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情智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7-04-26钟方政

文教资料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思维

钟方政

摘 要: 语文情智型教学融合了情感和智慧的培养,兼顾知识的传授、性格的塑造和思维的拓展,教师在激情导趣—目标导向—示范导法—点拨导思—迁移导练—拓展导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触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实现创新思维的生成。

關键词: 中学语文 情智课堂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立足于知识的积累,但是不限于知识本身,需要人情感的充分介入和思维的积极参与。所以,单纯的知识传授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本身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情感与思想,但语文教学传统上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这有时反而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情智语文的提出有益于纠正这一偏颇。所谓“情智”,顾名思义,就是情感和智慧。语文情智课堂需要教师运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营造情智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和带动学生,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充分挖掘智慧潜能[1]。情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所缺乏的,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任务的题中之意。

一、情智语文中包含的创新思维要素

英国的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2]由此看来,智慧才是学校教育应当永远高扬的旗帜。

我国当代思想家于光远先生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笔者认为“很好地接受”就是愉快地接受。“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追求愉快是人的本性”。“具有愉快情感,是人的一种优秀的素质”。于先生还认为:“使得受教育者愉快会提高教学效果。”于先生甚至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愉快教学”,试图扭转只重视认知因素,过于强调智能发展,不重视或者忽视教学过程中“情”的因素,避免教学出现无趣、无情的局面。况且,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及情趣性。看春花秋月,春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语文应该是激情的飞扬,语文应该是灵魂的震荡,语文应该是才华的喷涌,语文应该是思想的闪光。

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情智性,尤应突出地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综观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像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大师虽然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上每一堂课时,脸上都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生也总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听他们的课,如沐春风;观他们的课,情趣盎然;忆他们的课,享受智慧。

1.“情智性”中的理趣:“情智性”中的理趣,是指语文教学中理性逻辑层次的智慧趣味。在语文教学中对其开掘时,要由此及彼,思维由发散到聚合,把形象的生活进行哲理的升华。语文学科训练虽然以综合性见长,但同样具有最富于理性色彩的规律性,这种理性逻辑的序列性要经过思维的归纳和思维的演绎。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教学氛围和教学节奏诸方面均有独特的、丰富的理趣,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借助创新思维把它开掘出来。

2.“情智性”中的情趣:“情智性”中的情趣,是指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特别要求动情,唯有动情才有趣,思维的翅膀才能“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层次的智慧趣味的激发,既要求教师动情,更要求学生动情,而教学中师生情感生活的和谐能发散创新思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就必须用发散思维和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活跃的思维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自可化“死水”为“活水”,变“隔膜”为“相触”,避免师生之间产生较远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和谐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倘能如此,则教学不仅是高效的,更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智语文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引导。为此,笔者建构了“引导点拨……自主创新”的情智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教师活动 激情导趣……目标导向……示范导法……点拨导思……迁移导练……拓展导用

(引导点拨)

学生活动 产生内驱……明确方向……掌握方法……向主学习……巩固技能……课外延伸

(自主创新) 向往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大胆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这一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解读如下:

1.激情导趣。情智型教学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例如《祝福》的导语:“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美好的季节,春天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希望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干涸的心灵得到雨露滋润的季节。然而她——祥林嫂——一个普通的女人,却在春天丧夫、失子、沦为乞丐,直至被吞噬了灵魂。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今天我们就随着鲁迅先生一起走进鲁镇,走进《祝福》,去认识一位没有春天的女人,去探究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渴求探究事理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主动阅读文本,并随着作者的叙述不断地思索、探究,可谓事半功倍。

2.目标导向。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属。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明确的目标导向能够快速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学生以适时的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同时,这种明确的导向能使學生的学习方向更明确,敢于创新。例如在教授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可将目标设定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含蓄、隽永、情理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某些学生以“月”为赏析诗作的把手,由“月”在空中的位移,赏景析理明情。并且,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关于“月”的诗词加以联想谈出很多独特的理解。

3.示范导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要设计教法,在课堂上做好示范,指导学生掌握合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运用或操作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在自由的语文天地,创新不断。在每次进行考试、检测甚至作业之时,教师应先把试题做一遍,并且把自己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记录下来。在评讲试卷或订正作业之时,把自己的思路演绎一下,把同一类型的题目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累下来。这种示范指导,让学生解题时能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使之有的放矢。

4.点拨导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纠正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其自悟自得,大胆创新。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起到点拨作用,关键是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适时点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点拨,点拨可以使课堂的“死水”变为“活水”,疏通学生暂时阻塞的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出灵动的火花。例如在分析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除了有对江南的喜爱和留恋之外,还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如果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就可点拨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的经历,知人论世。很多学生马上领悟,原来这一句还蕴含着作者因战乱欲归而不得的痛苦之情,而先前对美好江南的描写只不过起到以乐衬哀的作用。

5.迁移导练。教师精彩的讲授固然能愉悦学生的耳目,净化学生的心灵,但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巩固学生的新知,离不开迁移导练。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迁移导练设计的思考。学生学习新知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创新技能,使其乐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语文能力,真正步入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领略语文世界特有的艺术魅力。

6.拓展导用。学以致用,使学生善于创新是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要倡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如何进行?

笔者提出,首先,要发挥想象能力填补作品的空白。如在《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有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在《边城》中,将翠翠的爱情观与古诗《蒹葭》《上邪》爱情观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异同点及传统的爱情观包含哪些元素。在《祝福》中,细读课文,说说祥林嫂值多少钱?

其次,以多元的解读诠释作品的主题。如《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民歌,将其主题定为“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及歌颂兰芝、仲卿的忠贞爱情”当然可以认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挖掘出刘焦二人反抗精神的本质,追求婚姻自由,“人性觉醒的反抗”等主题。对学生的拓展认同,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

最后,以辩证的理性鉴赏人物形象。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其思维,开启其灵智,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人物时,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否则,学生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对文学人物的分析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人为的扼制而渐渐消殆。

三、以情智评价巩固创新能力

情智型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在今后的教与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还要注重教学实践的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创新的信心,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成功。

1.评价标准要求灵活。创新型教学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标准化的答案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天性。所以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标准,以教学参考的“正确答案”作为唯一的尺度,否则只能导致学生为了这个唯一揣摩教师的心理,放弃自己的思考。

2.评价时间提倡延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在思考,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问答压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导致某些学生形成惰性,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在课堂评价中我们要提倡延时,要求教师不仅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提高导致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3.评价人员强调多样,不仅要有教师的反馈,更要重视同学的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重视自我反馈,再次展示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4.评价内容要求全面。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能力的考查,使评价做到落实双基、题型灵活、覆盖全面。

5.评价手段体现激励。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提倡诊断性评价,使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把评价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目标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情智性对于当代教育有很大意义,有利于新课标的落实,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高雅气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情智的激发,引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汉祥.中学语文情智型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5(11):154.

[2]A·N.怀特海.教育的目标[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