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对策思考

2017-04-25鲁卫东祝小春张磊李兴银

继续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

鲁卫东+祝小春+张磊+李兴银

摘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政策制度,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决定,梳理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应对策,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依托培养;军民融合;士官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军士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位作用的日益提升,部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根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指示,我军积极探索通过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效益,在提高我军士官队伍能力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政策制度,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决定,进一步提高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和效益,我们系统梳理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形势下落实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全会同时强调,要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适应强军目标对士官人才队伍的数质量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士官人才培养工作,充分认清当前士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力破解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存在的矛盾问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工作深度发展,力争在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質量和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二)完善士官人才培训体系的重要举措

外军尤其是发达国家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士官人才已有数十年历史,他们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军民共育士官人才培训体系,在士官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显著实践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通过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几种相对稳定的培养形式:一是组织士官参加地方函授、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提高士官的学历水平.二是从普通高等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毕业生以及其他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简称直招士官。三是从大学生义务兵中选取士官;四是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简称定向培养士官。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兵员文化素质结构,提高了兵员质量。但随着我军士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能力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亟需进一步完善士官人才培训体系,加大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力度,提高军民共育士官人才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水平,满足部队对高素质新型士官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

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的技术密集度、集成度越来越高,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加之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快转变,使现代战争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军队士官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我军士官队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培训员额也将随之大幅增加。按照现行士官培训体制和依托军民融合培养比例,军队院校及训练机构将难以有效承担大量的士官培训任务,也难以保证士官人才的培养质量,势必严重影响士官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因此,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力度,为军队士官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实现士官人才培养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深度融合。

二、当前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

目前,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涉及到了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条款,但指向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强,没有从整体上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学考试条例(暂行)》《关于授予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办法》《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由于出自于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权限不清、口径不一致,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管理真空,导致事实上的无法可依、无政策可循。总体而言,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现行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仍存在许多与培养实践不相适应之处,相关政策规定和保障性举措还不够配套,导致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还未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融合程度不够深

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通常采取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完全交给地方培养,而后再交由部队来开展各项军事训练的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着眼点和优势通常集中在科学文化教育上,军事训练和军事知识教学通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在地方高校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军政教学训练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和检验,未与军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全面接轨;有的高校即使自己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军政教学训练,积极努力向部队靠拢、寻求帮助和指导,但苦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军地直接协作间存在诸多障碍,导致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军政素质不够扎实,难以很好地适应部队岗位任职要求。

(三)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范围窄、规模小

在我军目前开展的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各种形式中,士官参加地方函授、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专业绝大多数都是军地通用专业或单纯地方专业,直招士官、大学生义务兵和定向培养士官三种形式,其入伍前所学专业都是地方高校或中职院校、技工学校开设的专业,均属军地通用专业。可见,截至目前,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范围基本还仅限于军地通用专业。这既导致无法通过军民融合培养来满足军队涉及武器装备等特有专业领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需求,又导致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规模偏小,占士官队伍总数的比例过低,发挥作用有限。

(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专业对口率不高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直招士官和大学生义务兵选取士官两种军民融合培养士官形式中。在直招士官队伍中,据不完全统计,直招士官入伍前所学专业、入伍后受训专业和任职岗位三者之间完全一致的比例为 6.02%,基本一致的比例为33.83%,不一致的比例高达60.15%。在大学生义务兵选取士官队伍中,不少人员入伍前在地方高校学习的是文科、理科或管理类专业,与入伍后受训专业和任职岗位完全不对口。上述情况导致入伍后培训教学的组织实施难度较大,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岗位任职能力生成较慢,难以有效将他们的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

三、加强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着眼提高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法制化、正规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

一是从国家立法层面,针对军民融合培养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国家、军队、地方在军民融合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促使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走上法制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进一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提高民众国防意识,形成崇尚荣誉的社会氛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参军报国,为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从政策办法层面,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快制定、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完善配套的依托军民融合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走上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路子,促使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三是从人才培养效益层面,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相关办法,建立军地全方位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军地相关单位或部门在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过程中的深度融合,确保融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促使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着眼推动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深度发展,探索建立以军队为主体、以地方为依托的全方位协作育人机制

一方面,要强化军队在军民融合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外军在开展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过程中,始终坚持军事院校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决避免把“依托培养”办成“依靠培养”,确保培养的人才首先姓“军”。我军的依托培养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现在的“军民融合”,也就是要避免办成“依靠培养”。但在实际运行中,地方高校往往是自己在摸索中办学,有的甚至基本沿用本校同专业教育教学的传统设计思路,导致培养的人才军味不浓。因此,必须明确军队在军民融合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地方高校培养士官人才工作进行全程把关、指导。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军地在培养士官人才过程中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建立人才培养军地互联共育相关办法,明确军地相关单位或部门在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过程中的职责,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培训的组织实施、学生的日常军事化管理、师资和管理人员的交流协作、学生的考核评价等方面,广泛开展军地协作,实现军地实施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

此外,要找准军民融合培养士官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军政素质培训两方面的平衡点,既确保科学文化基础扎实,又确保军政素质过硬。

(三)着眼提高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和效益,科学制定并丰富完善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

美军依托地方培养军事人才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标准规格息息相关。如,美国海军在社会化培养士官人才方面,通过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制定颁行的“士兵人力资源、人事分类及职业标准”,详细划分了士兵职业类别,并相应确立了各专业士官的岗位要求、培养规格,是军地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

对于我军而言,要确保军民融合培养的士官人才快速满足部队需求,必须将制定士官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置于先导地位,明确士官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和基本标准,无论是军队院校单方培养,还是依托地方高校融合培养,军地双方都必须遵循士官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培养的人才也必须首先达到培养目标规格规定的标准要求,从而实现不同渠道士官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四)着眼全方位满足部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紧迫需求,积极拓展、适时扩大军民融合培养的范围和规模

在我军现有依托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其他形式的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路子,主要有:探索开展“2+2”模式的军地院校联合培养士官人才,军队院校从地方高校选拔招收修业满2年的优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入学入伍,到军队院校接受2年的军政教育训练和专业培训,学员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士官岗位任职。探索开展士官预科培训,军队院校从已在中职院校学习满2年的学生中选拔招收优秀生员入校参加预科培训,培训1年再经选拔考核后,符合军队院校招生要求的直接办理入学入伍,就读大专层次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员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士官岗位任职。探索开办少年军校,成立专门的少年军校或依托地方部分普通中学开办少年军校班,为军队提前培养军事人才苗子,通过高考选拔,确定是上军官院校成为军官还是上士官院校成为士官。积极走开大力依托军地教育资源开展士官军事职业教育的路子,鼓励在职士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在职自学、网络学习等方式,攻读军地院校相关专业,提升学历学位或拓宽知识面,提高任职能力,促进长远发展。

以上各种形式的探索实践,既能进一步拓宽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范围,增加培训规模,有效解决专业对口率偏低等问题,又能提前介入军事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兵源质量提高,为后续军队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全方位满足部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许其亮.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J].中国军事科学,2014(1).

[3]刘茂平.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做法[J].华南军事教育,2009(1).

[4]黄飞,王伦,苏志安.外军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及启示[J].中国军事教育,2008(4).

[5]徐勇,马全洲.军校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式发展的理性思考[J].海军院校教育,2009(2).

[6]李莉,殷枢铭,许海军.直招士官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3(5).

[7]夏芳等.军地院校“2+2”联合培养本科士官人才刍议[J].中国军事教育,2011(5).

[8]殷枢铭,杨晓虎等.士官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海军士官,2015(1).

[9]蔡涛,张康.士官队伍建设应加强军民融合式士官培养[J].士官队伍建设,2013(3).

[10]夏芳,徐大軍.开展依托国民教育的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预科培训[J].中国军事教育,2015(4).

[11]文忠柯,孙黎,周小程.俄罗斯少年军校纵论及启示[J].中国军事教育,2012(6).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
美国军民一体化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启示
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研究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