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把国家的兴衰荣辱与自身紧密连接起来。
2.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髓,使大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
在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民主、法制、自由等现代文明手段是必然,但也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继续营造环境价值观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大学生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西方国家在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上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而非只以理论依据为载体。我国在构建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寻中应以实践为导向,不断优化教育环境资源,注重情感体验。为此,我国学校应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倡导建设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和建立社会教育网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抓好教师的道德风尚建设。必须优化校园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创造精神文化氛围。
4.不断深化实践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实践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国际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是使学生获得新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应建立学生“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多边合作”的社会精神。不断树立核心价值观信念。近年来,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年轻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知、体悟生活。然而,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针对性与实效性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更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政策落地,使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多开展校园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等相关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实践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化。
注释:
①文本教育范式,就是以书为本、从理论出发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
②人本教育范式把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塑造人格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出发点和宗旨。
③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④德目,即道德或品德条目。它既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概括,又是社会根据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个人品德所做的必然规定。德目主义,既主张将人类美德形成条目,又倡导在教育过程中灌输给受教育者,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出自赵志毅,李涛所著的“德目主义”德育哲学引论。
⑤全面主义,即重视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结构、功能和语言的分析,反对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描述,坚持道德形式特征的培养,注重对具体规则的教授,关心道德教育的过程,轻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⑥美国德育与中国德育的区别[DB/OL].http://www.gwyoo.com/lunwen/deyulunwen/dyjylw/201009/393609.html
⑦姜卫平.新加坡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7).
⑧http://xuewen.cnki.net/CJFD-ZXXX199504036.html
参考文献:
[1]俞步松.核心价值观与精神家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寻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黄进.论核心价值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4]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J].学术论坛,2008(9).
[5]南宏宇.核心价值观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比较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1).
[6]贾仕林.美、日、韩三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10).
[7]包霄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1).
[8]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4).
[9]董应龙.中美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8).
[10]艾政文.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